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為他們種下科學的種子
一次小小的活動會(hui) 點亮一顆向往科學的心靈,一次心靈的碰撞可能引領青少年走進科學的殿堂——
這個(ge) 寒假,為(wei) 他們(men) 種下科學的種子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用廢紙盒和硬卡紙做材料,製成可以播放和回放的“時光播放機”;利用瓶內(nei) 外的壓強差製作風車、水吸乒乓球、飲水機、液體(ti) 沙漏;用太陽能、電能製作小風扇,小台燈……西安市西港花園小學寒假期間舉(ju) 辦的科技作品展活動上,學生們(men) 的奇思妙想在科學知識的助推下,成為(wei) 創作源泉,舊電器、舊玩具等廢棄物品,運用“聲、光、電、磁”等科學技術,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科技作品。
“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科學精神從(cong) 小培養(yang) ,科技素養(yang) 也要“從(cong) 娃娃抓起”。在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提出,要在“十四五”時期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xing) 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ti) ,為(wei)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自“雙減”政策落實以來,中小學生的作業(ye) 總量和時長全麵壓減,以往過重的作業(ye) 負擔得以減輕。在“雙減”後的第一個(ge) 寒假,不少學校、社區更加注重學生的科技知識和科技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引導學生做好科學實踐,感受科學的魅力。
1、培養(yang) 科學興(xing) 趣,從(cong) 娃娃抓起
家長王倩很重視對孩子的科學啟蒙。她發現,上五年級的孩子很認真地根據課本上的指示,獨立完成了水鍾的實驗。於(yu) 是在這個(ge) 假期,王倩不僅(jin) 提前購買(mai) 了很多科普書(shu) 籍,還準備了許多科學紀錄片,繼續陪孩子做實驗,“希望能夠通過實踐,激發他更濃厚的學習(xi) 興(xing) 趣”。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xing) 趣的引導和培養(yang) 要從(cong) 娃娃抓起,使他們(men) 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ti) 。”在2020年舉(ju) 行的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如此強調。“提升科學素養(yang) 要從(cong) 小抓起”,正在成為(wei) 共識。
首都師範大學國際與(yu) 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丁邦平撰文指出,重視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教育,增強其科學興(xing) 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是關(guan) 係到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關(guan) 係到能否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大問題。
丁邦平考察發現,曆史上,科學教育主要是從(cong) 中學開始。但當代認知科學(包括腦科學)、科學教育學和學習(xi) 科學的研究都表明,幼兒(er) 園和小學開展科學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大有裨益。因此,當今各國科學教育都是“從(cong) 娃娃抓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每年都開展寒暑假科技周活動,隻要是對科學感興(xing) 趣的學生都能報名參加。校長蔣國和認為(wei) ,從(cong) 小學開始培養(yang) 學生的科學素養(yang) ,是在播撒科學的種子。即使學生將來不一定從(cong) 事飛行員、科學家等職業(ye) ,但一旦有適合的土壤和養(yang) 分,科學的種子就會(hui) 生根、萌發,甚至長成參天大樹。從(cong) 小抓起,實際上是引領入門,為(wei) 其創造更多可能性,培養(yang) 他們(men) 的科學興(xing) 趣,用科學的影響、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塑造其科學精神。
2、科學作業(ye) 分層分級,讓科學的種子生根發芽
南京市梅山第一小學一年級學生李一嘉拍攝了關(guan) 於(yu) 三原色混合實驗的短片。麵對鏡頭,她毫不怯場,從(cong) 容不迫地向觀眾(zhong) 展示“紅色+黃色=橙色;藍色+黃色=綠色;藍色+紅色=紫色”這些規律。這是她的寒假科學作業(ye) 。
為(wei)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ang) ,梅山第一小學開展了“玩轉科學High翻寒假”的創意作業(ye) 活動。
一年級的周鼎添利用木棒和小馬達製作了迷你小風車;二年級的張文煜利用家裏廢舊材料自製了一台環保小台燈;四年級的楊瑞湦利用包裝盒、舊玩具輪子和毛巾組裝了一台掃地機器人……
孩子們(men) 還憑借無限的想象力,用畫筆創造一個(ge) 個(ge) 奇特場景:遨遊太空、未來的智能房屋、中國高鐵通往火星……
在學校老師看來,通過活動,孩子們(men) 能在動手操作中愛科學,在動手操作中學科學,在動手操作中用科學。
科學作業(ye) 科學安排,陝西省西鹹新區灃東(dong) 新城第八小學的老師們(men) 根據不同年級和學段給學生們(men) 安排了不同的寒假科學作業(ye) 。學校老師介紹,一年級的孩子,居家期間可以把科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幫助父母解決(jue) 如何用肥皂來區分自來水和純淨水的問題。
二年級的同學已經懂得了什麽(me) 是科學,可以利用身邊的工具做紗網托水實驗。
到了三年級,同學們(men) 可以從(cong) 可樂(le) 牛奶反應條件的實驗中,認識到其中的化學成分,直觀感受蛋白質的變化。
而四到六年級的同學可以動手完成更多實驗,比如“雞蛋立正”和“拉不開的書(shu) ”以及自製簡易淨水器等比較複雜的實驗。
“讓同學們(men) 走進科學實驗,通過動手動腦體(ti) 驗科學實驗的神奇魅力,從(cong) 而激發培養(yang)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科學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學校老師對學生的努力感到欣喜,而家長們(men) 則看到,這些小小的科學實驗,讓孩子們(men) 充分體(ti) 驗生活中的科學,時刻保持著思考和探索的精神追求,在生活中獲取力量,學習(xi) 用科學智慧戰勝困難。
3、走進科學殿堂,感受國家創新發展的蓬勃動力
除了學校布置的科學作業(ye) ,還有各種各樣的寒假活動,進一步促使青少年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觀念。
寒假剛剛來臨(lin) ,江蘇省太倉(cang) 市東(dong) 方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的“觸摸科技脈搏 玩轉繽紛寒假”活動就熱鬧起來了,這次是青少年體(ti) 驗無人機、RC模型車。
活動開始,誌願者們(men) 通過簡短的視頻介紹了無人機和RC模型車的基本知識,隨後把模型車卸下外殼,展示內(nei) 裏,馬達、轉軸等部件顯露無遺。“RC模型車實際就是現實汽車的‘縮小版’,等比例縮放。”誌願者介紹。
誌願者為(wei) 學生們(men) 示範操作無人機,並讓每位同學都依次參與(yu) 到無人機和模型車的體(ti) 驗中。在老師們(men) 的指導下,無人機“嗡嗡嗡”地起飛了、RC模型車“滋滋滋”地出發了。學生們(men) 逐漸掌握漂移、急刹、旋轉等技術動作,充分感受科技的魅力和科技帶來的新奇體(ti) 驗。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手捧戰機模型就像捧著自己的孩子,南航博士劉舒霆利用廢舊物品設計200架無人機斬獲26項冠軍(jun) ……從(cong) 老一輩科學家到青少年大學生,他們(men) 獲得的成就都來自對於(yu) 藍天的憧憬、對於(yu) 科學的熱愛、對於(yu) 夢想的努力。”活動中,一個(ge) 個(ge) 鮮活的例子,不僅(jin) 讓青少年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引發了他們(men) 對科技的興(xing) 趣。
一次小小的活動會(hui) 點亮一顆對科技充滿向往的心靈,一次心靈的碰撞則可能引領著青少年們(men) 走進科學的殿堂。
從(cong) “嫦娥奔月”到魯班製作木鳥,再到中國航空事業(ye) 的蓬勃發展,這一場“航空航天漫談”講座,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同學們(men) 看來,幹貨滿滿。這是在“邀約牽手·星光聯動”航模科技周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幕式上,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鄭祥明帶來的分享,這也是學校寒假科技周活動的內(nei) 容之一。
校長蔣國和介紹,舉(ju) 辦校園科技周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xing) 趣,強化學生的科技意識,拓展學生的科技視野,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yang) ,發揮學生的科技特長,展示學生的科技成果,培養(yang) 具有創新精神的優(you) 秀人才。
每個(ge) 假期全南京市約有200位學生參加科技周活動,一星期的時間裏,學生們(men) 跟著科學家們(men) 一起徜徉在科學的海洋,聽講座、做航模、去科技企業(ye) 實踐,各色活動應接不暇。
讓蔣國和感到欣慰的是,航空科技創新教育已經成為(wei) 學校的辦學特色,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第二十二屆“飛向北京——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競賽(江蘇預選賽)中,學校榮獲中學男子組兩(liang) 個(ge) 單項團體(ti) 第一名,中學男子組綜合團體(ti) 一等獎,中學女子組綜合團體(ti) 三等獎。
“我們(men) 希望學生們(men) 能夠在這段時間裏感知到科技發展的腳步,以及科學技術對國家發展戰略的影響。祖國的發展與(yu) 科學技術分不開,每個(ge) 人都應該立誌為(wei) 民族為(wei) 國家努力,報效祖國,為(wei) 國奉獻。我相信,學生們(men) 將來不管去哪所大學,隻要有了對科學的興(xing) 趣,一定能在這方麵有所成就。”蔣國和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2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