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成為藝術家,我們的審美會變嗎?
■本報記者 吳金嬌
一分鍾可以畫多少隻獨一無二的蝴蝶?答案是,120甚至更多!借助虛擬蝴蝶的算法演化程序,有藝術家在短短數月內(nei) 已創作出超百萬(wan) 隻互不相同的蝴蝶。但放手讓AI自由加工藝術作品,那會(hui) 得到比夢境更荒誕的圖像。借助人工智能,有藝術家讓建築舊廢料實現新組合,設計出新的鄉(xiang) 村別墅,但是放手讓AI自己設計組合建築廢料,得到的卻是讓人啼笑皆非的3D打印裝備。
當藝術家配備了AI助手,進入高產(chan) 時代時,AI是否也在改變我們(men) 的審美?在人機共生的世界,人工智能介入藝術可以帶來更多元的審美和多樣化的創作,但是人工智能的影響同樣會(hui) 映射在我們(men) 的審美中。不論是設計領域還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專(zhuan) 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致的看法是,數據向真、算法向善,是人工智能領域永恒的審美標準。
借助人工智能釋放人類創造力
如今,AI已不再單純是實驗室束之高閣的科研內(nei) 容,它不僅(jin) 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且跨界“滲入”一些小眾(zhong) 領域。結合當下流行的GAN(生成式對抗網絡),如今AI不僅(jin) 可以下圍棋,與(yu) 人交談,甚至能夠“舞文弄墨”,成為(wei) 畫家。去年10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藝術與(yu) 人工智能實驗室發起成立了國內(nei) 首個(ge) 推動和孵化與(yu) 智能算法相關(guan) 的創作者及作品的藝術機構——艾廠,推廣人工智能藝術作品。
“不得不承認,在生產(chan) 效率上,機器生產(chan) 內(nei) 容(MGC)和人工智能(AI)表現出超越人類的能力。”數字藝術家、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張周捷對此深有感觸。自從(cong) 2017年阿爾法狗在圍棋領域的勝利驚動全球之後,他就開始將人工智能引入藝術創作。“一個(ge) 藝術家終其一生最多也隻能創作幾千幅作品。如果能夠利用人工智能的幫助,藝術家的創造力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他甚至認為(wei) ,人工智能藝術將會(hui) 是未來10-20年內(nei) 重要的藝術形式,人工智能未來將會(hui) 是藝術家的得力助手。
事實上,在未來的10-20年,隨著機器學習(xi) 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必然會(hui) 在各個(ge) 領域大麵積使用,成為(wei) 重要工具。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軍(jun) 平告訴記者,AI因為(wei) 其高效、低耗的特點,未來替代那些重複性勞作、簡單的腦力和體(ti) 力勞動是必然趨勢,一旦AI可以幫助人類打開想象無限的創意空間,那麽(me) 應用範圍就會(hui) 更廣。
“AI不能完全替代人類”
比效率比不過AI,那麽(me) 在與(yu) AI的競賽中,人類的優(you) 勢何在?張軍(jun) 平的話一針見血:人工智能所做的是對舊有數據的學習(xi) 和遵循,但是對不存在事物的想象,人工智能遠不如人類。簡言之,人類擁有機器所不具備的“創造性思維”。
“經過人工智能模型的不斷迭代,我創作的虛擬蝴蝶總量已遠超世界現存的蝴蝶品種數量。”艾廠的一位作者告訴記者。他的目標是讓每個(ge) 人都能擁有獨一無二的電子蝴蝶收藏。
但也有人質疑: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兩(liang) 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些生成的虛擬蝴蝶並不能嚴(yan) 格算作創作。在一些專(zhuan) 家看來,人工智能有一種“偽(wei) 創造力”,即隨機製作或統計模仿。它們(men) 通常是基於(yu) 學習(xi) 模型來執行。例如,學習(xi) 海量文學作品後,隻需一個(ge) 程序便可以隨機生成數以百萬(wan) 計的作品,通過模仿和組裝形成詩集或文集。但歸根結底,這不是有意義(yi) 的創造,因為(wei) 機器並不懂它們(men) 創造了什麽(me) 。
“AI永遠不可能完全替代人類。”華東(dong) 師範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魏劭農(nong) 教授說,達·芬奇、畢加索的作品之所以能成為(wei) 傳(chuan) 世的經典,除了畫作的技巧之外,更在於(yu) 它所呈現的精神內(nei) 核。“古往今來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無一不是剖析了人性的複雜,把人心不可表達的感觸轉化為(wei) 可表達的藝術形式。這些對世界和人心深刻的理解和敏銳感悟,是通過輸入數據進行學習(xi) 的機器無法達到的。”通俗來說,這些作品能夠衍生出審美與(yu) 情感,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而這些,恰恰是現階段人工智能所欠缺的。
張軍(jun) 平補充,目前人工智能尚處於(yu) 嬰兒(er) 期。因此,隻有人能夠跨數據集,實現跨領域的信息融合,讓多學科門類知識搭配組合,創建更有意義(yi) 的事物。但在這一方麵,計算機還存在諸多不足。
審美同樣需要擺脫算法圍困
AI可以打開人類的創意想象空間,但是當AI進入藝術創作領域時,數據向真、算法向善仍然是AI創作的約束框架,同樣也影響著人類的審美。
人類審美有感官上的生理審美,這是自然選擇留下的偏好,也有基於(yu) 人類生活經驗和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人文審美。“人的審美形成是很複雜的過程,單純依賴AI創作出美的作品還很難。”華東(dong) 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王長波分析,就技術而言,AI的情感和美感顯然並非目前的技術所能實現。
正因AI“畫家”很難跟隨人類藝術家的思維,所以會(hui) 產(chan) 出一些藝術水平較低,甚至有些怪異、恐怖的畫作。不過,當AI長期成為(wei) 創作的一部分,難免會(hui) 對人的審美產(chan) 生影響。此時,更需要對AI進行約束和引導。
因為(wei) ,當我們(men) 使用機器翻譯和語言生成模型等智能算法的時候,機器的產(chan) 出已經開始幹預人類的創作,甚至會(hui) 偏離預想的軌道。“畢竟機器訓練的次數已遠超人可控的範圍,所以AI自動迭代的藝術作品會(hui) 如此荒誕。”張軍(jun) 平說。
在專(zhuan) 家看來,工具本身無所謂對錯,所謂對錯指向算法背後的人。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複提及,超級AI必須是利他的、謙卑的、盡心的。如何設計一個(ge) 可控的超級人工智能依舊是重要課題。
“冷冰冰的算法背後,尤其需要有人文關(guan) 懷的作者。”魏劭農(nong) 教授同樣認為(wei) ,人工智能介入藝術可以帶來更多元的審美和多樣化的創作。“但無論什麽(me) 時候,創作者必須始終堅持數據向真,算法向善,而不是人類被算法帶著跑,包括審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