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賀雲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拿捏好“輕重之間”與“方寸之變”
(兩(liang) 會(hui) 人物)全國政協委員賀雲(yun) 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拿捏好“輕重之間”與(yu) “方寸之變”
中新網南京3月3日電 題:全國政協委員賀雲(yun) 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拿捏好“輕重之間”與(yu) “方寸之變”
中新社記者 楊顏慈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時間開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wei) 熱議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研究所所長賀雲(yun) 翱建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可“一刀切”,而是在“輕重之間”“方寸之變”中拿捏平衡,方能更好助推中國大運河煥發新生。
千年大運河流淌的不僅(jin) 是奔流不息的河水,還有綿延不絕的文脈。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裏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chan) 走廊”。如何更好地活態傳(chuan) 承大運河文化,助推千年文脈煥然新生,是賀雲(yun) 翱長期研究的課題。
賀雲(yun) 翱觀察到,盡管目前中國的運河沿線城市都在積極推進運河文化帶建設,但存在各省、市不平衡問題。“大運河沿線各城市都各有特色資源,可以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不同城市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定位與(yu) 發展理念要清晰,要理清自己的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優(you) 勢,堅持重點突破與(yu) 整體(ti) 推進相結合。”
賀雲(yun) 翱認為(wei)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促進頂層設計與(yu) 各地試點有機互動,大運河沿線城市政府在項目建設上要實現靶向施策、精雕細琢。
大運河沿線的物質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孰輕孰重?賀雲(yun) 翱多年觀察後認為(wei) ,就目前各地運河文化帶建設而言,存在重物質文化、輕非物質文化的現象。在規劃建設項目中,物質性建設項目多而實,非物質文化建設少而虛,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未能獲得應有的發掘、傳(chuan) 承、發展。
“比如,傳(chuan) 統工藝、傳(chuan) 統美術、傳(chuan) 統戲曲等與(yu) 運河相關(guan)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公眾(zhong) 關(guan) 注度、參與(yu) 度不高。”賀雲(yun) 翱坦言,因時代變遷、環境變化,還有許多以農(nong) 耕文明為(wei) 基礎的傳(chuan) 統技藝,陷入日漸萎縮甚至消失的境地。
同樣,大運河的“輕重之間”還體(ti) 現在政府力量主導、民間力量參與(yu) 度低,這也是上述問題產(chan) 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破局之道。
“運河文化傳(chuan) 承形式單一,社會(hui) 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yu) 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立體(ti) 式、綜合式傳(chuan) 承的良好趨勢。”賀雲(yun) 翱說。
對此,賀雲(yun) 翱提出,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物質文化與(yu) 非物質文化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都要硬。隻有“軟硬兼施”“軟硬並重”,才能讓大運河文化帶更好更完整地得以留存與(yu) 傳(chuan) 承。
千年流轉,運河已卸下漕運重擔,轉而以生態明珠、水運通道和文脈寶藏的形式新生。河畔留下的人間煙火,更是需要把握好“方寸之變”,方能更好留存。
賀雲(yun) 翱認為(wei) ,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富多彩,保護傳(chuan) 承要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能活起來的要盡量使用,讓它走進人民的生產(chan) 與(yu) 生活。要提高非遺項目的質量和文化含量,提高適用度,發掘文化內(nei) 涵,講好非遺故事,提高品牌影響力。”
“比如,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及國家文化公園,將更好地推動大運河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利用,增進世界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與(yu) 認同。讓運河文化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讓大家參與(yu) 到保護和共享運河文化,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優(you) 秀文化特質,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賀雲(yun) 翱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