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立論的深厚淵源
作者:胡友峰(山東(dong) 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也是生態美學立論的重要淵源之一。我國生態美學的建構,必須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明晰自身發展的悠久曆史、自身特色和資源優(you) 勢,妥善處理好繼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才能構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態美學的中國話語體(ti) 係。
立足於(yu) 悠久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雖然“生態美學”並不是我國學者首先提出來的,但正如蒙培元先生提出的觀點:“中國哲學是深層次的生態哲學。”我國生態美學貫穿於(yu) 古典哲學中,與(yu) 儒釋道三家思想相生相伴,始終影響著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曆史。
我國生態美學觀在哲學上主要體(ti) 現在對“生”的探究與(yu) 重視上。《周易·係辭下》有言:“天地氤氳,萬(wan) 物化醇;男女構精,萬(wan) 物化生。”對萬(wan) 物生之過程進行了說明。儒家提出“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認為(wei) 應遠離對虛妄無形的神靈鬼怪的探索,而將重點放在“生”之事上。孔子也曾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些都體(ti) 現了儒家重生、貴生的態度。同樣,儒家也尊重“自然之生”,強調對自然節令和自然規律的尊崇,主張按照生態規律合理安排農(nong) 業(ye) 。儒家“不違農(nong) 時”“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等觀點便展現出在“人之生”的基礎上對“自然之生”的愛護和尊重,體(ti) 現了自然與(yu) 人的和諧共生。道家則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wan) 物”,說明萬(wan) 物生於(yu) 天道的過程,同時道家的“道法自然”“道為(wei) 天下母”及“萬(wan) 物齊一”等觀點也表現出尊重自然、愛護眾(zhong) 生的理念。佛家的“輪回轉世”“眾(zhong) 生平等”等觀點則體(ti) 現出對生的無限渴望以及對自然萬(wan) 物生存狀態的尊重。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傳(chuan) 統生態美學植根於(yu) 傳(chuan) 統哲學之中,從(cong) 先秦時期肇始綿延至今,反映了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智慧。當下我國發展生態美學,應該從(cong) 曆史悠久的傳(chuan) 統生態美學中汲取精華,繼續延續中華民族的生態美學理念。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話語體(ti) 係
我國生態美學自20世紀90年代初興(xing) 起至今已走過30多年的曆程,大致經曆了引進介紹時期、理論建設時期、生態美學中國話語體(ti) 係初建時期三個(ge) 階段,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不得不承認,當前我國的生態美學研究仍主要以西方話語為(wei) 主,理論資源大多來源於(yu) 以海德格爾為(wei) 代表的現象學生態美學和以英美分析哲學為(wei) 基礎的環境美學。對這些西方理論的引進與(yu) 研究為(wei) 我國生態美學的發展提供了著力點,但由於(yu) 文化基礎的不同,這些西方理論與(yu) 我國傳(chuan) 統美學存在差異,在理論適用性方麵也存在一些問題。
中西方生態美學發展側(ce) 重點不同,有著“生態”與(yu) “環境”之辨。西方偏重於(yu) 發展環境美學,將環境作為(wei) 區別於(yu) 人的一種背景、圍繞物看待,這便有著“人類中心主義(yi) ”的色彩。我國則重點發展生態美學,“生態”一詞本身便將人包含於(yu) 自然之中,人與(yu) 萬(wan) 物在自然生態中和諧共生,消解了主客二分,也符合我國傳(chuan) 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根本精神。此外,西方的生態美學在闡釋我國傳(chuan) 統藝術時存在理論不適用的情況。我國傳(chuan) 統生態美學觀在繪畫、音樂(le) 、詩學以及建築領域均有體(ti) 現,而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很難用西方理論進行闡發。例如在音樂(le) 理論方麵,中西方音樂(le) 理論都強調音樂(le) 與(yu) 自然的緊密聯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便提出“音樂(le) 的和諧體(ti) 現了宇宙萬(wan) 物的本原”。由於(yu) 我國的音樂(le) 理論與(yu) 古典哲學聯係密切,《樂(le) 論》中往往涉及“天”“和”“性”等概念,例如《禮記·樂(le) 記》中便提出“大樂(le) 與(yu) 天地同和”“樂(le) 者天地之和”;《樂(le) 論》認為(wei) “夫樂(le) 者,天地之體(ti) ,萬(wan) 物之性也。合其體(ti) ,得其性,則和;離其體(ti) ,失其性,則乖”。這些理論體(ti) 現了我國古典音樂(le) 觀中天人合一、萬(wan) 物共生的生態觀念,但其中的特有概念和深層內(nei) 涵很難用西方環境美學理論加以解讀,因此需要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生態話語體(ti) 係,對傳(chuan) 統哲學中的生態美學觀點進行闡釋。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發展生態美學,應該樹立文化自信,積極主動地挖掘散落於(yu) 傳(chuan) 統哲學中的生態美學觀並將其體(ti) 係化,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美學話語體(ti) 係,解決(jue) 中國問題。
形成自己的理論軟實力
我國生態美學具有悠久曆史和自身特色,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將中國古典生態智慧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也是我國構建中國特色生態美學話語體(ti) 係的一個(ge) 突出優(you) 勢。
如今,在譯介研究西方生態美學與(yu) 環境美學的同時,我國學者也在不斷挖掘闡發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生態智慧,並將其體(ti) 係化,從(cong) 而為(wei) 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滋養(yang) ,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便是“生生美學”的構建和闡發。《周易·係辭上》中提出:“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周易·係辭下》中也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是對萬(wan) 物生存、生命力量的闡釋。“生生為(wei) 易”體(ti) 現了中國先哲對生命變化、生存狀態的一種追問和沉思。“生生美學”作為(wei) 中國古典生態美學的話語形態,其中,第一個(ge) “生”為(wei) 動詞,為(wei) “化育”之意;第二個(ge) “生”為(wei) 名詞,為(wei) “生命”之意,因此“生生”便是“化育生命”,這一美學觀點的提出便是對人類近代以來力圖通過主宰自然以謀求進步的發展模式的批判。《周易》中的“生生之道”體(ti) 現出中國古典哲學將化生、保育生命視作宇宙自然的職能,這要求人超脫世俗功利的束縛,追求物我相融,達到“虛靜”“坐忘”等狀態。“生生美學”是建立在中國古典生態智慧之上,要使“生生美學”具有創新的活力,就要對“生生美學”進行當代轉化,從(cong) 而創造出具有普遍意義(yi) 的生態美學理論。因此,“生生美學就是以中國傳(chuan) 統生生思想作為(wei) 哲學本體(ti) 論、價(jia) 值定向和文明理念,以‘天地大美’作為(wei) 最高審美理想的美學觀念”。如今,“生生美學”已成為(wei) 我國生態美學研究中的一個(ge) 代表性理論形態,這也是利用傳(chuan) 統生態觀構建我國生態美學話語體(ti) 係的一個(ge) 成功實踐。
我國古典哲學中豐(feng) 厚的生態美學觀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同時也為(wei) 當前構建中國生態美學話語體(ti) 係提供了理論資源,這是我國發展生態美學的一個(ge) 特有優(you) 勢,“生生美學”的成功闡發便體(ti) 現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men) 應進一步把握這一突出優(you) 勢,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時代發展的生態美學理論話語。
處理好繼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
我國當前的生態美學發展要植根於(yu) 傳(chuan) 統生態美學的沃土之中,但需要處理好繼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使生態美學的發展能夠適應時代的要求,以便能夠更好解決(jue) 當今時代問題。
“生生美學”作為(wei) 一種生命美學是我國傳(chuan) 統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與(yu) 當前西方的生態美學與(yu) 環境美學具有相通之處。“生生美學”關(guan) 注生命的創生、保育、流變,與(yu) 海德格爾探討的由遮蔽逐漸澄明的過程一樣,都關(guan) 注存在的動態發展。同時,生生美學包含著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理念,這與(yu) 海德格爾存在論中的“在之中”的存在狀態有著相似之處。並且,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四方遊戲”說本身便與(yu) 我國道家思想有著理論借鑒關(guan) 係。此外,傳(chuan) 統生生美學向人提出了愛護自然、保持仁愛之心的要求,從(cong) 德的角度展現了貴生的思想,這些也與(yu) 當前西方發展的生態倫(lun) 理觀跨越時空產(chan) 生呼應。這些都說明生生美學可以與(yu) 當今時代的美學形成一種會(hui) 通,其與(yu) 當代中西方生態美學均有相通之處,這些是我們(men) 需要加以繼承的。
善於(yu) 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建設反映新時代生態文明需求的生態美學話語體(ti) 係,我們(men) 在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傳(chuan) 統生態美學思想的同時,還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其持續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實現中華傳(chuan) 統生態美學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傳(chuan) 統美學思想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8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