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刻|金句】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
編者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統攬偉(wei) 大鬥爭(zheng) 、偉(wei) 大工程、偉(wei) 大事業(ye) 、偉(wei) 大夢想,全麵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dang) 的建設,推動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光明網《學習(xi) 時刻|金句》欄目將全方位梳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及形勢論斷,約請不同領域的權威專(zhuan) 家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進行深度解讀,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本期金句:在糧食安全這個(ge) 問題上不能有絲(si) 毫麻痹大意
作者:蔡海龍(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桂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博士生)
3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時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wan) 事,吃飯為(wei) 大。民以食為(wei) 天。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yang) 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cong) 當年4億(yi) 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yi) 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yang) 活中國”的問題。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要繼續鞏固拓展。在糧食安全這個(ge) 問題上不能有絲(si) 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wei) 進入工業(ye) 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jue) 。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wei) 主、立足國內(nei) 、確保產(chan) 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3月5號,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開幕會(hui) 後的首場“部長通道”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目前我國糧食供應總量是充裕的,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不管國際形勢怎麽(me) 變化,我們(men) 有能力保證14億(yi) 多人每天到點開飯、不餓肚子,飯碗越端越穩、越吃越好。
讀懂糧食穩產(chan) 保供的嚴(yan) 峻形勢和重大意義(yi)
糧食安全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糧食生產(chan) 能力的提高使我們(men) 擁有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強大底氣。然而,我國糧食始終處於(yu) 供求總量緊平衡狀態,且供給側(ce) 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產(chan) 品對外依存度高。麵對國內(nei) 外複雜多變的形勢,做好糧食的穩產(chan) 保供意義(yi) 重大。
從(cong) 國內(nei) 需求看,我國仍處在食品需求快速增長升級階段。雖然人口增速呈下降趨勢,但隨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nei) 糧食消費需求從(cong) “吃得飽”向“吃得好”逐漸轉變。食品消費結構的轉變,使得我國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愈發突出,居民飲食消費中植物油、肉、蛋、奶等食品的比重不斷上升,給國內(nei) 油料和飼料用糧,特別是大豆和玉米的供給帶來了巨大壓力。麵向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民收入將會(hui) 持續增長,食物結構轉變還有巨大的升級空間。
從(cong) 國內(nei) 供給看,糧食增產(chan) 的難度越來越大。一是耕地數量快速減少。保障居民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需要更多的耕地資源,但我國耕地麵積卻在逐年下降。2021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麵積為(wei) 19.18億(yi) 畝(mu) ,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相比,十年間全國耕地減少了1億(yi) 多畝(mu) 。二是耕地質量在不斷退化。我國優(you) 質耕地主要集中在東(dong) 北地區、黃淮海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但隨著我國耕作重心北移,高集約化的過度利用和不恰當的利用方式,帶來了嚴(yan) 重的耕地土壤退化。耕地質量不僅(jin) 影響農(nong) 產(chan) 品數量供給,而且直接關(guan) 係到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中低質量耕地占比較高將嚴(yan) 重製約我國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三是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在不斷下降。我國目前處在結構轉型期,農(nong) 業(ye) 與(yu) 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比較收益的差距使得農(nong) 業(ye) 勞動力持續外流不可避免,“誰來種地”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而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糧食的比較收益相對較低,導致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不足。
從(cong) 國際形勢看,世界糧食市場和糧食安全狀況並不樂(le) 觀。全球土地和水資源係統瀕臨(lin) 極限,糧食增產(chan) 麵臨(lin) 巨大資源壓力。雖然全球糧食產(chan) 量也在不斷增長,但穀物貿易量占產(chan) 量的比重僅(jin) 為(wei) 16%,而且穀物出口國非常集中,2019年穀物前三大出口國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分別為(wei) 玉米66%、大米51%和小麥46%。當前國際形勢複雜,中美摩擦頻繁發生,俄烏(wu) 衝(chong) 突更是給國際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軟”“硬”兼施,確保糧食長期持續穩產(chan) 保供
麵對這樣的現實情況,糧食問題須臾不能放鬆。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強調糧食穩產(chan) 保供,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全力抓好糧食生產(chan) 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放在首位,要采取“硬”措施穩定糧食生產(chan) ,政府工作報告也進一步明確要加強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產(chan) 保供。加強糧食穩產(chan) 保供,既要落實“兩(liang) 硬”的手段,也要做好“兩(liang) 軟”的保障。
落實“硬”責任。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著重強調兩(liang) 個(ge) 方麵的“硬“責任。一方麵是強調全麵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確保糧食安全僅(jin) 靠某一個(ge) 部門是不夠的,更需要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黨(dang) 政同責是進一步推動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地的現實需要,也是築牢糧食安全根基的長遠之計。要嚴(yan) 格糧食安全責任製考核,確保糧食播種麵積穩定、產(chan) 量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另一方麵是強調各地區都有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糧食安全不隻是主產(chan) 區的責任,而是全社會(hui) 各地區共擔的責任,糧食調入區更要穩定糧食生產(chan) 。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都要保麵積、保產(chan) 量,不斷提高主產(chan) 區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chan) 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
采取“硬”措施。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對保障糧食安全至關(guan) 重要。一是嚴(yan) 守耕地紅線。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製線,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由中央和地方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shu) ,作為(wei) 剛性指標實行嚴(yan) 格考核、一票否決(jue) 、終身追責。二是加強用途管製。嚴(yan) 格落實耕地利用優(you) 先序,耕地主要用於(yu) 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nong) 產(chan) 品及飼草飼料生產(chan) ,永久基本農(nong) 田重點用於(yu) 糧食生產(chan) ,高標準農(nong) 田原則上全部用於(yu) 糧食生產(chan) 。三是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2022年我國將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1億(yi) 畝(mu) ,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麵積4億(yi) 畝(mu) 。
增加“軟”激勵。提高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是增加和穩定糧食播種麵積的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4年至今,中國以連續19個(ge) 涉農(nong) 中央一號文件為(wei) 引領形成了農(nong) 業(ye) 補貼、價(jia) 格支持、農(nong) 業(ye) 保險等一係列強農(nong) 惠農(nong) 政策體(ti) 係,在保障農(nong) 民種糧收益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強調要合理保障農(nong) 民收益。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適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穩定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chan) 省產(chan) 糧大縣全覆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保障化肥等農(nong) 資供應和價(jia) 格穩定,給種糧農(nong) 民再次發放農(nong) 資補貼,加大對主產(chan) 區支持力度,讓農(nong) 民種糧有合理收益、主產(chan) 區抓糧有內(nei) 在動力。
提升“軟”實力。保障糧食安全要落實“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攻關(guan) 和推廣應用,提高農(nong) 機裝備水平。與(yu) 基礎設施建設的“硬”措施不同,保障糧食安全的“軟”實力主要體(ti) 現在科技支撐方麵。農(nong) 業(ye) 科技大力發展將為(wei) 不斷夯實我國糧食生產(chan) 的綜合實力提供有力支撐。
(海報:王燦)
相關(guan) 閱讀:
【學習(xi) 時刻|金句】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hui) 越開越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