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年有大愛 促行無障礙

發布時間:2022-02-22 11: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察者】

  作者:丁鵬

  丁鵬,80後青年學者,供職於(yu) 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殘障法、人權法、特定群體(ti) 平等保護等領域。

  在康複服務領域,北京等地的視障者獨立出行訓練項目讓更多失明者重建生活信心;在全國推廣的精障者社區康複項目中,社工與(yu) 醫學、法學等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士對接,構建了無障礙服務體(ti) 係;在公共交通領域,不少城市的殘障社群開發了適用於(yu) 本地交通的App,並通過社群用戶反饋及時更新,為(wei) 無障礙出行提供便利……“以人民為(wei) 中心”,一句充滿溫度的諾言,在無障礙環境建設進程中不斷兌(dui) 現。

  近年來,廣大青年廣泛參與(yu) 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在當中貢獻智慧、付出辛勞,取得了優(you) 異的成績。更為(wei) 可貴的,是他們(men) 願意不斷探索、不斷嚐試,使無障礙建設的內(nei) 容不斷細化和豐(feng) 富起來。如在文化旅遊領域,出現了不少專(zhuan) 門為(wei) 輪椅使用者或聾人等社群提供旅遊服務的機構;許多地方成立了為(wei) 視障者提供口述影像及“看電影”服務的誌願者組織。

  作為(wei) 無障礙建設的研究者,我感動於(yu) 殘疾青年自強不息的精神。在調研時,我曾目睹視障學生在一些社會(hui) 組織的幫助下,將自己參加高考的經驗認真細致地記錄下來,分享給更多同樣視障的師弟師妹,還努力將經驗推廣到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等諸多領域;也目睹武漢、長沙等地的聾人和聾人子女成立手語翻譯組織,為(wei) 需要維權的聾人提供手語支持服務,協助聯係法律援助機構和誌願者。殘障青年積極參與(yu) 無障礙建設工作,有的是為(wei) 了平等就業(ye) ,有的是出於(yu) 服務社會(hui) 的公益心,在我看來,他們(men) 的這些努力都是確立自身主體(ti) 性並實現自我賦能的過程。

  如今,青年深度參與(yu) 無障礙環境建設,體(ti) 現出越來越強的專(zhuan) 業(ye) 性。在科創領域,成立了不少依托高校資源的無障礙研究機構,吸收青年學人從(cong) 事研究工作,青年工程師致力於(yu) 研發翻譯手語的人工智能技術、語音文字的轉化軟件、助視助聽助行的新型輔具等,屢有突破。在司法領域,法律人推動的無障礙公益訴訟和典型案例,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完善無障礙環境的努力,體(ti) 現出當代青年人自立自信、探索進取的精神風貌。無障礙環境事業(ye) 的進步,也提升了大眾(zhong) 對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ti) 的認識,有助於(yu) 形成更加友善、包容、團結的社會(hui) 氛圍。

  青年有大愛,促行無障礙。在未來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進程中,我想青年們(men) 還可以從(cong) 三個(ge) 方麵繼續努力。一是深入基層服務。無障礙環境包括物理設施,也包括公共服務、信息交流等方麵,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務。特別是在社區康複、法律援助等領域,具備無障礙溝通能力的誌願者,將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二是探索智慧前沿。在無障礙環境評測,無障礙產(chan) 品的開發、適配,以及無障礙服務完善方麵,都需要更多既有殘障平等意識又有相關(guan) 科研能力的專(zhuan) 業(ye) 人才,深入運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高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智能化水平。三是拓展全球視野。無障礙環境建設彰顯人性關(guan) 懷,惠及廣泛人群,蘊含人類共同價(jia) 值,這方麵的工作正可以促進跨文化交流。在當今人類社會(hui) 共同麵對的機遇和挑戰麵前,青年們(men) 作為(wei) 生力軍(jun) 和新希望,應當由此為(wei) 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構建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秩序貢獻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2日 1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