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怒放的生命——左聯三傑與他們的文學創作

發布時間:2022-03-10 14:56:00來源: 解放日報

  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湧現出一大批如雷貫耳的名字:魯迅、瞿秋白、茅盾、馮(feng) 雪峰、丁玲、周揚、沈端先(夏衍)、陽翰笙、田漢……以及左聯五烈士:馮(feng) 鏗、李偉(wei) 森、胡也頻、柔石、殷夫。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左聯盟員也曾以各自的方式戰鬥著,比如本文即將講述的宣俠(xia) 父、蔣光慈、耶林……不幸的是,他們(men) 或被害,或因病過早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但他們(men) 的生命之花都曾怒放過,因此,那一抹絢爛總令人難忘。

  左聯“秘密盟員”宣俠(xia) 父

  宣俠(xia) 父,又名堯火,號劍魂,生於(yu) 1899年,浙江諸暨人。其父是小學教員,宣俠(xia) 父從(cong) 小隨父讀書(shu) ,接受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這為(wei) 他後來鍾情文學、從(cong) 事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6年,宣俠(xia) 父考入浙江省立特種水產(chan) 科職業(ye) 學校,並以優(you) 異成績畢業(ye) ,於(yu) 1920年獲準官費留學日本。在日本學習(xi) 期間,宣俠(xia) 父接觸到馬列著作,開始滿腔熱情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活動之中。不久,他的活動引起學校當局的警覺,留學之途由此中止。

  1922年,宣俠(xia) 父回國後來到杭州。在那裏,他接觸到共產(chan) 黨(dang) ,不久成為(wei) 中共黨(dang) 員。後受浙江黨(dang) 組織派遣投考黃埔軍(jun) 校,成為(wei) 第一期學員。隻因他公開頂撞校長蔣介石,遭到開除。宣俠(xia) 父離開黃埔軍(jun) 校後,回到浙江黨(dang) 組織的懷抱。

  1925年夏,宣俠(xia) 父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李大釗負責的中共北方區執委會(hui) 工作。不久受命以左派國民黨(dang) 員的公開身份,到駐紮在張家口的馮(feng) 玉祥部國民軍(jun) 中從(cong) 事政治工作。後因“清黨(dang) ”,宣俠(xia) 父與(yu) 100多名政治幹部先被“審查”,繼遭“驅逐”。而後宣俠(xia) 父按組織決(jue) 定,回到家鄉(xiang) 開展秘密鬥爭(zheng) 。

  接下來的幾年中,宣俠(xia) 父充分展露了他的文學才能,他擠出時間創作了兩(liang) 部長篇作品:紀實文學《灰夢》、小說《入伍前後》。正是因為(wei) 這兩(liang) 部文學作品,宣俠(xia) 父與(yu) 左聯發生了聯係。

  長篇紀實文學《灰夢》1930年完成,宣俠(xia) 父在作品中講述了第一次國內(nei) 革命戰爭(zheng) 時期,自己在馮(feng) 玉祥西北軍(jun) 中參加政治活動的經曆和故事,從(cong) 中探討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忠實地記錄了在北方參加革命鬥爭(zheng) 的史實。當時在複旦大學任教的陳望道偶然讀到《灰夢》書(shu) 稿後,非常讚賞,並把它推薦給上海北新書(shu) 局。北新書(shu) 局的編輯被這部文筆生動、秀麗(li) 明快、犀利詼諧的作品所打動。之後,編輯建議將書(shu) 名改為(wei) 《西北遠征記》,既曉暢明白,也更符合作品的紀實風格。宣俠(xia) 父接受了這一建議。考慮到宣俠(xia) 父的身份,也為(wei) 了有利於(yu) 開展秘密工作,該書(shu) 出版時用了筆名:今秋。

  此時宣俠(xia) 父很想加入左聯,他讀過一些左聯作家的作品,尤其是作為(wei) 左聯“盟主”魯迅的作品,他向往擺脫在文學之旅上孤軍(jun) 奮鬥的境況,希望融入這個(ge) 進步的革命作家團體(ti) ,與(yu) 誌同道合者並肩奮鬥;並在左聯這個(ge) 革命文學團體(ti) 中,找到更多的同路人。

  1931年初,宣俠(xia) 父來到上海。他想找陽翰笙,因為(wei) 陽翰笙不僅(jin) 是左聯作家隊伍中的一員,還曾經擔任過黃埔軍(jun) 校政治教官。盡管那時宣俠(xia) 父已經離開黃埔軍(jun) 校,可有這層淵源,一定可以有共同語言。此時宣俠(xia) 父不知道,陽翰笙還是左聯黨(dang) 團書(shu) 記。結果他倆(lia) 惺惺相惜,一見如故。他倆(lia) 由文學牽線而相見,但他們(men) 首先談的竟不是文學,而是黃埔軍(jun) 校,繼而又談起各自的經曆,最後他們(men) 的話題才回到文學,談到了創作。

  陽翰笙告訴宣俠(xia) 父,他是從(cong) 其他同誌手中借到《西北遠征記》,然後一口氣讀完的。陽翰笙讚賞道,讀了這部作品非常感動,作品寫(xie) 得很好。接著他又問起宣俠(xia) 父目前在寫(xie) 什麽(me) 新作品。

  宣俠(xia) 父謙遜地回答說,眼下正在寫(xie) 一部自傳(chuan) 體(ti) 小說,計劃寫(xie) 20萬(wan) 字,已完成過半,題目叫《入伍前後》。內(nei) 容是寫(xie) 一個(ge) 貧農(nong) 青年參加了國民黨(dang) 軍(jun) 隊,接受了革命思想,最後帶領部隊一起投奔紅軍(jun) 的故事。

  陽翰笙聽了很高興(xing) ,說希望能盡快讀到這部作品。《入伍前後》殺青後,宣俠(xia) 父當時自費印了少量,分送左聯盟員和一些革命同誌。因為(wei) 沒有正式出版,所以隨著歲月流逝,這本書(shu) 今天或已不存。

  且說當時陽翰笙知道宣俠(xia) 父想加入左聯,便對他說,憑你這兩(liang) 本書(shu) 和你的文學才華,加入左聯本不成問題。但以你現在的身份,公開加入左聯恐怕不妥,這事且讓我們(men) 再考慮一下。

  左聯幾位主要負責人知道這一情況後,也覺得宣俠(xia) 父加入左聯以不公開為(wei) 好。最後經左聯黨(dang) 團組織決(jue) 定,由陽翰笙向宣俠(xia) 父宣布,吸收他為(wei) 左聯“秘密盟員”。

  1938年7月,宣俠(xia) 父在西安不幸慘遭國民黨(dang) 軍(jun) 統特務暗殺。如果天假以年,他應該有更多好作品問世。

  耶林:從(cong) “社員”到“盟員”

  耶林,原名張眺,1901年出生於(yu) 山東(dong) 省濰縣一知識分子家庭,幼年發蒙誦讀古詩詞、習(xi) 字畫。耶林從(cong) 濰縣舊製中學畢業(ye) ,17歲時在公立小學執教。五四運動爆發,耶林帶領學生參與(yu) 遊行、罷課,四處演講,並接觸到魯迅的作品。其時耶林開始從(cong) 事西洋畫創作,主要畫人體(ti) 素描和油畫。24歲時他辭去教職,和幾位誌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到青島租下廉價(jia) 房,做起自由畫者。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運動,青島在共產(chan) 黨(dang) 人鄧恩銘領導下,也掀起轟轟烈烈的罷工鬥爭(zheng) ,耶林積極參與(yu) 其中。其時他已在寫(xie) 詩和創作小說,並加入了中共組織。也已回到家鄉(xiang) 寒亭,在濰縣縣中教美術。他借助這個(ge) 平台,分析國內(nei) 政治形勢,啟發學生,引起了國民黨(dang) 縣黨(dang) 部懷疑,隻得離開家鄉(xiang) ,一路輾轉,於(yu) 1929年春到杭州。

  耶林在杭州考入林風眠創辦的西湖藝術院研究部(後改為(wei) 杭州國立藝專(zhuan) ),師從(cong) 法籍教授克羅多和林風眠學油畫,同學中有後來成為(wei) 中國畫壇巨擘的李可染。同學汪占輝(汪占非)記得,“張眺在杭州讀書(shu) 時,生活甚為(wei) 樸素,是一個(ge) 窮學生。他和李可染同住在嶽墳旁善福庵小樓上的一間小房裏”。耶林和一些傾(qing) 向進步的同學成立了一個(ge) 文藝社團,因那年是民國十八年,故取社名“一八藝社”,他們(men) 即為(wei) 該社社員。李可染後來回憶道:“這可說是中國青年美術界最早的進步團體(ti) 。那時我們(men) 閱讀魯迅先生編著的書(shu) 刊以及世界名著,和一些先進的藝術論著。張眺(耶林)同學學識淵博,思想先進,為(wei) 人極為(wei) 熱情誠懇。他常邀些業(ye) 務好、思想較好的同學談話,傳(chuan) 播進步思想,孜孜不倦,常至深夜。很多同學受他影響走向進步的道路(我也是受影響的一個(ge) )。無形中張眺同學成了進步同學的中心人物。”

  1930年初,耶林因在藝術院傳(chuan) 閱進步書(shu) 刊等活動遭當局逮捕。他的同學、老師積極營救他,包括法國教授克羅多。最後當局因為(wei) 找不到證據,隻得讓林風眠以校長的名義(yi) 擔保,釋放耶林。

  耶林獲釋後,眼看杭州不能久留,便前往上海,開始了他成為(wei) 左聯盟員的經曆。據陽翰笙回憶:“我在‘左聯’擔任黨(dang) 團書(shu) 記時認識他(耶林)的,我們(men) 在一起工作過。後來,我被調到‘文總’和中共上海局文委工作,中央曾委派他(耶林)擔任過‘左聯’黨(dang) 團書(shu) 記。”在陽翰笙的印象中,“葉(耶)林對黨(dang) 忠誠,工作刻苦努力,他對人寬厚,很能團結人”。

  作為(wei) 左聯盟員,耶林在左聯時期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村中》刊登於(yu) 《北鬥》1931年第1卷第4期。錢杏邨(阿英)在《1931年中國文壇的回顧》中寫(xie) 道:“在描寫(xie) 戰爭(zheng) 以及士兵生活的‘大著’以外,有一個(ge) ‘短篇’倒是不能忽略的,那是耶林的《村中》。”《北鬥》主編丁玲評價(jia) 道:“關(guan) 於(yu) 《村中》的題材……都非常有可取之地方,比較一般自身周圍打圈子尋取戀愛的悲喜劇材料的,已經顯得不枯窘的多了,而且新鮮。”

  20世紀30年代,耶林曾給素未謀麵的丁玲寫(xie) 過四封信。他在第一封信中說,丁玲的作品和她主編的《北鬥》雜誌,“我差不多是全看了的”“我仿佛覺得你寫(xie) 的文章在某一方麵說,是不如從(cong) 前了,雖然你是在很努力地向新的方麵進行著,同時有很多人拚命的(地)讚美你!……”。第二封信中寫(xie) 道:“在《北鬥》前麵那一張畫是很好啊!”這幅畫即是指為(wei) 紀念左聯五烈士,刊登在《北鬥》創刊號上的珂勒惠支的黑白木刻《犧牲》。對這幅木刻的肯定,折射出耶林對犧牲的左聯盟友的懷念之情。

  耶林在第三封信中推薦了有才華的青年繁市(李岫石),那幀著名的魯迅與(yu) 青年木刻者合影中,就有繁市的身影。耶林在第四封信中一針見血地批評了刊登在《北鬥》第1—2期上的兩(liang) 篇短篇小說《一幅剪影》和《一侍女》……這兩(liang) 篇小說的作者是姚蓬子。從(cong) 耶林與(yu) 丁玲的通信中,還可察知盡管忙於(yu) 左聯各項文化工作和社會(hui) 活動,耶林也沒有放下文學創作,他相繼寫(xie) 出《開辟》《月台上》等小說及一些評論和散文。

  1933年初,耶林被中共中央派往贛東(dong) 北蘇區開展工作,不幸在那年冬季去世,時年33歲。

  齎誌以歿的蔣光慈

  蔣光慈,本名蔣如恒,生於(yu) 1901年,祖籍河南,因祖父避匪患逃到安徽霍邱,後代遂定居於(yu) 此。蔣光慈是現代著名作家,被推為(wei) “革命文學第一聲”,也是“革命+戀愛”寫(xie) 作方式的創造者。

  蔣光慈14歲時,父親(qin) 送他進入離家五十多裏外的河南固始縣立誌成小學讀書(shu) 。蔣光慈在那裏受到青年進步教師詹穀堂的引導,16歲時加入詹組織的讀書(shu) 會(hui) ,讀到一些進步書(shu) 刊,這為(wei) 他後來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礎。

  1916年暑假,蔣光慈考取河南固始中學。但就在第一學期即將結束時,他因不滿校長對待貧富學生有失公平,夥(huo) 同其他學生打校長被開除。好在第二年夏天,蔣光慈由結拜兄長、蕪湖省立第五中學學生自治會(hui) 會(hui) 長李宗鄴推薦,進入蕪湖第五中學就讀。該校前身是清末皖江中學,曆任教員中有章士釗、陳獨秀、柏烈武、蘇曼殊等名流,又聘請有強烈愛國思想的留日學生、在教育界深孚眾(zhong) 望的劉希平和《新青年》編輯高語罕擔任教師。後者也都提倡白話文,反對封建文化。蔣光慈深受他們(men) 的影響,並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而後蔣光慈進入上海外國語學社學俄語,1921年5月赴蘇聯,到莫斯科東(dong) 方大學學習(xi) ,並於(yu) 1922年入黨(dang) 。在蘇聯學習(xi) 期間,蔣光慈的寫(xie) 作興(xing) 趣已主要轉向文學。

  1924年春末夏初,蔣光慈回到國內(nei) 。不久,經瞿秋白介紹,他到上海大學任教。1925年4月中旬,蔣光慈被組織上派往中共北方局工作,隨後由李大釗安排他到馮(feng) 玉祥部擔任蘇聯顧問的翻譯。10月間,蔣光慈回到上海,白天繼續在上海大學執教,晚上則在家寫(xie) 作和翻譯。

  兩(liang) 年後,蔣光慈的長篇小說《麗(li) 莎的哀怨》問世。小說描述一個(ge) 白俄女子在十月革命後流浪到上海,為(wei) 生活所迫,含羞忍辱出賣自己肉體(ti) 的哀怨故事。蔣光慈自述這部作品“也隻是一個(ge) 嚐試而已,自家當然不能引為(wei) 滿意之作”“是成功還是失敗”由讀者批評。結果有的讀者認為(wei) 這部小說“采取反麵的表現方法”,歌頌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有的讀者認為(wei) 作者表現了沒落階級的哀怨和絕望的情緒,流露出沒落階級的感傷(shang) 情緒。

  讀者對這部作品的無情責難,讓蔣光慈始料未及,尤其是革命文藝界對這部作品的批判和指責,讓他感到鬱悶不已。加之當時蔣光慈不幸感染上了肺結核,精神和肉體(ti) 倍受打擊。於(yu) 是他便去日本待了三個(ge) 月,一來療養(yang) ,二來散心,同時寫(xie) 些作品。

  從(cong) 日本返回上海後,組織上委派蔣光慈和錢杏邨到“南國社”與(yu) 田漢聯係,以促進“南國社”盡快走向“左傾(qing) ”,為(wei) 新興(xing) 的普羅戲劇奠定基礎。在與(yu) 田漢的交往中,田漢見蔣光慈獨身多年,便把考取新華藝術大學西洋畫係、進修美術的“南國社”才女吳似鴻介紹給他。

  那是1930年元旦過後的一個(ge) 上午,蔣、吳初次在田漢家裏相遇。吳似鴻後來回憶道,蔣光慈“瘦小而白嫩的臉形,瘦長的身軀,講話時微露出雪白整齊的牙齒,他那瘦長白嫩的手指在翻著一本《南國月刊》”。那期刊物發表了吳似鴻的一篇小說。自那以後,蔣光慈便展開了對吳似鴻的熱烈追求,後兩(liang) 人的愛情修成正果。

  不久,左聯召開成立大會(hui) ,選舉(ju) 魯迅、夏衍、馮(feng) 乃超、錢杏邨、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wei) 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為(wei) 候補委員。蔣光慈還負責主編左聯機關(guan) 刊物《拓荒者》月刊。

  1930年11月,蔣光慈完成了他最後一部以大革命前後開展的農(nong) 民運動為(wei) 背景的長篇小說《咆哮了的土地》,但是這部作品遭到當局查禁。

  1931年6月,蔣光慈病情突然加重,被急送醫院,兩(liang) 個(ge) 月後終告不治,去世時年僅(jin) 30歲。

  陸其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