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十八彎的蘇州河,每一段都在創造人文藝術驚喜
短短大半年來,隨著尤倫(lun) 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華萃當代美術館相繼“上新”,蘇州河沿岸正在形成申城日漸明朗的又一條“藝術走廊”,繼徐匯濱江、外灘等藝術聚集區之後再次激活黃浦江沿岸的藝術能量。
與(yu) 此同時,藝術也在以更加生活化的方式滲入蘇州河沿岸:去年年底開業(ye) 的新晉網紅打卡地天安千樹,整個(ge) 商場宛如一座當代藝術館;“M50弄堂計劃”正在老牌藝術園區M50推進,向公眾(zhong) 呈現上海紡織工業(ye) 文明帶來的“本土文化新感觀”美學體(ti) 驗。
時下,城市更新被認為(wei) 步入“美學時代”。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裏岸線實現基本貫通之後,正在以美學提亮帶動品質升級。“九曲十八彎的蘇州河,每一彎、每一段都各具風情、特色,承載著沿岸地域、社區獨特的文化,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靈感。”國際公共藝術協會(hui) 研究員、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hui) 理事劉毅告訴記者。他相信未來蘇州河的每一段、每一座橋、每一座碼頭等都將成為(wei) 公共藝術創作的絕佳用武之地,甚至連參觀者本身都將一同成為(wei) 風景線,由此讓大眾(zhong) 感到生活與(yu) 人文藝術的無縫鏈接。這不僅(jin) 將聚合區域的幸福濃度,也將為(wei) 沿河文旅騰飛插上雙翼——具有曆史底蘊、人文情感的精致水岸正呼之欲出。
美術館博物館連點成線,輝映出沿岸的人文底色
蘇州河畔的藝術基因由來已久。申城最早媲美北京798藝術園區的所在,便是蘇州河畔的M50藝術園區,至今雲(yun) 集著上百家畫廊、設計公司、藝術機構,藝術氛圍很是濃烈。如今,算上即將於(yu) 威寧路地鐵站附近揭麵的王小慧藝術館,蘇州河沿岸匯聚的美術館也多達七家,各美其美。華僑(qiao) 城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和尤倫(lun) 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均毗鄰西藏路橋北岸,可謂國內(nei) 當代藝術領域的標杆,常年以國際國內(nei) 重要當代藝術家的展覽激發著大眾(zhong) 的想象力。往西不足一公裏,坐落著由私家糧倉(cang) 變身而來的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cang) ,複古別致的空間,“夏目友人帳”中國首展等年輕態展覽,都讓它成為(wei) 當之無愧的潮流網紅打卡地。華萃當代美術館和蘇俄造型藝術館均位於(yu) 蘇州河長寧段,前者開館半年,未來將長期攜手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hui) ,探索中外文化藝術的靈感碰撞,後者有著15年曆史,以蘇俄現實主義(yi) 造型藝術為(wei) 收藏展示特色。普陀長風蘇州河畔的蘇寧藝術館,在法式建築外殼之下,有著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其中國古代藝術收藏蔚為(wei) 壯觀。
此外,蘇州河畔的博物館資源相當豐(feng) 富。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外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莊瑜調查發現,這一帶的博物館多達十幾家。它們(men) 大多因地製宜、小眾(zhong) 細分,除了大眾(zhong) 較為(wei) 熟悉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裏的上海郵政博物館、浦江飯店裏的中國證券博物館,還有很多不為(wei) 人知的特色博物館,在河畔留下鮮活的人文注腳。例如,長風商標海報收藏館是中國唯一的商標火花專(zhuan) 題博物館,接續的是蘇州河畔悄然遠去的上海火柴廠的文脈;上海造幣博物館以“造幣工藝”為(wei) 主題而獨樹一幟,其所在建築前身為(wei) 上海造幣廠;正在修繕升級的蘇州河工業(ye) 文明展示館,坐落於(yu) 上海眼鏡廠舊址,揭示蘇州河和工業(ye) 文明曆程如何匯入上海國際大都市的永恒記憶;上海紡織博物館,前身是上海申新紡織第九廠;夢清園展示館講述蘇州河沿岸水環境治理的故事。
“蘇州河沿岸有著多樣化的人文底色,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工業(ye) 文明、現代藝術……它們(men) 交相輝映,帶動著沿岸的藝術氣息,形成可喜的文化浸潤氛圍。”莊瑜告訴記者。
藝術滲入生活化場景,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蘇州河沿岸的藝術氣息,也正在滲入更為(wei) 生活化的商場、街區等場景,讓人們(men) 觸手可及。
在河畔新晉網紅打卡地——天安千樹,與(yu) 懸浮森林般奇幻顏值同樣值得關(guan) 注的,是商場主打的藝術風。開幕之際,總價(jia) 超過一億(yi) 元的藝術家作品空降於(yu) 此。全球熱門的潮流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帶來14件博物館級別雕塑大作,組成開放式個(ge) 展“當代複興(xing) ”,開啟一段穿越時空的 考古之旅。Kaws、李承九、黃 玉龍、陳文令等多位藝術家的藝術裝置組團散落於(yu) 商場各處,隨時等待與(yu) 觀眾(zhong) 邂逅。就連電梯天井都別有洞天——商場專(zhuan) 門邀請了三位當代藝術家,為(wei) 三部電梯分別打造了《鯤鵬》《天井》《成長》三幅巨幅畫作。
選址M50四號樓(原紡部車間)公共走道的“M50弄堂計劃”,以公共藝術的方式緊密連接了當地與(yu) 紡織工業(ye) 相關(guan) 的基因,其中不少共創形式的內(nei) 容,正在激活地域與(yu) 社區居民、遊客和藝術創作工作者的互動。例如《M50遊覽共創裝置》就是一件觀眾(zhong) 與(yu) 作者共創的藝術品——作者在木板上繪製出M50園區的地圖,將園區內(nei) 的觀賞景點與(yu) 藝術工作室位置用螺絲(si) 標記,觀眾(zhong) 可參與(yu) 地圖不斷“更新”。《時代M50》則成為(wei) 了俊男靚女們(men) 的打卡鏡頭。隻見鏡麵被設計成雜誌封麵的效果,遊客隻要靠近鏡子,拿起手機自拍,便可收獲一張充滿時代感的雜誌封麵。鏡麵上貼有“勞動模範”“最佳擋車工”等充滿紡織廠元素的標語,讓遊客體(ti) 驗一把成為(wei) 紡織廠周刊封麵人物的感覺。
相比黃浦江沿岸,蘇州河沿岸最大的特色在於(yu) 居民區雲(yun) 集,於(yu) 老百姓而言格外具有親(qin) 和力。用藝術點亮蘇州河沿岸,無論公共景觀更新、周邊社區營造,還是各種各樣空間的利用,都不妨充分發揮這一特色。劉毅發現,如今蘇州河沿岸麵貌的煥新,大多仍停留在1.0版本,僅(jin) 僅(jin) 是美起來,“期待2.0版本盡快出現,更多的作品或與(yu) 人們(men) 的需求聯係在一起,更加實用,或與(yu) 區域人文發生關(guan) 聯,更具參與(yu) 感”。
記者 範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