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沈陽故宮以近60件院藏文物展示古人麵對寒冷的解決方案

發布時間:2022-03-01 16:5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沈陽3月1日電 (記者 韓宏)3月1日,“溫暖了故宮——清宮冬季生活用品展”在沈陽故宮開展,展覽通過近60件沈陽故宮院藏文物一窺古人麵對寒冷的解決(jue) 方案。

  沈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主任付博表示,明清時期,中國進入了第四個(ge) 寒冷期,也是最為(wei) 漫長的一個(ge) 寒冷期,史稱“明清小冰期”。清朝先祖世代生活在東(dong) 北地區,這裏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氣候幹燥。展覽通過“寒室有燔炙”“宮錦裹裘裳”兩(liang) 個(ge) 單元,展現人們(men) 為(wei) 抵禦嚴(yan) 寒,在房屋建造、室內(nei) 陳設、出行穿戴上極具巧思的發明創造以及對禦寒物品的優(you) 化使用。

  在室內(nei) 陳設方麵,小寒、大寒節氣過後,清宮中會(hui) 封閉門窗,燃炭取暖,炭盆、熏爐成為(wei) 冬季生活必需品。除使用炭盆和熏爐補充室內(nei) 溫度外,展覽還展出了“清畫琺琅開光鳥獸(shou) 橢圓手爐”“清刻花人物故事紋紅銅手爐”等清宮中十分便攜的取暖設備——手爐。飲食器具上則以各類具有較強實用性的火鍋、火碗、溫酒壺等飲食器溫食,如“清銀鍍金壽字火碗”“清銅溫酒壺”等。

  同時,文房用具中也有“冬季款”,“寒室有燔炙”單元中展出的“清銅鏤空花紋歙石暖硯”就是其中之一。該硯為(wei) 整塊歙石雕刻而成,呈滿月正圓形狀,上部少去月缺一牙,由鑄銅製成牙缺部分,牙缺表麵浮雕蝙蝠圖案,中間安有提紐用來提取。硯下為(wei) 銅製托架,可放置木炭或灌注熱水,以防天氣寒冷墨汁快速凝結。

  在出行穿戴方麵,“宮錦裹裘裳”單元展出的“清明黃色綢貂皮褂”“清青緞獺皮紅纓秋帽”等清代宮廷冬季服裝均凸顯了滿族人的生活習(xi) 慣,他們(men) 將捕獵後得到的動物皮毛鑲在衣服上,鑲有貂皮的衣服成為(wei) 清宮冬季服裝的主要標誌。其中,首次展出的“清梅花鹿皮行裳”滿語音譯為(wei) “都什希”,《大清會(hui) 典》規定:“皇帝行裳,冬用鹿皮或黑狐為(wei) 表”。行裳麵料輕薄柔軟,出行穿行服時,係於(yu) 腰間,形如圍裙,中間開裾,裏側(ce) 兩(liang) 個(ge) 帶子分別係於(yu) 兩(liang) 腿,既禦寒又耐磨,為(wei) 皇帝或皇室成員冬季出行或圍獵時所穿。

  除棉袍、套褲、棉襪、棉鞋等清代宮廷冬季服裝外,“宮錦裹裘裳”單元還通過“清明黃江綢繡金龍冬朝袍”“清黃綢團龍八寶棉馬褂”“清涅白頂冬吉服冠”等文物介紹了清代宮廷禮製中對冬季服裝的樣式、色彩、紋飾的明確規定。

  據付博介紹,沈陽故宮是清朝遷都北京前,營造和使用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院藏大量清宮冬季取暖、保暖的物品,觀眾(zhong) 可通過這些室內(nei) 取暖設施和冬季生活用品,了解先人的創新精神與(yu) 智慧。(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