新傳播範式:助力中國冰雪文化走向世界、走進人心
作者:喻國明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是全球矚目的國際體(ti) 育賽事,又恰逢中國傳(chuan) 統佳節——春節,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化的絕佳時機。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冰雪中國》以其創新的傳(chuan) 播方式在利用這一契機傳(chuan) 遞中國精神,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方麵進行了極有創意的探索,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一個(ge) 助力中國冰雪文化走向世界、走進人心的新標版。冰雪競技、冬日節慶從(cong) 古至今,就以多樣態的存在方式紮根於(yu) 華夏兒(er) 女的生活之中。《冰雪中國》成功地嚐試了以國際視角,傳(chuan) 遞中國的冰雪精神,展現中國多民族多角度的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節目以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為(wei) 理念,通過具有多重身份的外籍主持與(yu) 嘉賓體(ti) 驗中國多地、多類型、多民族的冬日民俗、冰雪競技、佳節生活為(wei) 主要形式依托,以文化和旅遊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宣發、CGTN平台播出、微信視頻號同頻共振等多維度曝光,向中國和世界的觀眾(zhong) 展現中國的全民族團結、冰雪中不一樣的可愛華夏。
眾(zhong) 所周知,《冰雪中國》是在國內(nei) 外形勢喜憂參半的嚴(yan) 峻複雜的大形勢下拉開其大幕的,如何用時代的命題打造出年味十足、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以創新的傳(chuan) 播表達唱響當今中國人心頭的時代主旋律,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那麽(me) ,《冰雪中國》的成功密碼是什麽(me) 呢?顯然,一流的作品是很難描繪其價(jia) 值和意義(yi) 的“上限”的,它的標版意義(yi) 和價(jia) 值可能需要從(cong) 很多角度和層麵上加以體(ti) 會(hui) 和詮釋。本文所能做的是探討和分析它之所以成為(wei) 跨界文化影響力佳作的新傳(chuan) 播範式。
一、新形式:開放協同 結構化組織創作生產(chan)
作為(wei) 一個(ge) 開放性的複雜係統,互聯網的發展將整個(ge) 社會(hui) 微粒化、結構化,社會(hui) 整體(ti) 的聚合效應進一步減弱,我們(men) 麵臨(lin) 比過去更加複雜、邊界更加寬闊、社會(hui) 成員主體(ti) 化程度更高、顆粒度更細的社會(hui) 。在新的傳(chuan) 播生態下,強化開放與(yu) 協作的互聯網思維、發揮媒介係統的自組織作用對開創主旋律藝術創作新局麵具有重要意義(yi) 。正是如此,《冰雪中國》以開放和協同為(wei) 價(jia) 值邏輯,打造“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這一新傳(chuan) 播形態,探索跨文化傳(chuan) 播開放創作與(yu) 協同生產(chan) 的新創製範式。
首先,打破封閉,調動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
作為(wei) 媒介融合發展的全新表述,“四全媒體(ti) ” 不僅(jin) 僅(jin) 是對於(yu) 媒體(ti) 生產(chan) 流程的再塑和功能的整合,其核心是形成新型輿論引導格局,即從(cong) 全程、全員、全息、全效多個(ge) 維度出發引導傳(chuan) 播生態,放大網絡連接背景下個(ge) 體(ti) 的價(jia) 值共識和身份認同,以底層力量助推理想傳(chuan) 播效果的生成。它現著“互聯網+”背景下媒介係統的自組織所強調的開放性、非線性以及動態協調等機製的實現,具有深刻的價(jia) 值邏輯。因此,要想有效引導社會(hui) 輿論和社會(hui) 潮流,主流價(jia) 值內(nei) 容的生產(chan) 傳(chuan) 播必須把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新型生產(chan) 力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和資源轉化為(wei) 自己的能量和資源。我們(men) 看到,為(wei) 了給觀眾(zhong) 呈現更生動、更真摯、更具感染力的中國冰雪文化的敘事,《冰雪中國》在傳(chuan) 播邏輯的編創機製上大膽創新——從(cong) 線索到創意、從(cong) 文本到人物,該節目的創作通過權威媒體(ti) 、互聯網平台和微信視頻號博主共同參與(yu) 完成。同時,《冰雪中國》通過微信、微博、推特、臉書(shu) 等社交媒體(ti) 為(wei) 重要渠道,有效提升了內(nei) 容的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
其次,打破單一,嚐試統一命題的多元敘事。
在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播敘事中,結構是將情節按照一定的內(nei) 在邏輯加以排列的外在形式。傳(chuan) 播敘事結構中最常見的是線性結構,它以時間順序為(wei) 主導,按照事件發展的因果關(guan) 係進行敘述,情節環環相扣,劇情衝(chong) 突達到高潮後呈現終局。相比同樣體(ti) 量的線性結構傳(chuan) 播節目,非線性組合式的結構題材容量較大,拓展空間無限,它也能夠以多棱鏡般的豐(feng) 富視角折射廣袤時空的絢爛圖景。《冰雪中國》創新模式在於(yu) ,依托吉林長白山、新疆阿勒泰、寧夏沙湖三個(ge) 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通過不同的傾(qing) 向與(yu) 不同的內(nei) 容設計,展現所選城市不同的冬日民俗與(yu) 冰雪競技。以中外主播的二元視角,講述這些關(guan) 鍵詞背後的民族情結。它打破了傳(chuan) 統的單一線性結構,以便於(yu) 傳(chuan) 遞更多內(nei) 容和信息,表達多重情緒和思想;並且各個(ge) 部分分則獨立、合則一體(ti) ,體(ti) 現的風格和手法各異,又統一於(yu) 節目的總主題,化整為(wei) 零,形散神聚。所以,節目以不同敘事風格創作,呈現百花齊放的多樣化表達的局麵,可以讓觀眾(zhong) 看到更多文化的可能性,在一個(ge) 節目中獲得更多文化體(ti) 驗。可以說,這種將擁有不同文化特點和才華個(ge) 性的創作者組合在一起,形成多維群像和多樣景觀的新型節目生產(chan) 模式,散發出新鮮別樣的韻味,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價(jia) 值。
二、新視角:曆史提喻 小切口進入大文化
在權威解構、個(ge) 性彰顯的現代社會(hui) 中,“文化”的而非“政治”的、“消費”的而非“生產(chan) ”的日常生活成為(wei) 社會(hui) 實踐活動的主要場域。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必須正視被大眾(zhong) 消費商品化的現實,傳(chuan) 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旋律節目也需要將創作視角從(cong) “由上往下” 轉為(wei) “由下往上”。《冰雪中國》在整體(ti) 創作上麵向跨文化觀眾(zhong) ,視角更為(wei) 親(qin) 民化,把宏觀視角與(yu) 微觀視角進行互補式運用,遵循著提喻法的邏輯嚐試對中國冰雪文化給予貫穿性的表述,塑造的是在宏達敘事下發揮價(jia) 值的普通人,進行了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表達。
傳(chuan) 統主旋律節目在題材選擇和內(nei) 容表達上,大多數是承擔了對於(yu) 民族曆史記憶的影像記錄,往往有著宏大的曆史敘事,強調在宏大的敘事結構中進行波瀾壯闊的素描式書(shu) 寫(xie) 。雖大氣豪邁,卻難免有失靈動、有失新穎。基於(yu) 此,《冰雪中國》轉換選材思路,放棄了對中國冰雪文化的全景式書(shu) 寫(xie) ,不求麵麵俱到地呈現,而是立足生動的人物故事和場麵件,在恢弘中發現角落裏的璀璨,在浩大背景中精選典型敘事的重構。以新疆阿勒泰直播為(wei) 例,這次直播重點通過外國主播對於(yu) 新疆的初印象與(yu) 感受新疆滑雪文化後的再印象做反差感,來展現新疆阿勒泰作為(wei) “人類滑雪起源地”的風采。節目開門見山,中外主播來到阿勒泰最具盛名的滑雪聖地——將軍(jun) 山滑雪場。將軍(jun) 山的銀光大道被眾(zhong) 多滑雪愛好者所向往,新疆當地的滑雪愛好者將以嘉賓形式融入這次直播,帶入新疆民族古老的滑雪方式“毛皮滑雪”。追溯本源,這裏的滑雪文化從(cong) 何而來?中外主播前往阿勒泰岩畫追求答案。節目直播過程中采訪了兩(liang) 位正在將軍(jun) 山滑雪場滑雪的阿勒泰少年,兩(liang) 個(ge) 孩子在采訪中擲下豪言壯語“想做世界冠軍(jun) ”。恰逢穀愛淩蘇翊鳴等00後青少年在冬奧會(hui) 上斬金奪銀引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得#阿勒泰滑雪少年想成為(wei) 穀愛淩蘇翊鳴#的話題在微博上也獲得了很大關(guan) 注度。有不少網友借由節目才了解到“原來人類滑雪的起源地在中國”,“中國的小孩現在都這麽(me) 牛氣麽(me) !”
三、新語態:共情表達 個(ge) 體(ti) 情感匯聚時代精神
喬(qiao) 納森 特納認為(wei) ,情感是把人們(men) 聯係在一起的“黏合劑”,可生成對廣義(yi) 社會(hui) 與(yu) 文化的承諾。換句話說,情感機製成為(wei) 理解跨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維度。傳(chuan) 播理論中經常提到一個(ge) 叫“共情”的美學概念,是指人類真實心靈感受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身上的過程的現象。《冰雪中國》用“情”包裝敘事,淡化意識形態的政治性,既考慮跨文化受眾(zhong) 的情感需求,又保證對中華文化的建構與(yu) 承載,以情感喚起的方式引發觀眾(zhong) 共鳴。
毋庸諱言,中國當前所麵臨(lin) 的形勢既有向好的一麵,也有嚴(yan) 峻的一麵。國際輿論中存在著諸多誤解、撕裂、甚至敵視的認知。如何為(wei) 中國尋求的更多的夥(huo) 伴關(guan) 係,如何做大中國的“朋友圈”,是一件特別重要的課題。因此,我們(men) 急需要通過一個(ge) 好的傳(chuan) 播、一個(ge) 好的文化產(chan) 品促進中國與(yu) 國際大家庭彼此之間破圈的了解,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建立更多的共識,能夠建立更多的彼此之間的了解,並在此基礎上來形成彼此之間的認同和未來中國與(yu) 整個(ge) 世界之間發展所需要的協同。這次《冰雪中國》的直播活動的一個(ge) 重要的傳(chuan) 播追求和邏輯底蘊就是一個(ge) 尋找文化與(yu) 認知上的共識。《冰雪中國》成功探索了在跨文化傳(chuan) 播中如何尋找共識的基本方式——找到大家心底深處的溫暖記憶,以及能夠產(chan) 生情感共振的象征物 ——在其敘事表達中,我們(men) 看到了諸多亞(ya) 文化元素的主流化應用以及文化內(nei) 涵的多樣性表達,它讓人們(men) 感受到了冰雪的溫度與(yu) 溫情,而山山水水也表達出了某種人類的共同記憶。它成功地使跨地域、跨文化的觀眾(zhong) 有更多的歸屬認同、文化認同、社會(hui) 認同、價(jia) 值認同,以及作為(wei) 人類的共同認同。節目最能夠形成輻射力的就是從(cong) 對自然狀態中人們(men) 的生活,天地、風景以及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的比較,豐(feng) 富的場景呈現中讓人們(men) 找到彼此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總之,“文章合為(wei) 時而著,歌詩合為(wei) 事而作”,因為(wei) 現實總是處在無限豐(feng) 富的運動中,藝術創作隻有不斷創新嚐試、與(yu) 時代緊密聯係才能葆有簇新的生命力。《冰雪中國》主動探索符合現實和跨文化傳(chuan) 播新要求的主流話語表達範式,其創新態度非常值得肯定、創新路徑值得借鑒、創新成效值得期待。感謝《冰雪中國》團隊創作了這樣一個(ge) 上乘之作,它的意義(yi) 並不僅(jin) 止於(yu) 精致的內(nei) 容和絕美的形式,更在於(yu) 它能夠與(yu) 時代同頻,讓文化共振——《冰雪中國》的標版意義(yi) 正在於(yu) 此。
(作者喻國明係著名傳(chuan) 媒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