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文物醫生”的老生常談與奔走疾呼
(兩(liang) 會(hui) 人物)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文物醫生”的老生常談與(yu) 奔走疾呼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題: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文物醫生”的老生常談與(yu) 奔走疾呼
中新社記者 馮(feng) 誌軍(jun)
今年是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履職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五年,亦是他紮根莫高窟的第三十個(ge) 年頭。
作為(wei) “文物醫生”的他,基於(yu) 五年來“文保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和專(zhuan) 業(ye) 設定等呼籲,在“老生常談”中繼續奔走疾呼。今年他建議“支持敦煌研究院組建絲(si) 綢之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認定文物科學與(yu) 保護技術為(wei) 獨立學科”。
在經曆了世界文化遺產(chan) 敦煌莫高窟“轉危為(wei) 安”的經驗積累後,蘇伯民希望將曆時數十年總結研發出的寶貴保護技術和經驗,放大至絲(si) 綢之路沿線的文物保護之中。
敦煌研究院是負責世界文化遺產(chan) 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等6處石窟保護管理的研究型事業(ye) 單位,是中國管理世界文化遺產(chan) 數量最多、跨區域範圍最廣的文博機構,國內(nei) 外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ti) 。
經過數十年幾代人的努力,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畫與(yu) 土遺址保護創新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解決(jue) 了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的一係列關(guan) 鍵科學問題,不僅(jin) 解決(jue) 了多項中國文化遺產(chan) 領域的重大工程難題,還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延伸。
“建議中國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蘭(lan) 州大學等文博單位和高校,組建絲(si) 綢之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蘇伯民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稱,希望這一實驗室將立足西北、麵向全國、輻射絲(si) 綢之路,匯聚與(yu) 吸納文化遺產(chan) 領域頂尖人才,以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石窟寺、壁畫和土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
蘇伯民說,希望絲(si) 綢之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推動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合作與(yu) 交流,全方位展示絲(si) 路文化遺產(chan) 精髓,最終建成“一帶一路”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遺產(chan) 基礎研究與(yu) 技術研發國家科技平台。
他表示,去年底,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寫(xie) 到“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中布局科技考古和保護等方向”,說明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已將組建文物保護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上日程。
“認定文物科學與(yu) 保護技術為(wei) 獨立學科”是蘇伯民多年牽念的一件“大事”。他說,中國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並留下豐(feng) 富多彩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些寶貴的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的物質資源,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得以流傳(chuan) 和發展的重要載體(ti) 之一。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文物研究和修複經費投入的逐年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國內(nei) 相繼有70多所學校設立了文物保護或文化遺產(chan) 保護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
“但這些專(zhuan) 業(ye) 往往是掛靠在曆史、考古、美術或材料等學科下的一個(ge) 研究方向,不具備獨立性,缺乏統一的學科培養(yang) 模式。”蘇伯民指出,學生雖然學的是文物保護,但畢業(ye) 證和學位證上會(hui) 被授予曆史學、考古學或其它學科的學位,在就業(ye) 和人才歸類等方麵常常被外界混淆,這種狀況既不利於(yu) 文物保護和修複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更不利於(yu) 學科發展。
蘇伯民表示,鑒於(yu) 上述原因,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將文物科學與(yu) 保護技術認定為(wei) 獨立學科,在高等院校設立相應的院係,編寫(xie) 出版統一的教材,製定統一規範的培養(yang) 方案,此舉(ju) 將大力推動中國高水平的文物保護研究和修複人才的培養(yang) ,對保護好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具有重要意義(y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