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4萬年前東亞早期人類已會使用顏料

發布時間:2022-03-16 11:26:00來源: 北京日報

  4萬(wan) 年前東(dong) 亞(ya) 早期人類已會(hui) 使用顏料

  鍾科

  現代人類的起源與(yu) 演化是近三十多年的學術熱點。通過顏料使用、藝術創作與(yu) 複合工具等“現代行為(wei) 要素”追溯早期現代人群的形成、擴散、交流是開展相關(guan) 研究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缺乏這類考古遺存,被作為(wei) 現代人群在東(dong) 亞(ya) 形成的時間晚於(yu) 歐亞(ya) 大陸西部的推論基礎。

  位於(yu) 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幹河流域、被譽為(wei) “東(dong) 方人類故鄉(xiang) ”的泥河灣盆地,再次為(wei) 我們(men) 帶來了突破性認識。在盆地東(dong) 南緣的下馬碑遺址發現了我國乃至東(dong) 亞(ya) 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類顏料加工與(yu) 細小石器鑲嵌使用的關(guan) 鍵證據,再現了4萬(wan) 年前東(dong) 亞(ya) 人類的生活場景。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等多家中外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這一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研究結果顯示,下馬碑遺址主文化層形成於(yu) 距今4.1萬(wan) 至3.9萬(wan) 年前。沉積學及沉積物粒度分析顯示,下馬碑遺址形成於(yu) 河漫灘環境,孢粉分析結果顯示當時為(wei) 涼幹氣候下的草原環境,動物化石鑒定結果顯示馬、鹿和鼢鼠等占比較高。因此,研究推測下馬碑古人類生活於(yu) 河流階地上,植被以草原景觀為(wei) 主,周邊山地存在片狀針葉林。

  下馬碑遺址中的赤鐵礦加工遺存確定是研究重點。研究通過拉曼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和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確定野外發掘中疑似顏料加工區內(nei) 含有兩(liang) 塊大小不同、礦物成分亦有差異的赤鐵礦(赭石)小塊。進一步顯微分析揭示其中較大一塊表麵有明顯的反複摩擦痕跡。研究對伴生的另一塊表麵明顯被染紅的長條形石灰岩分析發現,在其表麵殘留有赤鐵礦微屑,猶如發絲(si) 。顏料加工區內(nei) 另一件遺物為(wei) 表麵部分磨光的卵石,雖無明顯的殘留物,但其部分明顯磨光的特征說明其可能作為(wei) 磨錘或杵使用。

  此次在下馬碑遺址發現的赤鐵礦加工遺存是東(dong) 亞(ya) 地區首次正式見諸報道的此類發現,將東(dong) 亞(ya) 早期人類使用顏料的曆史提早到距今4萬(wan) 年前,也使東(dong) 方古人類藝術創作、審美、認知表達的曆史提前。

  在目前發掘的12平方米的範圍內(nei) ,可以清晰地看到赤鐵礦加工區位於(yu) 遺址西北角,向東(dong) 有火塘,火塘的灰燼溢出,周邊散落石器。這些石器按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可見當時的人們(men) 圍繞火塘各顯其能、各司其職,如此便可以勾勒出4萬(wan) 年前古人類“圍爐而息、磨石取彩、嵌石為(wei) 刃、分享獵物”的鮮活生活圖景。

  距今4萬(wan) 年前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革命和早期現代人群形成、擴散與(yu) 行為(wei) 現代化的關(guan) 鍵節點。來自田園洞的人類化石和分子生物學證據證實,在距今4萬(wan) 年前後,現代人已在華北地區活動,但關(guan) 於(yu) 他們(men) 的行為(wei) 和文化我們(men) 知之甚少。下馬碑遺址揭示了東(dong) 亞(ya) 現代人複雜的文化演進過程,這與(yu) 歐亞(ya) 大陸西部人群的技術與(yu) 文化發展同步。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