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一流大學使命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兩(liang) 會(hui) 專(zhuan) 訪】
踐行一流大學使命 推進高等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委員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高等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yang) 理工農(nong) 醫類專(zhuan) 業(ye) 緊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高質量的內(nei) 涵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界的重大戰略命題。
“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影響下,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wei) 迫切,隻有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才能在國際競爭(zheng) 中把握主動、贏得先機。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wei) 核心使命。”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委員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首先必須強化愛黨(dang) 愛國愛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引導學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實現自身價(jia) 值與(yu) 推動國家發展緊密聯係起來,修身修心、立言立行;其次要重視“高精尖缺”人才的培養(yang)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學科建設為(wei) 抓手,加快緊缺領域平台建設,推動人才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需求相契合;最後要係統優(you) 化課程、實踐、發展支持體(ti) 係,以國家高度和國際視野,強化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人文素養(yang) 與(yu) 境界修為(wei) 等鍛造,為(wei) 培育造就具有潛質的戰略科學家和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軍(jun) 人才打牢基礎。
曹雪濤委員特別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他說:“作為(wei) 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把創新體(ti) 係和創新能力建設擺在極端重要位置,為(wei)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出實質貢獻,以‘大先生、大團隊’和‘大項目、大平台’為(wei) 支撐,實現戰略上‘立得住’、戰術上‘打得贏’,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文化文明繁榮創新。”
曹雪濤委員表示,在實踐中,一方麵要在戰略上搶占製高點,以“國之大者”和“四個(ge) 麵向”導航,圍繞國家戰略意圖,聚焦重大理論創新、重大科學問題、重大技術攻關(guan) ,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努力實現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性突破;另一方麵要在戰術上找準支撐點,積極參與(yu) 國家級平台及重大專(zhuan) 項、重點計劃、重要設施的布局建設,瞄準“專(zhuan) 特優(you) ”領域,以健全差異化評價(jia) 、激發活力、共建共享為(wei) 重點,深化科研體(ti) 製機製改革。
曹雪濤委員認為(wei) ,高校內(nei) 涵式發展的基礎是要強化基礎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布局。基礎學科是支撐科技創新、產(chan) 出重大原創成果的基石。高校作為(wei) 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力量的聚集地,必須充分發揮學科人才優(you) 勢,為(wei) 重要理論學派的形成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環境和土壤。
“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曾言,‘教書(shu) 的把書(shu) 教好,念書(shu) 的把書(shu) 念好,大師傅把菜炒好’,每個(ge) 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men) 的事就能辦得更好。”曹雪濤委員認為(wei) ,營造高校尊重包容、追求卓越的文化生態也是內(nei) 涵式發展必要的條件。他說:“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所在,內(nei) 涵式發展說到底是人文氣質和學術氛圍的涵育與(yu) 塑造,關(guan) 涉辦學治校的方方麵麵。一是全方位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通過優(you) 化評價(jia) 機製、健全榮譽體(ti) 係,充分激發專(zhuan) 家學者的主動性、創造性,潛心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技創新。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為(wei) 不同學科、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學生、管理服務人員構建差異化的成長路徑和管理機製,營造創新競進、各司其職、高效協同的氛圍。三是追求卓越、突出特色,結合高校的曆史沿革、學術傳(chuan) 承等,立足自身特色打造比較優(you) 勢,甚至形成領域點或亞(ya) 學科的絕對優(you) 勢,增強核心競爭(zheng) 力。”
曹雪濤委員介紹,南開大學在新百年之際啟動實施“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統籌推進文科振興(xing) 、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醫發展“四大計劃”,建立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兩(liang) 大獎勵體(ti) 係”,布局建設“十大交叉科學中心”和“十大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為(wei) 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集聚要素、激發動力,成為(wei)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亮點和增量,以優(you) 異成績為(wei) 高等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作出南開貢獻。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8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