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貴州非遺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發布時間:2022-03-11 12:16:00來源: 貴州日報

  陳岸瑛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主任、教授,是我國知名的非遺專(zhuan) 家,對以苗繡為(wei) 代表的非遺文化,他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見解。

  “苗繡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是苗族口傳(chuan) 曆史的載體(ti) 之一,寄托著苗族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顯著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和審美價(jia) 值。”

  在陳岸瑛看來,不同地區的苗繡有不同的工藝特征和圖案形式。“苗繡作為(wei) 一種活態傳(chuan) 承的手工藝,具有廣泛的群眾(zhong) 基礎,伴隨人生各個(ge) 階段,融入不同的生活情境,至今依然如此,這是其最富魅力、最具吸引力之處。”

  “貴州苗繡產(chan) 業(ye) 發展得不錯,有不少優(you) 秀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和企業(ye) 家,起到了帶頭和示範作用。”陳岸瑛感到,他們(men) 願意與(yu) 外界交流,善於(yu) 學習(xi) ,也具有人才引進意識。

  “其中,龍祿穎、龍宇創建的苗繡品牌‘舞水雲(yun) 台’成功建立起‘居家就業(ye) ’式的生產(chan) 模式,引入藝術、設計人才,開發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苗繡產(chan) 品。他們(men) 還嚐試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苗繡的設計生產(chan) ,把傳(chuan) 統苗繡通過算法轉換變成數字化雲(yun) 工廠的生產(chan) 線。”陳岸瑛感到很震驚,也很欣喜。“苗繡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與(yu) 時俱進,不斷創新,有了這些帶頭人和帶頭企業(ye) ,苗繡的產(chan) 業(ye) 發展就有了希望。”

  陳岸瑛認為(wei) ,苗繡的產(chan) 業(ye) 發展,離不開文化旅遊融合的大背景。在他看來,貴州山區發展文化旅遊,除了好山好水和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還有一個(ge) 重要條件是本地人多,特別是不少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xiang) 生活和工作。“這使得貴州的文化旅遊有人氣和生活基礎,充滿鮮活的生活氣息,適合發展高品質的全域旅遊,外來的遊客可以融入當地百姓的生活,體(ti) 驗不一樣的人生。這無論是對於(yu) 非遺傳(chuan) 承,還是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都極為(wei) 有利。”

  陳岸瑛認為(wei) 苗繡傳(chuan) 承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是脫離原有的社群和生活方式,朝向職業(ye) 化、旅遊化的方向發展。“後一種趨勢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在承認它的前提下,采取建設性、創造性的舉(ju) 措,盡可能不讓苗繡脫離當地民眾(zhong) 的生活。”他建議可以通過恢複和弘揚傳(chuan) 統節日、傳(chuan) 統婚慶儀(yi) 式來提高苗繡的應用頻次;可以鼓勵本地民眾(zhong) 穿戴民族服飾,改良民族服飾以適應現代工作生活場景,拓寬苗繡的應用場景。“其實,這些舉(ju) 措已經在貴州的非遺保護工作中得到了應用。貴州非遺保護工作充滿活力、富於(yu) 創新,走在了全國前列。”(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許邵庭)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