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匠人烙刻“福祿”人生 “寶葫蘆”遠銷海外
中新社呂梁3月1日電 題:山西匠人烙刻“福祿”人生 “寶葫蘆”遠銷海外
作者 楊佩佩
一手持葫蘆,一手拿電烙鐵,在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的一間工作室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水葫蘆製作技藝第五代傳(chuan) 承人薛改蓮正在用烙畫工藝製作葫蘆。沒過多久,葫蘆上便“綻放”出一朵朵牡丹。
在薛改蓮手中,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葫蘆,或烙字、或烙畫,縮名山大川於(yu) 盈寸之間,移嘉卉奇葩於(yu) 指掌之上。她將這田間地頭的土葫蘆變成“寶葫蘆”,銷往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台灣等地,並出口到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葫蘆烙畫,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中國傳(chuan) 統民間工藝,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葫蘆諧音“福祿”,而葫蘆烙畫作為(wei) 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飽含著濃濃的“福祿文化”內(nei) 涵,承載著傳(chuan) 統民間工藝技藝的文化。
“葫蘆烙畫以葫蘆為(wei) 載體(ti) ,以烙刻為(wei) 手段,輔以針刻、彩繪、鏤空、浮雕等工藝,應用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在葫蘆上烙刻新的生機。”薛改蓮說,製作一個(ge) 葫蘆工藝品需要去皮、晾曬、打磨、雕刻、繪畫等步驟,講究依形造景,每個(ge) 葫蘆都別具風格。
在薛改蓮的作品中,葫蘆上有山水花鳥等自然風光,也有財神爺、福祿壽等神話人物。為(wei) 讓老手藝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她在作品中融入現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人關(guan) 注葫蘆烙畫。
薛改蓮和葫蘆的緣分從(cong) 20餘(yu) 年前開始,彼時,她的丈夫劉石安從(cong) 外地帶回一個(ge) 品相好、皮質厚的葫蘆,薛改蓮愛不釋手。為(wei) 更好地保存葫蘆,自幼喜愛繪畫的她便在葫蘆上作畫,放在家中當擺件。
從(cong) 此,薛改蓮開始進行葫蘆烙畫,其間,她還前往山東(dong) 、天津等地學習(xi) 烙畫技藝和葫蘆工藝品的精深加工技術。此後,薛改蓮和家人自己種植葫蘆,並成立葫蘆種植加工協會(hui) ,在傳(chuan) 承葫蘆烙畫的同時,帶動當地民眾(zhong) 致富。
“那時候了解到葫蘆烙畫頗受海外民眾(zhong) 的喜愛,我們(men) 決(jue) 定自己走出大山,開拓海外市場。”薛改蓮說,家人和當地民眾(zhong) 帶著作品前往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推廣葫蘆烙畫。如今,他們(men) 隻用坐在家中,便能接到海外客商的訂單。
薛改蓮介紹,自己還將葫蘆烙畫技藝和葫蘆種植傳(chuan) 授給當地民眾(zhong) ,如今,有百餘(yu) 名民眾(zhong) 掌握烙畫這門傳(chuan) 統手工藝。此外,配合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進行葫蘆烙畫展示,借此推廣、傳(chuan) 承這一傳(chuan) 統文化。
現年65歲的薛改蓮希望在自己的帶動下,讓葫蘆烙畫助力當地形成完整的葫蘆產(chan) 業(ye) 鏈,不斷開拓葫蘆文化新領域,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傳(chuan) 統民俗工藝的魅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