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亞最早!中國泥河灣發現4萬年前古人製作使用顏料證據

發布時間:2022-03-04 15:4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愛美之心,不僅(jin) 是人皆有之,更是自古有之。那麽(me) ,在中國和東(dong) 亞(ya) 土地上生活的先民們(men) ,什麽(me) 時候開始製作、使用顏料來點綴生活的呢?

  東(dong) 亞(ya) 古人類使用顏料曆史提早到4萬(wan) 年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楊石霞副研究員聯合中外同行,最新在“東(dong) 方人類故鄉(xiang) ”泥河灣盆地的下馬碑遺址上研究發現早期人類使用顏料及其複合製作工具的考古證據,包括顏料原料赤鐵礦(赭石)、加工石器工具和細小石器鑲嵌使用等重要遺存,研究確認其年代距今4萬(wan) 多年,是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的史前人類加工使用顏料與(yu) 複雜製作技術的關(guan) 鍵證據。

  這項通過顏料使用、藝術創作與(yu) 複合工具等“現代行為(wei) 要素”追溯早期現代人群形成、擴散、交流與(yu) “行為(wei) 現代性”發端與(yu) 演變的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3月3日淩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並作為(wei)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之一當天對外發布,從(cong) 而將東(dong) 亞(ya) 早期人類使用顏料的曆史提早到4萬(wan) 年前,也使東(dong) 方古人類藝術創作、審美、認知表達的曆史大大提前。

  赤鐵礦加工遺存染色區域由人為(wei) 因素產(chan) 生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楊石霞在成果發表前夕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介紹說,合作團隊對下馬碑遺址中的赤鐵礦加工遺存進行研究,首先確定野外發掘中疑似顏料加工區內(nei) 含有兩(liang) 塊大小不同、礦物成分亦有差異的赤鐵礦(赭石)小塊,顯微分析揭示出其中較大一塊表麵有明顯的反複摩擦痕跡。

  隨後對伴生的另一塊表麵明顯被染紅的長條形石灰岩進行分析,發現在其表麵殘留有尤如發絲(si) 的赤鐵礦微屑。顏料加工區內(nei) 另一件遺存為(wei) 一件表麵部分磨光的卵石,雖無明顯的殘留物,但其部分明顯磨光的特征說明可能作為(wei) 磨錘或杵使用。

  為(wei) 進一步明確染色區域是由人為(wei) 因素產(chan) 生而非自然形成,合作團隊對染色區、遺址內(nei) 其他區域及遺址外不同區域的沉積物進行多指標、多手段綜合分析,結果一致顯示,僅(jin) 染色區富集赤鐵礦,其他區域並不含有赤鐵礦。

  石器製作展現出新型複雜技術能力

  除顏料加工外,合作團隊還對遺存中當時重要生產(chan) 生活工具的石器開展分析研究,其石製工具組合中包括382個(ge) 手工製品,整體(ti) 上技術較為(wei) 簡單,以砸擊為(wei) 主,但在尺寸上具有顯著特點,50%以上的石器小於(yu) 20毫米,呈細長形。

  綜合石器打製技術、類型、殘留物及微痕的分析結果,合作團隊認為(wei) ,下馬碑遺址出土的部分細小石器是古人類通過裝柄形成複合工具,而石器整體(ti) 上被用來鑽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切割動物軟組織等,展現出新型的複雜技術能力。

  結合野外發掘過程中對遺物、遺跡分布情況的記錄,合作團隊在下馬碑遺址目前發掘的12平方米範圍內(nei) ,可以清晰看到赤鐵礦加工區位於(yu) 遺址西北角,向東(dong) 有火塘,火塘的灰燼溢出,周邊散落石器。這些石器按功能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可見當時的人們(men) 圍繞火塘各顯其能、各司其職,生動勾勒出4萬(wan) 年前古人類“圍爐而息、磨石取彩、嵌石為(wei) 刃、分享獵物”的鮮活生活圖景。

  揭示東(dong) 亞(ya) 現代人複雜的文化演進過程

  楊石霞指出,距今4萬(wan) 年左右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革命和早期現代人群形成、擴散與(yu) 行為(wei) 現代化的關(guan) 鍵節點。此次對下馬碑遺址所蘊含的人類行為(wei) 信息的全方位提取,對於(yu) 解讀東(dong) 亞(ya) 現代人演化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價(jia) 值,並有助於(yu) 深入理解現代人演化研究這一全球性科學問題。

  下馬碑遺址揭示了東(dong) 亞(ya) 現代人複雜的文化演進過程,與(yu) 歐亞(ya) 大陸西部人群的技術與(yu) 文化發展同步,且很可能與(yu) 其他人群(如丹尼索瓦人)存在文化與(yu) 基因交流,並反映出局地的馬賽克式的“文化與(yu) 技術革新”。下馬碑遺址揭示出的這種文化麵貌的特殊性既與(yu) 以往認為(wei) 的連續性的文化演進不同,亦有別於(yu) 普遍被認知的現代人在歐亞(ya) 大陸擴散的文化模式。

  她表示,下馬碑遺址赤鐵礦加工遺存的最新研究,再次說明現代人技術和行為(wei) 複雜化的表現並不單一,不能以歐亞(ya) 大陸西側(ce) 流行的技術因素(如石葉等)作為(wei) 標準。

  合作團隊認為(wei) ,這些發現支持了現代人擴張的一個(ge) 複雜的演化場景——在一個(ge) 很大的地理範圍裏,反複但有差異地發生遺傳(chuan) 和文化交流。

  下馬碑遺址主文化層罕見原位埋藏

  楊石霞說,下馬碑遺址位於(yu) 泥河灣盆地東(dong) 南緣,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yu) 2013-2014年發現並係統發掘。遺址堆積厚度290厘米,主文化層為(wei) 罕見的原位埋藏,保存了顏料生產(chan) 遺跡、遺物,火塘周邊散落石器、骨器及動物化石碎片。

  高精度加速器質譜碳十四和光釋光定年及其貝葉斯模型計算結果顯示,下馬碑遺址主文化層形成於(yu) 距今4.1萬(wan) -3.9萬(wan) 年前;沉積學及沉積物粒度分析顯示下馬碑遺址形成於(yu) 河漫灘環境;孢粉分析結果顯示當時為(wei) 涼幹氣候下的草原環境;動物化石鑒定結果顯示馬、鹿和鼢鼠等占比較高。合作團隊推測,下馬碑古人類生活於(yu) 壺流河階地上,植被以草原景觀為(wei) 主,周邊山地存在片狀針葉林。

  她表示,這次東(dong) 亞(ya) 最早古人類製作使用顏料的考古研究成果,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德國馬普人類曆史科學研究所、法國波爾多大學、蔚藍海岸大學、西班牙加泰羅尼亞(ya) 古生態與(yu) 人類演化研究所等中外多家科研單位,開展綜合性、多學科、跨平台的國際合作研究共同完成,也凸顯人類演化領域科學研究開展國際化、跨學科、多平台協作的趨勢和要求。(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