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勝利之本”的文學尋繹

發布時間:2022-03-09 15: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白燁(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作家鐵流的報告文學《靠山》(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封底的內(nei) 容簡介寫(xie) 道:“本書(shu) 全景式地呈現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時期人民群眾(zhong) 踴躍支前的動人場麵。”就作品直接和主要的表現對象來看,這確實是作品的一個(ge) 基本內(nei) 容。但仔細閱讀起來,發現這部作品的故事與(yu) 題旨更豐(feng) 富。作品在“支前”這樣一個(ge) 連綴起不同時期典型事例的故事敘述裏,“支前”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既再現了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揭示了中國革命的成因所在,內(nei) 中又承載了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初心、中國革命的經驗等有關(guan) 的思想意蘊。可以說,這部作品是以寫(xie) “支前”的方式,來揭示“靠山”的深刻蘊涵。

  起初閱讀《靠山》,感覺作者的著眼點似乎比較分散,運筆用墨也相當散漫。第一章寫(xie) 長征前後,第二章寫(xie) 濟南鋤奸,第三、第四章寫(xie) 沂蒙抗戰,第五章寫(xie) 晉察冀抗戰,第六章寫(xie) 淮海戰役支前。故事與(yu) 人物,除去都是革命的事和革命的人之外,似乎都沒有什麽(me) 緊密的關(guan) 聯。但仔細品味之後,發現這些看似欠缺關(guan) 聯的敘述,內(nei) 裏又有一條隱含的主線,那就是在革命的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發展階段,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發起和組織的革命鬥爭(zheng) 、革命戰爭(zheng) ,都有人民群眾(zhong) 的無畏參與(yu) 、舍身相隨和巨大奉獻。可以說,作品是圍繞這樣一個(ge) 總主題來調兵遣將的。因此,在過去的宏大曆史敘事的寫(xie) 作中常常是配屬角色的普通民眾(zhong) ,恢複了本有的曆史主角的地位,氣壯山河地登上了文學的前台。

  就閱讀時的感受、閱讀後的震撼而言,作品給人印象甚為(wei) 深刻,令人讀後為(wei) 之感念的,還是那些描寫(xie) 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中嚴(yan) 酷戰事和人民英模的部分。

  比如,在日軍(jun) 的“鐵壁合圍”中,為(wei) 了保護留給八路軍(jun) 的糧食,山東(dong) 莒南淵子崖村的老百姓自發地組織動員起來,在自衛隊員的帶領下,憑著土槍、大刀等,打退了前來搶糧的百十名偽(wei) 軍(jun) ,後又利用圍牆和地道,與(yu) 日軍(jun) 一個(ge) 聯隊頑強對抗。沒有打過仗的農(nong) 民在戰爭(zheng) 中學習(xi) 戰爭(zheng) ,從(cong) 陣地戰打到街巷戰,一直堅持到八路軍(jun) 的一個(ge) 連和區中隊趕來參戰,使日軍(jun) 畏懼而退。淵子崖村的村民,以147人戰死、138人重傷(shang) 的代價(jia) ,書(shu) 寫(xie) 了中國抗戰史上淵子崖農(nong) 民自衛戰的輝煌一頁。

  在解放戰爭(zheng) 期間的山東(dong) 蒙陰地區,留守家園的李桂芳、李鳳英、李紅梅等32位農(nong) 村女性,自發組織起來,做軍(jun) 用被服、籌運軍(jun) 糧,全力投入民運工作。在華野九縱尖刀連急需渡過汶河遇到困難的危急時刻,她們(men) 義(yi) 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用柔弱的身軀搭成人橋,使得我軍(jun) 尖刀連的戰士順利渡過汶河,爭(zheng) 得了戰鬥的先機。

  在淮海戰役期間,山東(dong) 萊東(dong) 縣的村民唐和恩、王桂一、於(yu) 炳川等人,聽從(cong) 組織召喚,踴躍參加支前民工隊。他們(men) 用木輪小推車送糧食,運彈藥,冒著敵人的炮火前行,舍生忘死地勞作,行程達到了5000多裏。整個(ge) 淮海戰役期間,這樣的支前民工約有543萬(wan) 人。

  這些真實發生的曆史事件,在作者有聲有色的敘述中,鮮活而生動,真切而感人,今天讀來仍然感天動地,令人熱血沸騰。作者在作品的最後,轉述了蘇聯著名作家西蒙諾夫的發現:他到中國的淮海戰役發生地實地采訪之後,為(wei) 以少勝多的淮海戰役的勝利尋找到一個(ge) 重要答案,那就是“兵民是勝利之本”。這樣的一個(ge) 總括性的結論,因為(wei) 秉要執本又鑿鑿有據,確實令人深信不疑。

  “兵民是勝利之本”是毛澤東(dong) 同誌於(yu) 1938年在《論持久戰》中提出的一個(ge) 著名論斷。今天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還會(hui) 體(ti) 悟到這一重要論斷更為(wei) 深邃的意義(yi) 。中國的革命戰爭(zheng) 是人民的戰爭(zheng) ,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理念,既包含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曆史的主人、是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等曆史唯物主義(yi) 觀點,還包含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實行依靠人民、動員人民的群眾(zhong) 路線,其實也深含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為(wei) 人民謀幸福,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來自人民,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特有的黨(dang) 性所在。正因如此,黨(dang) 與(yu) 人民血肉相連,一體(ti) 同心,休戚與(yu) 共,生死相依。

  《靠山》用大量豐(feng) 富與(yu) 生動的感人事例,在兩(liang) 個(ge) 方麵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e) 艱苦奮鬥、前赴後繼;人民群眾(zhong) 為(wei) 了民族解放眾(zhong) 誌成城、同心勠力。這種同心同德的前行、同舟共濟的奮鬥,能夠克服一切障礙,能夠戰勝一切敵人。作品由一個(ge) 個(ge) 出於(yu) 曆史事實的典型事例,寫(xie) 出了黨(dang) 和人民、人民軍(jun) 隊與(yu) 人民群眾(zhong) 、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最為(wei) 真切的血肉聯係,至為(wei) 真誠的命運與(yu) 共,揭示出以革命史為(wei) 主線的中國近現代史的真諦所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與(yu) 使命所在。這對於(yu) 人們(men) 回望黨(dang) 史、認識曆史、增強自信等,都有十分強烈又深具說服力的現實意義(yi) 。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9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