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剪紙傳承人癡迷剪紙30餘年 希望留住地方文化
中新網呂梁2月25日電 題:非遺剪紙傳(chuan) 承人癡迷剪紙30餘(yu) 年 希望留住地方文化
作者 楊靜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張豔婕手上折折剪剪,一幅精美的剪紙作品躍然手上。25日,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水剪紙”項目傳(chuan) 承人張豔婕正在為(wei) 前來學習(xi) 的愛好者們(men) 展示剪法。她說,30年來,剪紙已經成為(wei)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小的時候看奶奶剪窗花,感覺很神奇,就想跟著剪。”張豔婕告訴記者,她沒有經過係統學習(xi) ,7歲左右第一次拿起剪刀就是跟著奶奶剪窗花,慢慢自己摸索,從(cong) 開始的不熟練到現在愛不釋手。
文水剪紙屬於(yu) 典型的地方剪紙,受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社會(hui) 形態等諸多因素影響,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樸素、簡練。“剪紙手法主要有陰剪、陽剪、陰陽結合,常見技法有折疊剪紙、剪影、撕紙,刺孔等。”
“剪紙內(nei) 容也很豐(feng) 富,題材廣泛,主要包括民俗節日剪紙、婚喪(sang) 嫁娶剪紙、吉祥祈福剪紙、戲曲人物剪紙等。上到神話傳(chuan) 說,下至雞鴨犬舍,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與(yu) 地方特色。”張豔婕說。
張豔婕介紹,文水剪紙的獨特之處在於(yu) 其紋樣獨特,體(ti) 現地方生活特色。“除一般吉祥符號外,文水剪紙主要為(wei) ‘獅子、老虎、金魚、吉兔’4種吉祥動物組合,表示‘陰陽五行,天地人和’。如‘九魚一兔’組合,為(wei) 遷居紋樣,寓意‘九魚一兔,誰家住誰家富’。”
除剪一些常規的窗花作品外,張豔婕還不斷創新,製作出一些剪紙書(shu) 簽、團扇、信封剪紙等具有觀賞性與(yu) 實用性的產(chan) 品,將傳(chuan) 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
為(wei) 將這一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下去,2017年起,張豔婕先後在文水縣第六實驗小學、北街小學等多所學校開展剪紙進校園社團活動,教學生剪紙;2018年起,在文水縣文化館開展暑期免費培訓活動。
現在,張豔婕已經收了幾個(ge) 徒弟,都是學生,“孩子們(men) 都很喜歡剪紙,隻要他們(men) 願意學,我就願意教。”在張豔婕影響下,她15歲的兒(er) 子也非常喜歡剪紙,“尤其左手剪紙技藝嫻熟。”
2019年7月,在文水縣相關(guan) 部門支持下,張豔婕與(yu) 56名剪紙愛好者成立了“文水縣剪紙藝術協會(hui) ”。近年來,他們(men) 經常走訪民間老藝術家,並與(yu) 各地剪紙藝術家進行交流學習(xi) ,參加各地組織的技能大賽等,不斷學習(xi) 提高剪紙技藝,宣傳(chuan) 文水剪紙。
接下來,張豔婕計劃深入調查當地剪紙的曆史淵源,並結合本土特點,創作剪紙作品裝訂成冊(ce) ,留下一些文字資料。同時,還將開展更多非遺剪紙進校園、進景區等活動,宣傳(chuan) 文水剪紙,吸引更多剪紙愛好者學習(xi) 。
“在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men) 將注重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將傳(chuan) 統技藝與(yu) 創意設計相融合,研究一批有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張豔婕說,希望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開發思路、創新技術,將文水剪紙向市場化推進,讓藝術愛好者從(cong) 中有一些經濟創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