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1990年的皮夾克

發布時間:2022-03-11 11: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幹

  南京的朱軍(jun) 發來一張舊照,是我和他的合影,還有兩(liang) 位女士,不認識,自然也叫不出名字。我看半天想起來了,是在高郵文遊台拍的,兩(liang) 位女士應該是文遊台的講解員。時間大概是1990年1月,春節我回了趟高郵。

  照片上的一身打扮對我來說,比較少見,一是帽子,二是圍巾。我很少戴帽子,也不大戴圍巾——或許當時流行戴帽子和圍巾?高郵的冬天很冷,可能當時身上穿的那件皮夾克並不特別暖和,戴帽子和圍巾是為(wei) 了防寒。

  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件皮夾克。很新,應該是剛買(mai) 的。皮夾克在當時是很時尚的,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裝是呢大衣,後來是羽絨服,緊接著就是皮夾克了,當時男明星的標配就是皮夾克加色彩鮮豔的圍巾。

  我慢慢回憶起來了,皮夾克是我從(cong) 蘇州買(mai) 回去過春節穿的。

  當年的皮夾克是時髦貨,南京買(mai) 不到,去蘇州買(mai) ,是因為(wei) 同事蘇童,我們(men) 一起在《鍾山》編輯部上班。有一次他從(cong) 蘇州回南京,身上穿了件皮夾克,好威武,也很時髦,編輯部的男男女女都很豔羨。當時的編輯部主任沈喬(qiao) 生問他在哪兒(er) 買(mai) 的,蘇童說,蘇州,要憑票買(mai) ,不過南京也可能有得賣。

  第二天沈喬(qiao) 生轉了南京的商場,發現南京居然沒有皮夾克賣。蘇童說,如果你們(men) 真想買(mai) ,可以到蘇州,我父親(qin) 手上有票,不過我這款式的斷貨了,我買(mai) 的是最後一件。我和沈認為(wei) ,其他款式也可,於(yu) 是蘇童打電話給在蘇州物資局的父親(qin) ,告訴他我們(men) 兩(liang) 人明天去蘇州領票買(mai) 皮夾克。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men) 就坐火車去蘇州了,順利見到蘇童的父親(qin) ,他在物資局計劃科,給我們(men) 寫(xie) 了個(ge) 條子,然後蓋上他們(men) 部門的公章,告訴我們(men) 去哪個(ge) 店購買(mai) 。條子上寫(xie) 的是,今江蘇作協某某同誌前來購買(mai) 皮夾克兩(liang) 件。

  到了店裏,蘇童身上那款果然沒有了,有其他兩(liang) 款,一款500多元,比蘇童那款還貴,顏色很亮,橙黃色,另一款320元,我和沈都看中了橙黃色的。但後來我發現自己隻有400元現金,隻能買(mai) 300多元的,那款顏色有點悶,最主要的是,它是由碎塊拚接起來的,淩亂(luan) ,不如橙黃色的整體(ti) 感強。

  我的預算也是400元以內(nei) ,500多元有點負擔不起,當時工資100多元,要三個(ge) 月工資。沈喬(qiao) 生說,你錢不夠,我可以借給你。一是我從(cong) 不向人借錢,二是我的收入不夠,所以,最終我還是選擇了照片上的這件。

  雖然如此,穿著這件皮夾克回高郵過春節,還是很搶眼的。當時,剛剛時興(xing) 穿皮夾克,我算是第一時間踩到點上。有人問我在南京哪裏買(mai) 的,我說是蘇州。又問為(wei) 什麽(me) 南京沒有,問得我無法回答。

  這件皮夾克伴隨了我很多年,等大家都穿上了新鮮式樣的皮夾克,我還穿著它,2000年來到北京,我也帶著它。後來買(mai) 了新的皮夾克,我依舊舍不得扔,一直放在辦公室。一次,被一位老鄉(xiang) 要去了,他穿在身上,仿佛看到過去的我的外殼被盜用了,心情很複雜。

  還想起一事。

  買(mai) 完夾克後,我們(men) 離開蘇州,沈喬(qiao) 生老家在上海,便直接去上海過年了,我一個(ge) 人先回南京,穿著皮夾克上了火車。身邊坐的是一位女大學生,放寒假回南京,一開始不說話,後來聊起來知我在江蘇作協,她眼睛一亮,問是作家嗎?我說我就是一個(ge) 普通編輯。她有點失望。

  沒有想到放完寒假,她到圖書(shu) 館看文學期刊,看到了我的照片,發現我不但是作家,還有點小名氣,就找到我們(men) 編輯部的電話號碼,打過來質問我:“你太虛偽(wei) 了!”

  我愣住了,這是虛偽(wei) 嗎?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1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