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威縣亂彈傳承人:讓老劇種在守護中創新
中新網邢台3月9日電 (張鵬翔 趙國華)“今天這場是《全忠孝》,講的是南宋時期,秦家將為(wei) 國盡忠,抗擊金朝的故事。”河北威縣亂(luan) 彈傳(chuan) 承人趙合增一邊說,一邊把油彩均勻地塗抹到臉上。十幾分鍾後,鑼鼓聲響起,趙合增轉身來到台前,一個(ge) 亮相獲得台下一片叫好聲。
威縣亂(luan) 彈是一個(ge) 多聲腔劇種,起源於(yu) 明末清初時期,主要流行於(yu) 河北省威縣一帶。威縣亂(luan) 彈的聲腔包括亂(luan) 彈腔、昆腔、揚州亂(luan) 彈、高腔等;因其曆史久遠、聲腔獨特、劇目豐(feng) 富、表演粗獷,被稱為(wei) 戲曲研究的“活化石”。
今年57歲的趙合增從(cong) 十幾歲就開始學戲,主攻須生、小生。他師承著名亂(luan) 彈藝人小老王、楊壽福,熟練掌握亂(luan) 彈一股頭、二股頭、咪子等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逐漸形成了表演樸實細膩的風格。
“我們(men) 對亂(luan) 彈進行了創新,從(cong) 唱腔上摒棄了虛字,口牌清晰,更能讓人聽懂,伴奏上加了電子琴、二胡。從(cong) 曲目上也有創新,要緊跟時代潮流,才會(hui) 有更多的人欣賞。”趙合增說。
趙合增在學習(xi) 亂(luan) 彈的時候,戲曲正在走下坡路。“那時候家裏人不叫我唱戲,因為(wei) 要多半年的時間在外邊演出,家的地也顧不上,媳婦把我唱戲用的網子、白大翎燒了好幾回。”趙合增說,雖然艱辛,但是他對亂(luan) 彈的熱愛從(cong) 未改變。
2006年,為(wei) 弘揚亂(luan) 彈文化,威縣成立了亂(luan) 彈傳(chuan) 承基地。2008年,威縣亂(luan) 彈被收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聽慣了這一口,別的還真聽不習(xi) 慣。”威縣市民程誌峰說,前些年隻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看上一場戲,現在有了這亂(luan) 彈傳(chuan) 承基地,隔三岔五就能看一場了。
在趙合增和有關(guan) 方麵努力下,喜歡聽亂(luan) 彈的人不斷增加。2013年,趙合增組織成立了威縣馮(feng) 莊亂(luan) 彈藝術團有限公司,為(wei) 群眾(zhong) 進行公益演出。
“亂(luan) 彈劇目不僅(jin) 有傳(chuan) 承下來的經典劇目,我們(men) 還創製出一批歌頌新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新戲。”趙合增的弟子閔凡紅笑稱,如今農(nong) 閑時節、廟會(hui) 上或節日慶典上,亂(luan) 彈的表演越來越多了。
威縣文化廣電體(ti) 育和旅遊局局長杜君潮表示,近年來,威縣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特別是對威縣亂(luan) 彈傳(chuan) 統劇目的征集、挖掘、整理、複排等,從(cong) 文字和影像上加以保存,並先後出版《威縣亂(luan) 彈曲牌》《威縣亂(luan) 彈舞台藝術》等書(shu) 籍。
“我最欣慰的是,現在喜歡亂(luan) 彈的人越來越多了。我相信,這個(ge) 老劇種一定能夠發揚光大。”趙合增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