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傳統文化如何講述“何以中國”?

發布時間:2022-03-01 14:5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1日電 題:傳(chuan) 統文化如何講述“何以中國”?

  作者 李京澤 謝雁冰 梁曉輝

  走過五千年文明曆程,中國何以成為(wei) 今天的中國?從(cong) “唐宮夜宴”到“隻此青綠”,近些年來,越來越火的傳(chuan) 統文化IP從(cong) 另一個(ge) 層麵回答著“何以中國”的問題,這樣的探討也是每年兩(liang) 會(hui) 的熱點話題之一。

  今天,中新社兩(liang) 會(hui) 直通車邀請全國人大代表、熱門文化IP的“操盤者”、湖北省赤壁市融媒體(ti) 中心,並與(yu) 專(zhuan) 家學者一起,探討傳(chuan) 統文化如何講述“何以中國”,共話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保護、創新利用。

  從(cong) 唐宮夜宴到元宵奇妙遊:“不是傳(chuan) 統文化的搬運工”

  近幾年,隨著國潮複興(xing) ,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基的爆款節目層出不窮。要說有哪些節目讓人尤為(wei) 令人印象深刻,河南廣播電視台“中國節日”係列節目自是位列其中。

  從(cong) 場景複原的唐宮夜宴到水下唯美浪漫的敦煌飛天,再到今年元宵節的元宵奇妙遊,“中國節日”係列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做一個(ge) 相對爆款的節目比較容易,但是持續爆款就真的非常困難。”河南廣播電視台“中國節日”係列執行策劃徐娜坦言這一係列節目的內(nei) 容輸出確實讓她和團隊費勁腦筋。

  正所謂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在徐娜和團隊打造的每個(ge) 節目背後幾乎都蘊含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入探索,他們(men) 不是傳(chuan) 統文化的搬運工,而是二次元加工者,以自身的思考和現代化的技藝相結合,讓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

  通過一個(ge) 簡單的例子,我們(men) 或許可以感受“熱”節目背後的“冷”思考。在元宵節出圈的歌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靈感來源於(yu) 一塊漢代織錦護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一處古墓中發現這塊漢代蜀地織錦,織錦篇幅不大,但卻有著八個(ge) 篆體(ti) 漢字:“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

  這個(ge) 護臂背後的有哪些故事?它誕生在一個(ge) 什麽(me) 樣的年代?最後又經曆了什麽(me) ?是徐娜和團隊拿到這個(ge) 作品之初要解決(jue) 的問題。在了解其中曆史後,他們(men) 決(jue) 定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視聽手段相結合,展現出漢代宮闕的繁華景象。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師楊瀾潔評論指出,“中國節日”與(yu) 同類節目在每個(ge) 人和文化傳(chuan) 統之間架起了現實的連接,它能夠引發人們(men) 的共情,進而激起集體(ti) 的共鳴。

  若無遺跡悉心保護,何以得見“雪中赤壁”?

  “大江東(dong) 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湖北省赤壁市因三國經典故事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中獲得一席之地。他們(men) 怎樣保護文化遺跡?如何講好三國故事?在漫天飛雪中,赤壁市融媒體(ti) 中心記者王鸝帶大家走進赤壁古戰場,走進赤壁文化保護的鮮活案例。

  王鸝介紹說,作為(wei) 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遺址,赤壁古戰場景觀眾(zhong) 多。王鸝介紹,在這裏的赤壁磯頭臨(lin) 江懸崖上,石刻“赤壁”二字,相傳(chuan) 為(wei) 周瑜所書(shu) ,是赤壁現存最早的文化遺跡。

  當然,這裏還有周郎石像傲對長江,壯誌滿懷指點江山如畫;在拜風台上,諸葛亮羽扇輕搖,巧借東(dong) 風,借出三國鼎立新格局……

  赤壁文化學者馮(feng) 曉光說,近幾年,赤壁市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門建章立製,落實文物安全責任,積極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曆年來,赤壁市配合生產(chan) 生活建設工程,聯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先後多次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先後出土三國軍(jun) 事文物達2005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件。

  他談到,為(wei) 了講好以赤壁之戰為(wei) 代表的三國故事,赤壁連續13年舉(ju) 辦“行走的課堂”,送文物遺存展覽進校園,超過10多萬(wan) 人次的中小學生接受研學活動。先後組織舉(ju) 辦與(yu) 赤壁有關(guan) 的學術研討會(hui) ,促成了“赤壁之戰”發生地在赤壁和“赤壁”詞條的修正及赤壁摩崖石刻的“身份認定”。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世界傳(chuan) 媒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研究員冷凇說,文化和旅遊走到一起就像詩和遠方在一起,傳(chuan) 統的旅遊叫衣食住行遊購娛,現代旅遊與(yu) 時俱進,更提倡文商養(yang) 學閑情奇。他認為(wei) ,發展學習(xi) 型旅遊、舉(ju) 辦古風穿越節等活動或將為(wei) 赤壁文化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再添助力。

  楊瀾潔則表示,這些還需要當地頂層設計和機製推動,若以散點式呈現,不利於(yu) 一體(ti) 化,也不利於(yu) 經驗的共享。

  人大代表建言,傳(chuan) 統文化“何以中國”

  其實,將傳(chuan) 統文化保護進行機製化的做法,值得形成一種規範,並且形成示範效應,甚至形成法律將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和發展常態化、係統化。

  長期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曾針對當前全國戲曲院團麵臨(lin) 的困難,在各地做過多次調研,提出建立健全戲曲工作者績效工資激勵機製,加大文藝院團項目創作投入,院團改革等建議。

  王濱梅提到,她曾建議做好戲曲保護傳(chuan) 承的分類指導,根據不同戲曲種類的生存現狀,將劇種分為(wei) 三大類,采取不同扶持保護措施,使浙江全省熱門劇種得到了有效振興(xing) ,瀕危劇種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今年兩(liang) 會(hui) ,圍繞如何更科學、更專(zhuan) 業(ye) 地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她提出了兩(liang) 條具體(ti) 建議:

  一是在線上,建議政府要提出要求,讓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加大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容的推流。

  二是在線下,建議政府加大對公共領域戶外廣告的引導和監管力度,加大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宣傳(chuan) 內(nei) 容的比重和覆蓋麵。

  談及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冷凇指出,保護和利用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傳(chuan) 承,而且是創新性的傳(chuan) 承。“讓經典再度流行,讓傳(chuan) 承走向世界。”

  楊瀾潔則認為(wei) ,文化要美美與(yu) 共,要尊重每種文化的獨特形態。從(cong) 這一角度講,尊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尊重中國曆史,其實也是在給世界作貢獻,“希望世界文明呈現出美美與(yu) 共、精彩紛呈的樣子”。(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