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鏡頭記錄鄉村生活

發布時間:2022-02-18 17: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今年寒假孩子們(men) 這樣過15】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jun) 禹愛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虹雨

  “小夥(huo) 伴們(men) ,你們(men) 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民諺?桃源的酒,陬市的糖,剪家溪的豆腐像什麽(me) 呢?”

  “像城牆!”

  “今天我們(men) 來到了一位爺爺家中,他家正準備做豆腐,我們(men) 去看看豆腐是怎樣製作的,到底像不像城牆?走!”

  這些天,湖南省桃源縣剪市鎮中學四年級學生劉慕涵忙著在鏡頭前繪聲繪色地介紹家鄉(xiang) 美食,她的同學——短視頻拍攝“小達人”王子祺舉(ju) 著手機一路跟拍。

  “雙減”後的第一個(ge) 寒假到了,怎麽(me) 讓孩子們(men) 了解家鄉(xiang) 文化,過一個(ge) 有意義(yi) 又有趣味的年?剪市鎮中學發出倡議,號召全體(ti) 學生走出去,“用眼睛發現,用鏡頭記錄,用故事講述”。

  老師郭雲(yun) 兵把《剪市故事集》發布在他組建的“夜讀團”朗誦微信群裏,請學生們(men) 自選題目。學生們(men) 積極性特別高,很快,一批活靈活現講故事的小視頻就“飛”到了微信群裏。郭雲(yun) 兵從(cong) 中評選出優(you) 秀講述人,劉慕涵就是其中一位。

  豆腐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已經有600多年曆史。現在人們(men) 仍然用石磨、鐵鍋、木盆、紗布等傳(chuan) 統工具和工藝製作豆腐。

  走進60多歲的文加凡家,孩子們(men) 將好奇的目光和手中的鏡頭聚焦在製作豆腐的老物件上,嘰嘰喳喳地開始了采訪。文加凡一邊忙碌,一邊開心地回答“小記者”們(men) 的提問。

  黃豆磨出乳白的汁,在一口大鍋裏熬著。孩子們(men) 耐心地守在灶台邊,等待奇跡發生。慢慢地,熱氣升騰,清新的豆香溢滿農(nong) 家。

  “新鮮豆漿出鍋咯!”文加凡舀出濃稠的豆漿,一勺勺盛在每個(ge) 孩子手裏的小杯中,孩子們(men) 一片歡呼,興(xing) 奮地品嚐起來。

  劉慕涵不忘工作,一邊小口啜飲著,一邊在鏡頭前分享:“和我們(men) 平時喝的味道真不一樣。是什麽(me) 呢?是家鄉(xiang) 的味道!”

  郭雲(yun) 兵喜悅地看著這一切,告訴記者:“別小看這些娃娃!前幾天,他們(men) 拍攝的打糍粑視頻,在平台上獲得了3萬(wan) 多的瀏覽點擊量呢。”

  豆漿喝完了,文加凡在盛豆漿的大缸裏加入石膏漿。不久,一缸豆漿凝固成豆腐腦;舀出一碗碗豆腐腦分給孩子們(men) 後,文加凡又在桌上鋪開紗布,把豆腐腦舀進紗布包裹好,將木蓋壓在紗布上,整出方方正正的形狀來。水分滲出,紗布展開,一大塊白白嫩嫩的豆腐做成了。

  劉慕涵仔細拍攝著每個(ge) “小驚喜”,時不時和同學們(men) 一起雀躍不已。

  “我終於(yu) 明白了,家鄉(xiang) 的豆腐棱角分明,沉甸甸、厚實實的,真像城牆磚一樣!”捧著熱騰騰的豆腐,劉慕涵終於(yu) 找到了答案。“這個(ge) 寒假這樣過,特別有收獲!下一個(ge) 故事拍什麽(me) ?我都等不及啦!”王子祺在她身邊不住點頭,開心地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8日 0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