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深入現實生活 記錄時代變化(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核心閱讀
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wei) ”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期的紀錄片創作描繪出一幅真切的時代畫像:熱烈的紀念與(yu) 曆史的沉思,現實的觀察與(yu) 文化的追尋
打撈隱藏在時間裏的記憶,激活曆史,啟迪未來,是曆史紀錄片的文化使命,也是未來的期待
新生活也是紀實影像裏的主角,新職業(ye) 、新科技、新可能與(yu) 新趨勢彰顯我們(men) 時代的活力與(yu) 希望。生活步履不停,紀錄片潛入社會(hui) 深處,敏銳捕捉正在發生的變化,為(wei) 嶄新的生活留下一幅幅肖像
紀錄片是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國家廣電總局《關(guan) 於(yu) 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日前發布,聚焦高質量發展,紀錄片創作將迎來更廣闊的未來。
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wei) ”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期的紀錄片創作描繪出一幅真切的時代畫像:熱烈的紀念與(yu) 曆史的沉思,現實的觀察與(yu) 文化的追尋。
宏大敘事作品濃墨重彩
宏大敘事統攝了紀錄片的創作方向。慶祝建黨(dang) 百年是濃墨重彩的主題,飽滿的政治激情、高昂的敘事基調與(yu) 多元的表現方式,賦予紀錄片強大的力量和廣闊的空間,《山河歲月》《敢教日月換新天》等一批精品力作接連湧現。
《山河歲月》從(cong) 百年黨(dang) 史裏選取100個(ge) 重大事件、關(guan) 鍵場景、重要人物,以人帶史,以人言事,注重從(cong) 人的角度講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百年奮鬥。導演夏蒙以“詩意的表達”為(wei) 理論文獻片開辟新思路。《敢教日月換新天》以時間為(wei) 脈絡,以事帶人,選取關(guan) 鍵事件和節點,講述百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不懈奮鬥史,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導演閆東(dong) 突出表現黨(dang) 的“青春密碼”,讓人耳目一新。兩(liang) 部作品勇於(yu) 突破同類題材的原有框架,是值得稱道的。此外,《絕筆》《誕生地》《百煉成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100年》《黨(dang) 的女兒(er) 》《幸福落地》《青春正當時》等作品也從(cong) 不同角度致敬百年大黨(dang) 。
同時,紀實作品深情講述脫貧攻堅的曆程,真情描繪全麵小康的畫卷。創作者深入扶貧現場,捕捉正在發生的故事,把活生生、熱騰騰的生活現場搬進紀錄片,煥發出巨大的情感力度與(yu) 審美激情。
《擺脫貧困》以政論模式講述了脫貧攻堅的全貌,許多作品以紀實方式講述小人物的脫貧故事。如《柴米油鹽之上》中,雲(yun) 南大山裏的扶貧搬遷、女卡車司機、上海雜技演員的故事,讓我們(men) 久久難忘;《告別貧困》中,湖南城步縣山區的帶貨直播、雲(yun) 南哈尼族旅遊扶貧,讓人耳目一新;《跑好最後一公裏》講述廣東(dong) 汕尾、清遠等地的扶貧故事;《走近大涼山》中導演以個(ge) 人體(ti) 驗的方式表現大涼山彝族山區的發展變化,等等,都正麵表現了貧困群眾(zhong) 、基層幹部的堅韌努力與(yu) 扶貧攻堅事業(ye) 的卓越成就。
社會(hui) 的豐(feng) 富性與(yu) 複雜性、人民的時代表情與(yu) 深沉內(nei) 涵,為(wei) 宏大敘事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也是中國紀錄片一直受到追捧的原因。
汲取中華文化的豐(feng) 厚營養(yang)
豐(feng) 厚的中華文化是紀錄片拓展新空間、探索新方法的源泉,5000多年文明中有很多燦爛的星光值得重新打量重新傳(chuan) 播,可以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傳(chuan) 承光大。
《嶽麓書(shu) 院》梳理嶽麓書(shu) 院的千年流變,傳(chuan) 承傳(chuan) 道濟民、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文化精神。《王陽明》突破傳(chuan) 統模式,古今對接、時空穿越,演員既以自己的身份尋找王陽明遺跡,又扮演了曆史上的王陽明,以今日視點激活傳(chuan) 統心學。《書(shu) 簡閱中國》通過書(shu) 信講述曆史故事,影片選取表現親(qin) 情、愛情、友情、家國之情等書(shu) 信,釋放出強烈的情感魅力。《敦煌:生而傳(chuan) 奇》再現敦煌的5個(ge) 曆史瞬間,《李白》詮釋了詩人李白的傳(chuan) 奇人生,《跟著唐詩去旅行》請當代文人追尋杜甫、孟浩然、李白等5位唐代詩人的行蹤。
以不同角度演繹現代曆史故事的3部紀錄片也值得關(guan) 注。《九零後》以西南聯大楊振寧、許淵衝(chong) 等16位年過九旬的校友為(wei) 主人公,傳(chuan) 遞他們(men) 探索真理、熱血報國的精神。這種很難被拍成電影的群像故事,在導演的精心編織下,成為(wei) 一部思想飽滿、妙趣橫生的力作。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兩(liang) 位西方人來到中國,被稱為(wei)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38年,荷蘭(lan) 電影人伊文思將中國人民抗日的英勇形象拍成電影《四萬(wan) 萬(wan) 人民》。臨(lin) 走前,他將自己的攝影機贈給正在籌備的延安電影團。《伊文思看中國》講述了伊文思與(yu) 中國人民跨越半個(ge) 世紀的友誼。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痛感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被西方忽視,經過長期研究,最終將中國古代科技安放在世界文明坐標係上,《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講述了這段往事。
從(cong) 今天出發,打撈隱藏在時間裏的記憶,激活曆史,啟迪未來,是曆史紀錄片的文化使命,也是未來的期待。
參與(yu) 生態文明的國際對話
202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hui) 在中國的成功舉(ju) 辦,推動了各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的合作,取得豐(feng) 碩成果,國際社會(hui) 對於(yu) 生態文明的關(guan) 注上升到新高度。與(yu) 此同時,中國生態紀錄片取得跨越式發展,《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雪豹的冰封王國》《生命之歌》《同象行》《荒野至上》《青海·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長江之歌》等作品,有效參與(yu) 生態文明的國際對話,傳(chuan) 播“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
《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王國》首次聚焦中國國家公園,按照地理分布講述了不同環境下的自然生態、動物棲居與(yu) 人文生活,不僅(jin) 呈現了眾(zhong) 所周知的大熊貓、東(dong) 北虎和藏羚羊,也拍攝了行蹤詭秘的兔猻、騰躍叢(cong) 林的長臂猿、行動敏捷的花栗鼠等動物,以準確景別捕捉動物的表情和眼神,並將生態意識灌注全片,提升了中國生態紀錄片的視覺表現與(yu) 文化高度。《雪豹的冰封王國》可謂一部真正的雪豹紀錄片。故事發生在青海省一處海拔超過3500米的隱秘山穀,雖然隻有50分鍾,卻全部圍繞雪豹展開,雪豹走出謎一樣的高山大澤,清晰地來到我們(men) 麵前。《生命之歌》是致敬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hui) 的影片。雲(yun) 南因其特殊地貌和氣候為(wei) 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天然條件,影片以山脈、河流、森林、湖泊、草原、田野和家園為(wei) 主題,姿態萬(wan) 千的自然生物與(yu) 豐(feng) 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凸顯了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處。同樣是雲(yun) 南,一群來自熱帶雨林的亞(ya) 洲象突然向北遷徙,吸引了全球目光。《同象行》跟蹤象群腳步,既有前途未知的懸念敘事,又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亞(ya) 洲象給人類提出一道生態考題,而雲(yun) 南群眾(zhong) 給出了滿分答案。
生態文明不僅(jin) 是中國課題,也是全球課題。從(cong) 征服自然、消費自然到保護自然,紀錄片在前進,在行動。中國生態紀錄片帶著獨特的東(dong) 方哲學與(yu) 智慧參與(yu) 國際對話,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建構。
彰顯時代活力的影像書(shu) 寫(xie)
新生活也是紀實影像裏的主角,新職業(ye) 、新科技、新可能與(yu) 新趨勢彰顯我們(men) 時代的活力與(yu) 希望。生活步履不停,紀錄片潛入社會(hui) 深處,敏銳捕捉正在發生的變化,為(wei) 嶄新的生活留下一幅幅肖像。
《Hi新職業(ye) 》以短小篇幅講述一些新興(xing) 職業(ye) :馴犬師、鐵甲設計師等,呈現了隨著社會(hui) 發展而出現的新工種;《智造美好生活》展望科技創新帶來的新生活,物聯網、智能家居、機器人、無人機、無人駕駛等技術正在改變人們(men) 的生活與(yu) 工作方式;《智慧中國Ⅲ:前沿科學》講述了中國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物技術的最新成果;《新兵請入列》描述了一群00後新兵在部隊的訓練故事,呈現了年輕一代的風貌;《小小少年》記錄了一組普通家庭的天才少年;《歸田》裏90後男孩饒誌偉(wei) 放棄城市打工生活,回到家鄉(xiang) 韶關(guan) ,在80後種糧大戶鄧瑞庭的幫助下種植水稻,開啟自己的事業(ye) ;《重返紅旗渠》以海外視角審視紅旗渠,激活這一宏大工程的現代價(jia) 值;紀錄電影《大學》以四代清華校友為(wei) 主要人物,呈現了中國大學的人文傳(chuan) 承與(yu) 學術精神。美食紀錄片廣受歡迎,《風味人間》第三季跨越中國漫長的海岸線,探尋海中美味,記錄人與(yu) 海的和諧相生。從(cong) 這些紀錄片可以發現,中國社會(hui) 趨於(yu) 多元,年輕群體(ti) 擁有更多選擇、更大發展空間。
世界在變化,生活也在變化,紀錄片留下一個(ge) 年輪的豐(feng) 富表情與(yu) 多維思考。2022年,期待紀錄片深入現實生活,挖掘文化力量,激活曆史資源,記錄時代變化,陪伴我們(men) 繼續前行。
(作者:張同道,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