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見“代客理財”回歸本源
作者:婁飛鵬(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研究員)
銀行業(ye) 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銀行業(ye) 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指出,2021年銀行理財行業(ye) 在總體(ti) 平穩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了回歸本源、結構優(you) 化、提質增效的良好效果。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14%。
相比歐美國家,我國銀行理財業(ye) 務起步較晚。2003年以來,國內(nei) 銀行業(ye) 理財發展經曆了從(cong) 外資銀行到中資銀行,從(cong) 外幣理財產(chan) 品到人民幣理財產(chan) 品的過程。在供求綜合作用下,銀行理財產(chan) 品種類快速豐(feng) 富,業(ye) 務規模不斷壯大。需求方麵,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在財富迅速積累的同時,理財意識也不斷增強,對銀行理財產(chan) 品有較多需求。供給方麵,銀行在客戶規模、機構網點、資產(chan) 管理等領域具備優(you) 勢,並逐步成為(wei) 財富管理市場供給的主導者。
為(wei) 推進銀行業(ye) 理財健康有序發展,金融監管部門研究製定監管政策文件,做了大量工作,在推動銀行業(ye) 理財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其發展規範化水平。特別是麵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為(wei) 應對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競爭(zheng) 壓力,滿足實體(ti) 經濟融資需求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銀行業(ye) 按照監管要求不斷推進理財業(ye) 務轉型的創新和探索,銀行理財業(ye) 務規模一度在各類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中位居首位,資產(chan) 規模在穩步快速增長的同時,銀行理財參與(yu) 主體(ti) 不斷增加,有效服務實體(ti) 經濟,為(wei) 投資者帶來豐(feng) 厚回報。
然而,受國內(nei) 銀行業(ye) 理財發展時間較短等多種因素影響,銀行理財業(ye) 務發展存在不規範的問題,通過同業(ye) 理財、期限錯配、多層嵌套等導致資金脫實向虛明顯,逐步偏離理財業(ye) 務發展的本源。
對此,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2018年4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證監會(hui) 、外匯管理局聯合下發資管新規,重在按照產(chan) 品類型統一監管標準,打破剛性兌(dui) 付,治理亂(luan) 象,防範風險,推動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在原本設置過渡期的基礎上,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在此期間,銀行理財發展和監管有關(guan) 配套政策相繼推出,監督製度體(ti) 係逐步完善,理財轉型方向和展業(ye) 格局逐步清晰。
資管新規出台以來,銀行業(ye) 理財市場進一步實現規範發展。在健全監管規則的同時,2021年底銀行理財業(ye) 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保本理財產(chan) 品實現清零,淨值型產(chan) 品比例大幅增加,同業(ye) 理財和多層嵌套大幅減少。理財業(ye) 務公司製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外資機構逐步進入我國理財市場,理財市場發展格局進一步優(you) 化。銀行理財產(chan) 品投資門檻大幅降低,覆蓋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居民財富管理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銀行理財行業(ye) 持續提升資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資渠道、縮短投資鏈條,更加精準高效支持實體(ti) 經濟。
展望未來,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居民資產(chan) 配置從(cong) 房地產(chan) 領域更多轉向金融領域,財富管理需求將快速增長,銀行理財產(chan) 品更適合居民理財投資需求等因素,銀行業(ye) 理財發展空間巨大,需要銀行業(ye) 增加理財產(chan) 品供給,以服務居民理財需求,並更好服務實體(ti) 經濟。在此過程中,也需要關(guan) 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的趨勢,結合居民養(yang) 老需求創新推廣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在銀保監會(hui) 指導推動下,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在試點成效明顯的基礎上擴大試點。所有這些都需要堅持代客理財的本源,做好金融消費者教育,著眼長遠推進銀行業(ye) 理財健康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