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從“故宮看門人”到“世遺守望者”
年近七旬的單霽翔,穿著他標誌性的黑布鞋,再次出發了。
2021年,他擔任發起人和文化向導,完成了全國首檔世遺揭秘互動紀實節目《萬(wan) 裏走單騎》前兩(liang) 季的錄製。特別是最近幾個(ge) 月,他以平均兩(liang) 天一期節目的錄製周期,帶領“萬(wan) 裏少年團”遍訪河南、江西、福建等7個(ge) 省市12處遺產(chan) 地。這些遺產(chan) 地分布廣泛、各具特色,其中既有1987年中國首批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的項目,也有2021年最新的世界遺產(chan) 項目,還有名列《世界遺產(chan) 預備清單》正在爭(zheng) 取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的項目。
每到一地,他除了踏訪遺產(chan) 地,與(yu) 當地遺產(chan) 研究者、保護者交流,品嚐地方美食,體(ti) 驗非遺傳(chuan) 承……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將承載人類創造和思想的世界遺產(chan) ,透過屏幕帶入普通人的日常。
在皇城根遺址公園內(nei) 的北京東(dong) 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單霽翔接受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專(zhuan) 訪。聊起目前的生活狀態,他笑言:“我退休快三年了。感覺就好像沒退休一樣,每天還得早起去上班,隻是上班的地點變得不確定了。”
如今的他工作依舊繁忙,除了發起、製作《萬(wan) 裏走單騎》,他還參與(yu) 了一檔講述北京城市規劃的節目,同時在各大高校巡回演講,當然也少不了寫(xie) 書(shu) 。
談到自己的寫(xie) 作計劃時,他感歎“終於(yu) 有時間整理以前想寫(xie) 但是沒時間寫(xie) 的素材”,退休後他得以從(cong) 繁忙的日常工作和會(hui) 議中脫身,有了更多時間寫(xie) 作。除了跟故宮有關(guan) 的內(nei) 容,他的寫(xie) 作主題還涉及文化遺產(chan) 保護、城市規劃、曆史建築活化等方方麵麵。“幾十年下來,寫(xie) 了有70多本書(shu) 。”單霽翔總結道。
當年履新故宮博物院後,他花了5個(ge) 月走遍故宮1200座建築9371間房。也有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8年,他做了1185場講解,超過2000個(ge) 小時。直到現在,他依然每天遵循著嚴(yan) 格的時間表,將熱情和勤勉投注在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路上。
“平均每天要走一萬(wan) 到三萬(wan) 步。”麵對記者的提問,他粗略估算了自己每天的行程,還不忘“萌萌噠”地調侃一下自己“做冬奧會(hui) 火炬手那天走得最少,隻有60米”。
在《萬(wan) 裏走單騎》第二季即將收官時,單霽翔回到北京,在他最熟悉的中軸線上度過了24小時。“萬(wan) 裏少年團”兵分兩(liang) 路,從(cong) 中軸線的兩(liang) 端——鍾鼓樓、永定門出發,一路朝南、一路向北,最終在天安門廣場會(hui) 合,伴隨著日出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我們(men) 想通過這一幕告訴人們(men) ,文化遺產(chan) 跟今天人類的生存、跟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承、跟每個(ge) 人都有密切關(guan) 係,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nei) 容。”單霽翔說,“所以要把文化遺產(chan) 和每一個(ge) 人現實生活的聯係和意義(yi) 講清楚。其實,每天我們(men) 可能都行走在文化遺產(chan) 中,感受到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它對現實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
“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曆史的,還是現在的,更要走向未來”
記者:從(cong) “故宮看門人”到“世遺守望者”,退休之後您從(cong) “走遍故宮每個(ge) 角落”到“用腳步丈量中華世遺”,對於(yu) 這種變化您有什麽(me) 感觸?為(wei) 何選擇用綜藝節目的形式推進世遺保護工作?
單霽翔:以前在故宮每天要走幾萬(wan) 步,也會(hui) 和觀眾(zhong) 交流,問問他們(men) 需要什麽(me) ,不過更多的是檢查安全、環境衛生等各項工作;包括之前在文物部門工作,到各遺產(chan) 地去,也是帶著任務,去推進工作的。現在再去很多遺產(chan) 地就不一樣了,是通過節目帶領觀眾(zhong) 走近這些世界遺產(chan) ,講述遺產(chan) 地的故事。
中國是擁有世界遺產(chan) 最多的國家之一。很多遺產(chan) 地人們(men) 耳熟能詳,也有很多遺產(chan) 地人們(men) 叫不上名字;有的,人們(men) 去過,但大多數,人們(men) 都很少去。其實世界遺產(chan) 是我們(men) 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中,最重要、價(jia) 值最高的一部分。但是很多還沒有進入人們(men) 的生活,沒有成為(wei) 人們(men) 的知識,所以我想應該把它介紹給更多的人,讓人們(men) 了解。
我一直從(cong) 事遺產(chan) 保護,去各個(ge) 遺產(chan) 地的次數很多,每次去都有不同體(ti) 會(hui) 。我就想通過節目的形式來和大家交流這些體(ti) 會(hui) 。
一種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像西湖、蘇州園林、鼓浪嶼,我們(men) 應該以什麽(me) 樣的心情,或者從(cong) 什麽(me) 樣角度去感受世界遺產(chan) 的魅力?比如西湖不僅(jin) 有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文化景觀。比如蘇州園林,每一處園林各不相同,不是千園一麵,每位園林主人營造的時候都傾(qing) 注了很多心血,如何疊山理水,建築的布置,植物的配置,家具如何設計,都有所思考,才能讓園林形成詩、書(shu) 、畫的意境。
第二種是鮮為(wei) 人知的,雖然是世界遺產(chan) ,但是很少有人去過,甚至沒聽說過,比如像花山岩畫、元上都遺址、土司遺址等。我們(men) 希望介紹這類遺產(chan) 地的狀況、價(jia) 值。
還有一些文化遺產(chan) 廣泛分布在一個(ge) 城市中,人們(men) 應該如何參觀?如果希望了解遺產(chan) 的話,什麽(me) 樣的路線合適。像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的11處遺產(chan) 要素分布在嵩山廣闊的區域,如何理解一個(ge) 完整的“天地之中”概念?像泉州,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為(wei) 主題,如何從(cong) 泉州眾(zhong) 多的遺產(chan) 要素中提煉出這個(ge) 主題?這樣的內(nei) 容會(hui) 讓人們(men) 慢慢熟悉世界遺產(chan) ,對遺產(chan) 保護的意義(yi) 會(hui) 有更深刻的了解。當然像大運河、絲(si) 綢之路、萬(wan) 裏長城等線性文化遺產(chan) ,需要更多宣傳(chuan) 。
我特別希望跟年輕人交流這些文化遺產(chan) 的話題。但是我發現現在人們(men) 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狀態都有變化。現在很多年輕人接受信息的習(xi) 慣在不斷變化、使用的工具在不斷變化,應用手機、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所以視頻節目,比如像《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這些收視率比較高,尤其年輕人收看的比例比較高。我如果寫(xie) 書(shu) 的話,比較多的可能一本總印量也就是五六萬(wan) 冊(ce) ,就算一本書(shu) 可能有兩(liang) 個(ge) 人看,畢竟也就10萬(wan) 人左右。但是一個(ge)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上線就9000萬(wan) 人次觀看,不是一個(ge) 數量級。所以還是適應人們(men) 接受信息的習(xi) 慣,來做一些大眾(zhong) 的文化傳(chuan) 播。這樣可能更適應人們(men) 接受信息的現實狀況。
記者:《萬(wan) 裏走單騎》第一季節目從(cong) 良渚古城遺址啟程,第二季則從(cong) 洛陽出發,以北京中軸線收尾。在遺產(chan) 地選擇上,您是如何考量的?
單霽翔:《萬(wan) 裏走單騎》第一季的第一集,我們(men) 選良渚古城遺址,有兩(liang) 個(ge) 意義(yi) ,第一個(ge) ,當時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55處世界遺產(chan) 中最新的一處,就是剛剛申遺成功,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第二個(ge) ,更重要的,它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聖地。中華5000年文明,在國際上一直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wei) 中華5000年文明隻有3000多年是實證的。通過距今5300年到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包括大型水利工程的發現,就實證了中華5000年文明史。我們(men) 想把這個(ge) 故事講好,所以選為(wei) 開篇第一集的選題。
第二季選洛陽作為(wei) 第一站,因為(wei) 洛陽是一個(ge) 很特殊的城市。洛陽是沙漠綠洲絲(si) 綢之路的東(dong) 方起點之一,又是隋唐大運河的起點。唯一一個(ge) 沙漠綠洲絲(si) 綢之路和大運河交會(hui) 的城市就是洛陽。所以曆朝曆代在這裏建都,文化內(nei) 涵非常豐(feng) 富。我們(men) 想以這個(ge) 節點作為(wei) 引子,所以選擇了洛陽開篇。這季結尾選擇了北京中軸線。中軸線是一條從(cong) 鍾鼓樓到永定門的7.8公裏的古都軸線。一方麵整體(ti) 呈現,另一方麵重點表現中軸線上最大的一處古建築空間,這樣分成兩(liang) 集,最後結束的時候在天安門廣場。通過這樣的結尾表明文化遺產(chan) 不但是曆史的,而且是現在的,更要走向未來。
記者:這一年您為(wei) 了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一直行走在路上。回顧這一路,您有什麽(me) 樣的感觸?
單霽翔:中華文化遺產(chan) 博大精深,非常豐(feng) 富。因為(wei) 對文物的概念,每個(ge) 人有不同的認識,比如一些收藏家認為(wei) 文物就是那些古物、古董或者古玩。考古學者研究的是出土文物上的曆史信息、文化價(jia) 值。古建築學家研究的是建築在曆史上建造的過程,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但其實文化遺產(chan) 與(yu) 人類生存、文化傳(chuan) 承有著非常廣泛的聯係,和每個(ge) 人的現實生活都有密切關(guan) 係。所以我們(men) 特別想告訴大家,人們(men) 每天都可能行走在文化遺產(chan) 中,感受文化遺產(chan) 的魅力和文化遺產(chan) 對現實生活莫大的幫助。
通過節目,我們(men) 希望讓觀眾(zhong) 感受到原來文化如此豐(feng) 富多彩,如此博大精深。今天不僅(jin) 局限於(yu) 文物保護,而是已經進入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時代。這種轉變體(ti) 現在六個(ge) 方麵:
第一,遺產(chan) 不僅(jin) 有文化的,還有自然的。比如廬山是文化景觀遺產(chan) ,武夷山是文化和自然雙遺產(chan) 。一方麵既有非常壯美的山形水係、自然環境,還有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麵有曆代文人慕名而來,在這裏有很多的文化藝術方麵的創作,比如詩歌、書(shu) 法、繪畫、音樂(le) ;第三方麵留下很多文物古跡,特別是像朱熹在武夷山和廬山都設立了書(shu) 院。白鹿洞書(shu) 院還是著名的書(shu) 院,也是四大書(shu) 院之一。這就把自然和文化融合起來,人們(men) 不僅(jin) 關(guan) 注保護文物建築本身,還要關(guan) 注自然環境。
第二,不能把文物看成是純粹的、靜態的東(dong) 西。我們(men) 走訪了很多活態的遺產(chan) ,比如像西遞、宏村,人還居住其中,兩(liang) 個(ge) 古村落已經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特別是像景邁山古茶林,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住在這山上,特別是布朗族和傣族,世世代代生產(chan) 普洱茶,是一個(ge) 活態的傳(chuan) 承過程。
第三,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有古代的,而且有現代的、當代的。它不是凝固在一個(ge) 曆史階段,而是曆代傳(chuan) 承的。比如大運河以及北京中軸線,是有生命的。大運河今天還在航運、灌溉,還在美化城市的氣候和環境。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hui) 堂、國家博物館等建築是當代的,但也是中軸線遺產(chan) 的組成部分。
第四,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是一個(ge) 點,還是一個(ge) 麵,比如泉州和景邁山是一個(ge) 範圍。但是也不僅(jin) 是一個(ge) 麵,還是一條線。比如北京中軸線、長城、茶馬古道、大運河、絲(si) 綢之路,是文化線路。它不但是商品貿易的線路,更是文化交流的廊道,不僅(jin) 帶動了周圍城鎮的發展,也增進了曆史上的文化交流。
第五,保護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要保護那些宮殿、寺廟、紀念性建築,還要保護普通人生活、居住、工作的建築和環境。比如大量的曆史街區,包括福建土樓、開平碉樓等鄉(xiang) 土建築。還有那些商業(ye) 老字號和工業(ye) 遺產(chan) 。這些都寄托著人們(men) 世代的鄉(xiang) 愁。
第六,也是我們(men) 在節目裏比較注意的,文物保護是保護物質的遺產(chan) ,但是節目中大量展現非物質的遺產(chan) ,幾乎每一集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統工藝的傳(chuan) 承,當地民俗、地域文化的傳(chuan) 承。我們(men) 希望告訴大家,非物質遺產(chan) 和物質遺產(chan) 本來就是一個(ge) 不可分割的整體(ti) 。
記者:請您和我們(men) 分享一下錄製過程中一兩(liang) 個(ge) 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相關(guan) ,您感受也最深的故事。
單霽翔:我們(men) 在每一期節目中都能感受到當地文物工作者為(wei) 保護遺產(chan) 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比如有一家三代人守護武當山;守護土司遺址的老爺爺,如今他的孩子接過了守護的工作。比如廬山監測中心的主任,她一家四代在廬山上,參與(yu) 文物保護。
比如在大足石刻,大家看到千手觀音修得很好,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千手觀音修複前的樣子。尤其是汶川地震後,千手觀音的大量手指頭都存在病害,有的一隻手甚至有一二十種病害,文保人員為(wei) 每隻手建立檔案,用十年時間精心修複,過程很艱辛,很多文保人員的身體(ti) 都受了傷(shang) 。
還有大足石刻博物館首任館長郭相穎老人,今年80多歲,守護北山石刻20多年。他不是簡單的日常看護,而是認真研究。今天他能夠詳細講述這些石刻的故事和價(jia) 值。他還用2年多的時間,畫了23米的長卷,把北山石刻當時的狀況清晰地記錄下來。在世界遺產(chan) 專(zhuan) 家們(men) 麵前展示過,為(wei) 大足石刻的申遺做了貢獻。
在每一處遺產(chan) 地都有很多文物工作者和當地民眾(zhong) ,對這些文化遺產(chan) 所付出的努力和他們(men) 這種對文化遺產(chan) 所表現出的熱愛,讓人感受很深。
年輕人參觀博物館不再是“到此一遊”,而是享受文化
記者:去年,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第二次在中國召開。在您看來,目前我國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有哪些成績和不足之處?如何才能做好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
單霽翔:這些年文化遺產(chan) 保護有了很大的發展,如何“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是一項無止境的工作,目前的差距比較大。如今,我們(men) 的博物館已經從(cong) 每年隻有兩(liang) 三億(yi) 人次參觀,擴大到五六億(yi) 人次。但是我覺得不能滿足於(yu) 此,因為(wei) 與(yu) 14億(yi) 人口的總量相比,這樣算起來平均兩(liang) 個(ge) 人一年才走進一次博物館,這跟有的國家所公布的參觀數據,一個(ge) 人一年兩(liang) 三次走進博物館,相差太遠了。所以我們(men) 還要繼續思考,博物館怎麽(me) 把文物更多地展示出來,怎麽(me) 講好文物的故事,開放更多的場所,更多的古建築經過修繕後被合理利用,而不是“鎖”起來束之高閣。我認為(wei) ,越合理利用,文物會(hui) 越健康;越封閉起來,糟朽得越快。
我們(men) 今天對於(yu) 文物的修複和保護技術,要與(yu) 現代科技發展結合起來,有更多的新技術應用到文物的保護和日常的維護中。比如故宮博物院建立故宮文物醫院,就是運用大量的新技術,每修複一件文物都要先進行診斷,出診斷報告,出修複方案,再科學修複;而不是把它修得越新越好,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曆史信息,不改變原狀,使文物能夠“益壽延年”,而不是“返老還童”。應用科學技術、科學理念指導修複,今天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基層的文物機構,無論古建築修繕、文物修複、科學研究還是文化服務,都應該得到加強。很多基層機構,現在無法滿足文物保護任務的需要。比如一個(ge) 文物大縣可能有數百處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往往隻有幾個(ge) 人員編製。這些員工難以承擔這麽(me) 多的保護任務。如果機構健全,有更多的文物保護工作者能夠參與(yu) 到文物保護中來,這樣文物才能得到持續的守護。
記者:您曾反複提到要讓文物“活”起來。在您的帶領下,故宮博物院進軍(jun) 了文創行業(ye) ,緊扣當代年輕人的需求,打造了很多“爆款”,也引起了各地博物館等紛紛效仿。打造文創IP成為(wei) 一個(ge) 普遍現象,您怎麽(me) 看待這一現象?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研發文化創意產(chan) 品和鼓勵文化創意是為(wei) 了感染更多的觀眾(zhong) ,尤其是那些來到故宮和沒有機會(hui) 來故宮的觀眾(zhong) ,讓人們(men) 更加了解故宮博物院。這就是說如何使故宮文化融入人們(men) 現實生活?這就需要研發數字技術的文化產(chan) 品。比如通過互聯網舉(ju) 辦豐(feng) 富多彩的網上展覽;通過APP呈現各種文化的、藏品的、建築的內(nei) 容。比如“每日故宮”,每天推送一件(套)圖文並茂的故宮藏品信息。比如通過數字技術製作一些短視頻、影像和一些人們(men) 可以參與(yu) 的活動。
另一方麵,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創作靈感往往來源於(yu) 對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的觀察,挖掘人們(men) 生活中需要什麽(me) ,然後與(yu) 故宮文化資源結合,這樣文化創意產(chan) 品就可以走進人們(men) 現實生活,因為(wei) 它不但有知識性,而且有實用性。到了2018年底故宮博物院已經研發了11900種文化創意產(chan) 品,這些文化創意產(chan) 品覆蓋人們(men) 生活的方方麵麵。很多人在傳(chuan) 統文化的陪伴下,慢慢喜愛上故宮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也參與(yu) 到文化的傳(chuan) 播中,擴大了故宮的影響力。
我感到,一個(ge) 大家普遍能夠接受的經驗就是文化創意產(chan) 品一定要突出“創意”兩(liang) 個(ge) 字,不是模仿、複製、抄襲某個(ge) 類別或是某個(ge) 博物館的產(chan) 品,一定要深入自己的文物庫房,挖掘可移動、不可移動文物背後鮮為(wei) 人知的曆史細節。第二個(ge) 經驗是,一定要詳細地觀察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文化需求,把文化資源和人們(men) 的現實需求對接、結合起來,這樣才會(hui) 出好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才會(hui) 出人們(men) 喜愛的、願意帶回家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
記者:近年來,各種文博類的綜藝、表演層出不窮,精品節目如“唐宮夜宴”“隻此青綠”等更是頻頻登上熱搜,您如何理解近年來文化領域掀起的“文博熱”“博物館熱”?
單霽翔:隨著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人們(men) 希望在文化方麵能夠有更多享受。同時現代生活節奏比較緊張,所以人們(men) 傾(qing) 向於(yu) 利用空閑時間,特別是等車、坐地鐵這類碎片化時間接受信息。手機的普及使得工具更加便捷。所以文化傳(chuan) 播要適應人們(men) 這種生活狀態,在三五分鍾之內(nei) 就能接收到信息,在不同的地點也能接收到信息。因此,包括短視頻在內(nei) 的新的傳(chuan) 播方式,逐漸為(wei) 人們(men) 所喜愛。這種方式也要找到內(nei) 容載體(ti) ,比如在不久前北京東(dong) 城文化發展研究院舉(ju) 辦了一個(ge) 展覽,叫“一元‘中’始——2022北京中軸線特展”,在網上傳(chuan) 播得很好。這就是“小活動大媒體(ti) ”,通過媒體(ti) 把展覽內(nei) 容傳(chuan) 播出去。所謂“大媒體(ti) ”就是它的內(nei) 容吸引人,人們(men) 對這些內(nei) 容的注意力有10多分鍾就夠了,不可能看很長時間。但是這10多分鍾的效果非常好。包括我們(men) 《萬(wan) 裏走單騎》也是收視率越來越高,特別吸引年輕人。這些都表明人們(men) 通過自己的手指來選擇。現在內(nei) 容太多了,節目太多了,要通過努力吸引人們(men) 來選擇。
守住“初心”就是要“擇一業(ye) ,終一生”
記者:您曾經撰文指出,“文明‘無問西東(dong) ’,開放方能互鑒”。這些年來您也一直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和推廣。在您看來,傳(chuan) 統文化應當如何“走出去”?怎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故事,向世界傳(chuan) 遞中國聲音?
單霽翔:人類文化是多元的,全世界各個(ge) 民族在各自的曆史發展中都創造出絢爛多彩的文化。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應該是開放互鑒、共同發展的。所以我們(men) 要增進相互了解,隻有通過相互了解,才能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我們(men) 既要了解世界,也要讓世界了解我們(men) 。所以我們(men) 要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比如故宮博物院每年召開“太和論壇”,就是邀請全世界文明古國的專(zhuan) 家學者和政府官員一同探討不同文化如何共同發展的問題。
還有一個(ge)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途徑是申報世界遺產(chan) 。世界遺產(chan)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嚴(yan) 格的程序認定的。每一項世界遺產(chan) 都具有全世界意義(yi) 上的“突出普遍價(jia) 值”。這樣的遺產(chan) ,價(jia) 值超越了民族和國家,成為(wei) 全人類共同的遺產(chan) 。在申報世界遺產(chan) 的過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hui) 委托遺產(chan) 專(zhuan) 家來考察,還會(hui) 在遺產(chan) 大會(hui) 上集體(ti) 評議,通過後才能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所以積極參與(yu) 世界遺產(chan) 事業(ye) 就能得到全世界的關(guan) 注,就有機會(hui)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記者:退休後,您依然選擇繼續投身遺產(chan) 保護工作,您是如何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和勤勉,如何守住“初心”的?能否和當下的年輕人分享下您的人生經驗。
單霽翔:其實我從(cong) 小就和文化遺產(chan) 很有緣分。我的父親(qin) 是學文學的,特別是古典文學研究,我小的時候,父親(qin) 經常帶我遊覽各種古跡。這些古跡後來很多都成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後來我去國外留學,學習(xi) 的就是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回國後在規劃部門工作,接觸很多曆史建築文物建築。後來調到文物部門工作,和文化遺產(chan) 打交道的機會(hui) 就更多了。
人的一生,有時工作會(hui) 比較穩定,有時工作會(hui) 經常有所變化。我的工作經曆其實有過10多次變化,我曾是建築師,搞規劃設計,不久我就去做城市規劃管理,後來轉到文物保護,再後來做博物館館長……工作內(nei) 容涉及建築、城市規劃、文化遺產(chan) 保護、博物館等,其實都是不同的領域。怎麽(me) 能夠把這些經曆融貫、綜合起來,怎樣走進一個(ge) 全新的領域?我的經驗是,通過回望自己過去的經驗,分析哪些能夠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應用。人要不斷適應變化的狀態,要努力讀書(shu) ,努力盡快進入角色,使自己在新的崗位上能夠充實、充滿信心地工作。
守住“初心”就是要“擇一業(ye) ,終一生”,我一直從(cong) 事和文化遺產(chan) 有關(guan) 的工作,一生也就會(hui) 做這一件事。像故宮博物院的那些文物修複師,像在各個(ge) 遺產(chan) 地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像最近冬奧會(hui) 上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運動員們(men) ,他們(men) 也都是如此。當然,隨著時代變化,隨著國家的需求你可能會(hui) 變化崗位,但不變的是要有一個(ge) 能夠為(wei) 社會(hui) 發展做出自己貢獻的“初心”。所以說,年輕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守住“初心”,就要“擇一業(ye) ,終一生”。(劉小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