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考證書可獲數萬掛靠費?碳排放管理師報考亂象調查

發布時間:2022-03-03 10:33:00來源: 法治日報

  考取證書(shu) 便可掛靠企業(ye) 年入數萬(wan) 元?

  記者調查碳排放管理師報考亂(luan) 象

  調查動機

  2021年3月,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8項新職業(ye) ,其中“碳排放管理員”被納入職業(ye) 序列。一時間,網絡上各種“碳排放管理師”報考廣告讓人眼花繚亂(luan) 。

  近日,中國國家培訓網發布聲明稱,一些社會(hui) 培訓機構開展“碳排放”相關(guan) 培訓,在進行網絡媒體(ti) 宣傳(chuan) 時盜用“中國國家培訓網”名稱和品牌,在學員報名群誇大證書(shu) 效力為(wei) 上崗必備等不實宣傳(chuan) 內(nei) 容。參加培訓頒發的是《培訓證書(shu) 》,並非上崗必備證書(shu) 或其他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請廣大網友和參訓學員仔細甄別,注意防範,以免被騙。

  為(wei) 揭露“碳排放”培訓市場亂(luan) 象,警示學員避免上當受騙,《法治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

  □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 本報實習(xi) 生 關(guan) 楚瑜

  “還在花錢考碳排放管理師嗎?現在可以免費學,僅(jin) 限兩(liang) 百名,考過可領取2000元到3000元補貼,不限學曆不限專(zhuan) 業(ye) ,市場緊缺人才。趕緊點擊下方鏈接報名吧!”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某短視頻平台看到的一條碳排放管理師報考廣告。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並沒有“碳排放管理師”職業(ye) ,隻有2021年3月納入職業(ye) 分類大典的“碳排放管理員”。但隨著“雙碳政策”的推行,碳排放管理師相關(guan) 證書(shu) 在各大社交媒體(ti) 火熱起來,相關(guan) 的培訓機構也魚龍混雜。

  有不少考生在第三方投訴平台上投訴稱,一些培訓機構在推廣“碳排放管理師”培訓課程時,宣稱考試包過、一次性考取高級證書(shu) 、拿證後可兼職可全職,甚至還會(hui) 給出“考取證書(shu) 可獲數萬(wan) 元掛靠費”的承諾,然後在考生交完費或參加完考試後失聯。

  故意誇大證書(shu) 效力

  吸引考生掏錢報名

  記者在網上以“碳排放管理師報名”進行檢索,看到大量培訓機構投放的報考廣告,價(jia) 格大多1000元起。記者隨機點擊幾個(ge) 鏈接進入相關(guan) 網頁看到,這些網頁均在顯著位置標注了含有“新興(xing) 職業(ye) ”“人才緊缺”“月薪3W”“含金量高”等詞語的宣傳(chuan) 語。

  按照某廣告頁麵上的聯係方式,記者順利添加了一教育公司教務李老師的社交賬號。李老師詢問了記者學曆後,便開始極力推薦報考“碳排放管理師(職業(ye) )技能證書(shu) ”,並介紹了該證書(shu) 的各種優(you) 勢。

  “考試合格後某培訓網頒發碳排放管理師(職業(ye) )技能證書(shu) ,該證書(shu) 可作為(wei) 持證人上崗就業(ye) 和晉職考核重要參考依據,目前市場有500萬(wan) 人的缺口,8000家企業(ye) 需要證書(shu) ,是目前最朝陽的行業(ye) 證書(shu) ,我們(men) 公司可推薦去××電力建設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兼職。”李老師稱,碳排放管理師證書(shu) 是電力、鋼鐵、造紙等八大控製排放行業(ye) 的敲門磚,去相關(guan) 企業(ye) 公司應聘做全職工作,年薪15萬(wan) 元起步;兼職掛靠年收入可達3萬(wan) 元至6萬(wan) 元。

  隨後,記者聯係了××電力建設有限公司HR李女士,確認持證是否可以掛靠該公司。李女士回複:“自己從(cong) 沒有聽說過這事,公司現在也沒有碳排放相關(guan) 的崗位需求。”

  此外,李老師近日在自己“朋友圈”發布動態稱,“不要再糾結碳排放管理師是否可以兼職了”,配圖為(wei) 某網站2022年1月5日的首頁截圖,並用紅框標出了兩(liang) 則新聞:兩(liang) 家石化企業(ye) 碳排放兼職年薪分別達6.7萬(wan) 元、7.6萬(wan) 元。而記者查詢該網站發現,當天確有涉及這兩(liang) 家企業(ye) 的新聞,但與(yu) 碳排放兼職毫無關(guan) 聯——李老師的配圖是PS過的。

  采訪中,記者還按照廣告添加了一教育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招生辦孟主任為(wei) “好友”。為(wei) 了吸引記者報考某人才交流中心頒發的“碳排放管理師(專(zhuan) 業(ye) )技能證書(shu) ”,孟主任反複強調:“我們(men) 會(hui) 就近給你推薦8家至12家就業(ye) 或者兼職掛靠單位供你選擇。在你證書(shu) 還沒有考下來的時候,我們(men) 學校就已經幫你把證書(shu) 兼職租賃合同簽完了。”

  隨後,他還給記者發來了兩(liang) 張轉賬的截圖,一張備注為(wei) “陳威碳排放管理師一年兼職費用,共37000元”,另一張是碳排放管理師兩(liang) 年兼職費用,共6.8萬(wan) 元。在之後幾天裏,孟主任不斷發語音催促記者報名,價(jia) 格從(cong) 最初的3500元一路降至1300元。

  記者線下從(cong) 一家專(zhuan) 業(ye) 培訓機構了解到,是否擁有碳排放管理師證書(shu) ,並非是從(cong) 事碳管理工作的準入性條件,其性質不屬於(yu) 從(cong) 業(ye) 資格證,而是普通培訓合格證明。現在不少培訓機構宣傳(chuan) 可以包辦兼職掛靠和領補貼,都是假的,掛靠本身也屬於(yu) 違法行為(wei) 。

  培訓機構魚龍混雜

  付費之後杳無音訊

  記者檢索發現,有不少考生在網絡投訴平台上投訴稱,自己在找培訓機構報考的過程中出現了疑似被詐騙的情況——付完學費之後,培訓機構失聯了。

  來自新疆烏(wu) 魯木齊的陳佳(化名)在刷某短視頻平台時,偶然刷到了一個(ge) 博主分析碳排放管理師就業(ye) 前景的短視頻,遂萌生了報考“碳排放管理師”的想法。

  該短視頻下有網友留言稱,自己通過北京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報名考試,已考過並順利就業(ye) 。按照網友留下的聯係方式,陳佳添加了該公司張老師為(wei) “好友”。

  張老師告訴陳佳,考取這個(ge) 證書(shu) 對於(yu) 以後的兼職和就業(ye) 都有很大的幫助,收入十分可觀,機構這邊還可以給她推薦掛靠公司。陳佳頗為(wei) 心動,向該公司支付了3500元費用,其中審核費500元、碳排放管理師報考費3000元。

  網絡培訓結束後,該公司培訓老師又聯係陳佳說:“機構教務部接到企業(ye) 通知,目前所有兼職使用的證書(shu) ,需要碳排放管理師和碳排放交易師搭配使用,今天團報碳排放交易師可免試,證書(shu) 下來直接對接兼職企業(ye) ,兼職費不低於(yu) 3萬(wan) 元,直接簽3年合同。”

  陳佳詢問能兼職哪家企業(ye) ,對方稱這是商業(ye) 秘密。討價(jia) 還價(jia) 後,對方同意陳佳先交報考碳排放交易師一半的費用,即1500元。而網上刷課培訓、線上考試結束後,陳佳沒有等到任何可以簽約的信息,對方一味要求她把剩下的1500元補上。

  這時陳佳感覺自己可能被騙了,她去第三方投訴平台搜索該機構,發現了不少類似的投訴記錄。陳佳聯係對方要求退款,否則報警,對方稱“我們(men) 全是正規操作,不怕你去報警”,然後把陳佳“拉黑”了。

  無獨有偶,河北石家莊的李林也有類似的經曆。他目前從(cong) 事與(yu) 天然氣相關(guan) 的工作,為(wei) 了職業(ye) 發展而選擇報考碳排放管理師證書(shu) 。

  此前,李林在網上看見了北京某在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碳排放管理師報考的鏈接,於(yu) 是就主動添加了該機構老師的社交賬號。對方詢問了李林的相關(guan) 信息,然後給他發了一個(ge) 交費的收款碼,李林向該機構支付了3800元的報考費。

  然而去年12月28日在參加了一次線上考試後,機構老師就失聯了,李林發消息不回複,打電話也不接。

  記者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看到,有多位消費者投訴北京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稱其忽悠學員報考碳排放管理師和碳排放交易師,承諾會(hui) 有高額的掛靠費,但在交費數千元至上萬(wan) 元後失聯。

  考生應當理性報考

  不要盲目迷信證書(shu)

  記者在一求職網站輸入“碳排放管理員”進行搜索,發現並未出現該招聘崗位。當輸入“碳排放”時,出現的相關(guan) 招聘崗位有“碳中和研究員”“碳排放谘詢師”等,在招聘要求裏並沒有注明需要持有碳排放管理師證書(shu) 。

  以“碳中和研究員”為(wei) 例,月薪2萬(wan) 元至3萬(wan) 元,要求應聘者有全日製統招碩士及以上學曆,具有氣候變化、環境、能源、經濟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教育背景。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碳排放管理員”的職業(ye) 建設體(ti) 係仍在規劃中,目前國家並未公布其職業(ye) 準入資質標準,也沒有統一的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

  “這些年,國家一直都在努力優(you) 化營商環境,盡量取消非必要的市場準入門檻的限製,所以取消了一大批準入型的資格考試。”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說,碳排放管理師證書(shu) 也隻是一個(ge) 培訓證書(shu) ,考生不要抱有盲目、迷信,甚至是僥(jiao) 幸的心理,認為(wei) 考取這個(ge) 證書(shu) 後就有了從(cong) 事該行業(ye) 的敲門磚,還是要理性報考。

  “考生在報名之前需要加強風險防範意識,比如查看培訓企業(ye) 的相關(guan) 資質證書(shu) 等,通過多方信息去判斷該培訓企業(ye) 是否為(wei) 皮包公司或騙子公司。”孟強建議,對於(yu) 涉嫌誇大宣傳(chuan) 、欺騙考生甚至卷錢跑路的培訓機構,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公安機關(guan) 也應當在接到報案線索後積極介入,加大治理力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貴州新瑞林陽律師事務所律師吳旭夢建議,如果考生認為(wei) 被騙,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等投訴,或者依據合同、轉賬憑證等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果學員交納學費但沒有得到相應的服務,可以請求對方退款或者賠償(chang) 損失和違約金。如果涉案金額比較大,涉案人數比較多,還可以向公安機關(guan) 報案和控告其涉嫌詐騙。

  吳旭夢提醒,不要跟風報考,要自己辨別該證書(shu) 有多大的含金量,是否適合自己;學會(hui) 識別和辨析培訓機構是否正規,報名時一定要簽好合同,簽合同時要審查對方的資質,保留轉賬憑證;一旦發現有不當或者有上當受騙的情況,應立即報案並固定證據,尋求司法途徑來保護合法權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