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視“文化IP產業”何以火爆出圈?
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 題:河南衛視“文化IP產(chan) 業(ye) ”何以火爆出圈?
作者 於(yu) 淇
“文化就是最大的頂流。傳(chuan) 統文化的‘出圈’,不僅(jin) 得益於(yu) 濃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同時也是大眾(zhong) 對文化產(chan) 品的一種需求。”作為(wei) “中國節日”係列節目的執行策劃徐娜如是說。
近年來,河南衛視不再依靠流量明星網紅造勢,而是專(zhuan) 注於(yu) 挖掘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核,推出“中國節日”係列節目。這不僅(jin) 讓它可以在同質化晚會(hui) 中脫穎而出,更是打造出《唐宮夜宴》《龍門金剛》等爆款節目。
“中國節日”係列節目是由河南廣播電視台圍繞“中國傳(chuan) 統節日”製作播出,包括《2021年河南春晚》和《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遊》《端午奇妙遊》等,彰顯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非凡魅力。河南衛視的走紅,到底有什麽(me) 秘訣?
文化軟實力來源於(yu) 曆史沉澱的硬功底。在擁有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背景下,河南衛視依靠當地豐(feng) 富文旅資源的加持,盤活傳(chuan) 統文化資源。徐娜表示,“我們(men) 不做文化複刻,不是文化的搬運工,更多的是扮演文化二次元加工者的角色。通過摸索與(yu) 當下遙相呼應的韻腳,把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我們(men) 日常的生活。所以,‘中國節日’係列節目是應運而生的產(chan) 物。”
傳(chuan) 統節日是中國先輩積澱下的曆史文化,也是最值得敬重的文化寶藏。但是以往青年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渠道和方式相對單一,缺乏趣味性,如何讓傳(chuan) 統文化以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融入到他們(men) 的生活並產(chan) 生共鳴,是徐娜和創作團隊一直在不斷思考的問題。
徐娜認為(wei) :“中國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在崛起,受眾(zhong) 需要一個(ge) 情感的出口,而我們(men) 恰恰抓住了這樣的時機,擊中當下年輕人更易於(yu) 接受的表達方式,用當下流行的‘沉浸式體(ti) 驗’講好中國故事,讓大家真正地感受倒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從(cong) 嚐試去流量化、去套路化到文化與(yu) 科技相互交融,河南衛視跨文化輸出傳(chuan) 播形式,在國外也刮起了一陣傳(chuan) 統文化的“華潮風”,被更多人所關(guan) 注。不僅(jin) 有中國“外交天團”點讚打call,還有馬來西亞(ya) 、俄羅斯等駐外大使參讚在社交平台上積極轉發,甚至在海外春節特別活動中,《唐宮夜宴》登上了英國愛丁堡的大城堡大屏。
打通了文化任督二脈的河南衛視,是如何做到在海外還頗受喜愛的呢?在不斷嚐試突破後,河南衛視更偏向內(nei) 容表達和形式創新,兼顧國內(nei) 受眾(zhong) 的同時,也考慮海外傳(chuan) 播影響力。
徐娜強調:“目前,關(guan) 注度和傳(chuan) 播度較好的多半是舞蹈類節目,這類節目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做詮釋,但又具有國際傳(chuan) 播性,大家通過一個(ge) 肢體(ti) 語言,通過一個(ge) 音樂(le) ,就能夠感知到華夏文化之美,不用過多贅述,所以這可能也是我們(men) 在海外,獲得大家認可和喜愛的原因之一。希望國際友人和海外僑(qiao) 胞們(men) 通過節目,看到一個(ge) 古老而又現代的中國。”
如今,伴隨著河南衛視“中國節日”係列節目的火爆出圈,徐娜相信,著眼未來,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前要先“美”起來,通過科技賦能、審美升維,以更廣闊的視角,打造傳(chuan) 統文化的奇觀視效,助力文化IP產(chan) 業(ye) 化,形成規模化產(chan) 業(ye) 鏈。(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