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去!尋找鄉土中國的“活力密碼”
【返鄉(xiang) 手記】
編者按:
近期發布的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xiang) 村發展、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治理作出全麵部署。“大力抓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22年政府工作任務之一。
家鄉(xiang) 是遊子永遠的牽掛。這兩(liang) 年,新冠肺炎疫情降低了人們(men) 返鄉(xiang) 探親(qin) 的頻率,但很多“到田野做學問、向社會(hui) 學知識”的知識分子依舊沒有停下在鄉(xiang) 間探索的腳步。我們(men) 邀請幾位“歸鄉(xiang) 者”,講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背景下他們(men) 眼中的鄉(xiang) 村生活圖景,讓大家感受鄉(xiang) 土中國在文化習(xi) 俗、生態建設、經濟發展等方麵的變遷。
讓鄉(xiang) 土文化植根田野、蓬勃生長
講述人: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發展學院教授 何慧麗(li)
我自小在黃河岸邊的村莊裏長大,真正是“生在村社裏,長在田野間”,對山村的環境、人事都有深厚感情。2012年以來,我在河南靈寶市小秦嶺山腳下的鄉(xiang) 村裏,以創立的書(shu) 院型公益組織“弘農(nong) 書(shu) 院”為(wei) 平台,以“鄉(xiang) 土文化的複興(xing) 和發育”為(wei) 切入點,開展“弘農(nong) 試驗”。9年多來的“弘農(nong) 試驗”可以用16個(ge) 字概括——“孝親(qin) 為(wei) 根,生態為(wei) 本,合作為(wei) 綱,文化為(wei) 魂”。
2022年春節期間,我帶著大學生調研團隊在靈寶市某村莊進行調研。這個(ge) 位於(yu) 黃河中遊的村莊風景曠秀,生態宜人。村裏有300多戶、1000餘(yu) 人,但常住人口僅(jin) 600餘(yu) 人。調研發現,人們(men) 的生活越來越好,但同時,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家文化、孝親(qin) 文化似乎有所弱化。該村外出務工或讀書(shu) 的人占一半以上,受疫情防控影響,回家過年的人少了,“孝親(qin) 禮儀(yi) ”也日益少見了。這引發了我的思考:我能為(wei) 家鄉(xiang) 、為(wei) 鄉(xiang) 土文化做些什麽(me) ?
我18歲時揮別家鄉(xiang) 外出求學,但研究方向一直沒有離開鄉(xiang) 村。2003年,我掛職蘭(lan) 考縣副縣長,親(qin) 身投入鄉(xiang) 村建設。其他時候,除了完成大學裏的教學、科研工作,我絕大部分時間都紮在村莊裏,每年駐村時間超過3個(ge) 月,在豫東(dong) 開封的蘭(lan) 考、通許、杞縣等地村莊調研了近10年。對我而言,家鄉(xiang) 意味著情感、學問和行動的高度合一。沒有鄉(xiang) 愁、鄉(xiang) 戀和鄉(xiang) 建,就沒有我的生命價(jia) 值、學問成績。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時強調,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能隻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重視農(nong) 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這讓我深有感觸。作為(wei) 一名人文社科領域的知識分子,我密切關(guan) 注著靈寶市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行動及其成果。靈寶每年開展“靈寶好媳婦”、“教子有方”好家風評選、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之中國(靈寶)蘋果文化節等活動,有效提升了靈寶的文化教育價(jia) 值、生態涵養(yang) 價(jia) 值。
文化振興(xing)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以文化教育為(wei) 先、為(wei) 根、為(wei) 魂,注重新農(nong) 人培養(yang) ,是鄉(xiang) 村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
把思鄉(xiang) 之情化作實際行動
講述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常紀文
每當看到蒸魚、蓮藕、糍粑等美食時,我總是想起家鄉(xiang) ——魚米之鄉(xiang) 湖北監利市朱河鎮。從(cong) 兒(er) 時起,每到農(nong) 曆臘月二十四,外出務工的人們(men) 便紛紛返村,家家曬臘貨、攤豆皮、擂糍粑、打豆腐,至今未變。到了大年三十,更是戶戶貼春聯、掛燈籠,擺一桌豐(feng) 盛的傳(chuan) 統特色菜。現在條件好了,會(hui) 擺上大閘蟹、水煮蝦等品質菜。這種年味,是遠方遊子最強烈的期盼。
2021年,我返鄉(xiang) 兩(liang) 次,發現家鄉(xiang) 又有了新變化。河道更整潔了,推行河長製的文字公示牌上加了二維碼,村主幹道兩(liang) 旁種植了桂花樹苗……環境更整潔,水體(ti) 更清澈,空氣更透亮,我似乎已經看到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圖景。
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聊天,很多人的“念想”也更具體(ti) 了:鄉(xiang) 村經濟集約化發展,以培育更多龍頭企業(ye) ;鄉(xiang) 村教育走優(you) 質化發展之路,以培養(yang) 更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的人才;有效防治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汙染,以改善區域和流域生態環境……
近幾年,我每次返鄉(xiang) 總是征求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建議,結合自己的研究與(yu) 實踐,組織一批誌同道合的遠方遊子開展活動——為(wei) 家鄉(xiang) 村組織捐贈垃圾分類桶,樹立垃圾分類宣傳(chuan) 欄;為(wei) 村兩(liang) 委和村民代表講授垃圾分類課程;組織捐贈桂花樹苗,讓家鄉(xiang) 變成生態特色村;疏通農(nong) 田水係,改善家鄉(xiang) 交通狀況等等。2021年,我們(men) 組織社會(hui) 力量為(wei) 家鄉(xiang) 小學捐贈了一批圖書(shu) 、電腦和手機,捐建了國際半道標準遊泳池,今後將作為(wei) 荊州市首個(ge) 鄉(xiang) 村小學遊泳教學池,對中小學生免費開放。
我們(men) 期待家鄉(xiang) 的人才隊伍繼續壯大,產(chan) 業(ye) 發展更加興(xing) 旺,生態環境越來越美麗(li) ,百姓生活再上一層樓。隻有家鄉(xiang) 美麗(li) 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了,我們(men) 這些遠方遊子心裏才踏實,對家鄉(xiang) 的未來才更有信心。
係緊城鄉(xiang) 溝通的精神紐帶
講述人:濟南大學文學院講師 白洪譚
郭白村是我的家鄉(xiang) 魯西平原上一個(ge) 普通的村子。一到過年,父親(qin) 總會(hui) 帶著我和弟弟回到村裏。家裏老屋已多年未住,村裏很多年輕人也陸續離開。但回來掃掃院子、貼貼春聯,和村裏老人說說話,總能給人一種莫名的踏實感。
老家至今還保持著一些過年的習(xi) 俗:蒸花糕、炸年貨、貼春聯、走親(qin) 戚等,村頭巷尾充滿了熱情的問候。
對於(yu) 很多遠離鄉(xiang) 土、進城生活的人來說,過年提供了一個(ge) 機會(hui) ,讓他們(men) 從(cong) 被工業(ye) 化和城市化主導的生活中抽離片刻,享受情感的溝通,積蓄前行的能量。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裏,這是城鄉(xiang) 之間一根獨特的精神紐帶。
攻讀博士期間,我就在家鄉(xiang) 開展鄉(xiang) 建實驗,把家裏的老宅改造為(wei) “文光書(shu) 院”,邀請了許多學者朋友到村裏給孩子們(men) 講學。近年來一次次返鄉(xiang) ,我每次都能感覺到家鄉(xiang) 的變化:路修通了,村容村貌整潔了,小學變漂亮了……這些變化讓我開始尋找和記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推動力,也讓我看到了很多基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這些村幹部、駐村幹部、包村幹部、第一書(shu) 記、科技特派員、基層警務人員、返鄉(xiang) 新農(nong) 人,以及市、區、鄉(xiang) 鎮聯係單位和企業(ye) 的工作人員等,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中堅力量。他們(men) 和村民一起努力,讓鄉(xiang) 村變得更美好。
當然,在鄉(xiang) 村日漸宜居的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離開家鄉(xiang) ,到城裏給兒(er) 女看孩子的老人。隨著二胎、三胎政策逐步放開,這些“因孩進城”的老人成為(wei) 青年人養(yang) 育子女的重要幫手,也成為(wei) 城鄉(xiang) 交流的又一紐帶。如何安頓好他們(men) 的身心、發揮好他們(men) 的作用,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在外求學、工作多年,雖然常自我安慰“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但我依然堅持認為(wei) ,隻有在故鄉(xiang) ,心靈才最安寧。我希望和更多學人一起時刻傾(qing) 聽鄉(xiang) 村的聲音,發現更多支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力量。
像“布穀鳥”那樣播撒信心與(yu) 希望
講述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聯盟”成員 張曾
2015年春節前夕,網絡上幾篇“返鄉(xiang) 體(ti) ”文章引發了全社會(hui) 對鄉(xiang) 村發展的熱烈討論,剛上大學的我也更加關(guan) 注鄉(xiang) 村。中國鄉(xiang) 村未來會(hui) 怎樣?帶著這樣的問題,次年暑假,我組織同學回到家鄉(xiang) 江西進行調查,來到了贛湘邊界的貧困鄉(xiang) ——江西萬(wan) 載縣赤興(xing) 鄉(xiang) 。
調查發現,即使那些較貧困的空心化村莊,也潛藏著鄉(xiang) 村文化的活力,而這種活力恰恰孕育著鄉(xiang) 村發展的動能。我們(men) 由此完成了題為(wei) 《發展中的貧困山村:狀態、困境與(yu) 行動》的調查報告,獲得2016年清華大學中國農(nong) 村研究院“農(nong) 村調查研究獎”,並在頒獎會(hui) 上發言交流。此後幾乎每年寒暑假,我都對赤興(xing) 鄉(xiang) 進行回訪調查,至今仍在關(guan) 注。
2017年夏天,在和一位當地村民交流時,他滿懷期待地說:“你們(men) 是國家培養(yang) 的大學生,一定要幫我們(men) 老表多想想路子,讓留在農(nong) 村的人日子能過得更好。”這不正是農(nong) 民對鄉(xiang) 村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嗎?此後,我一直追問自己:如果隻是問卷調查,對這些村民有何意義(yi) ?我該怎樣為(wei) 他們(men) 做更多事?不久之後,黨(dang) 的十九大響應億(yi) 萬(wan) 農(nong) 民期盼,提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這讓我異常欣喜,也萌生了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願望。
很快,我發起成立“布穀鳥”團隊,決(jue) 定在村莊開展係列行動,推動貧困山村走向振興(xing) 。布穀鳥,是農(nong) 民的報春鳥、吉祥鳥,象征著春天和希望,我們(men) 希望自己像“布穀鳥”一樣,飛入廣闊田野為(wei) 農(nong) 民服務。2018年,我們(men) 以高校青年學生和村莊本土青年為(wei) 主體(ti) ,在江西萬(wan) 載縣皂下村建立首個(ge) 村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工作室,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行動。我們(men) 基於(yu) 調查研究,向基層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議,相當一部分都被采納和實施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創新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台載體(ti) ”。我對此深有感觸:很多外部力量在以各種方式促進鄉(xiang) 村發展,但是,當外部力量撤出後,應當留下什麽(me) 樣的機製,又怎樣真正激發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身的精神動力?為(wei) 此,我們(men) 注重培養(yang) 鄉(xiang) 村本土人才,持續發掘村莊內(nei) 生動力。2018年春節前夕,我們(men) 發動村民組織“村晚”,克服了種種困難,全村老少80餘(yu) 人主動報名演出,近400人現場觀看,最終活動十分成功。從(cong) 次年起,村莊當地青年就主動把籌備組織工作攬了過去,積極性越來越高。2019年開始,我們(men) 在寒暑假開展鄉(xiang) 村兒(er) 童文化藝術營,組織高校學生誌願者為(wei) 當地兒(er) 童提供豐(feng) 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帶動鄉(xiang) 村的藝術教育。現在,這一活動已經由當地大學生組織開展,影響範圍擴大到多個(ge) 村莊。
我始終相信,隻要青年人才的心靈不脫離鄉(xiang) 土,以各種形式投身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就一定能夠化成鄉(xiang) 村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中國鄉(xiang) 村的美麗(li) 田野就會(hui) 處處響起“布穀鳥”之歌。
“探村博士聯盟”在行動
講述人:浙江大學醫學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聯盟”成員 淡鬆鬆
我出生在陝西農(nong) 村,自小生活在秦嶺終南山腳下,一直奔走於(yu) 城市和鄉(xiang) 村之間,本碩博所學專(zhuan) 業(ye) 橫跨農(nong) 、生、醫等學科,現正在浙江大學醫學院傳(chuan) 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求學深造。經曆了30餘(yu) 年成長後,我切身體(ti) 會(hui) 到“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對家鄉(xiang) 的感情也更加濃厚。
我的家鄉(xiang) 位於(yu) 秦嶺主峰太白山與(yu) 終南山北麓交界地帶,2017年9月,這裏成立了陝西省第一個(ge) 村級聯合黨(dang) 委——丹陽聯村黨(dang) 委。這些年來,大批扶貧幹部投身建設,幫扶貧困家庭、促進經濟發展,讓村裏的基礎條件日益好轉、鄉(xiang) 村麵貌煥然一新。然而,脫貧之後,在縮小城鄉(xiang) 差距、促進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等方麵,仍有許多難題等待破解。
於(yu) 是,我在業(ye) 餘(yu) 時間翻閱了大量相關(guan) 資料,嚐試尋求“解題秘訣”。看到果農(nong) 們(men) 積極參加獼猴桃果王大賽,我靈機一動:能否在優(you) 質獼猴桃產(chan) 業(ye) 上做文章?這個(ge) 想法得到了村裏大力支持,並且很快變為(wei) 行動。我牽頭成立了秦嶺鄉(xiang) 創聯盟中心,吸引了一批“青年創客”來到鄉(xiang) 間大顯身手。為(wei) 壯大鄉(xiang) 鎮基層村集體(ti) 經濟,我又想到,可以因地製宜開啟“秦嶺藥王穀”特色醫藥康養(yang) 項目,讓家鄉(xiang) 的綠水青山真正變為(wei) 金山銀山。
我還深度參與(yu) 了家鄉(xiang) 的疫情防控工作。從(cong) 扶貧幹部和村民們(men) 身上,我看到了基層的執行組織力、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文化紐帶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巨大潛力。鄉(xiang) 村除了有自然環境、文化傳(chuan) 統等天然優(you) 勢,更有黨(dang) 員幹部們(men) 在脫貧攻堅中練就的務實經驗、堅強意誌、過硬基本功。這些寶貴財富,輔之以日益改善的農(nong) 村生活生產(chan) 條件、醫療衛生狀況,都有利於(yu) 有效阻斷疫情傳(chuan) 播風險,促成“大疫止於(yu) 鄉(xiang) 野”。
2017年暑期,我參加了中國鄉(xiang) 村建設學院首屆研習(xi) 營,成為(wei) 第一個(ge) 有醫學背景的跨學科學員。其間,我和各地多所高校的十餘(yu) 位博士生朋友共同發起成立了“探村博士聯盟”,旨在紮根鄉(xiang) 土,見證時代變遷,為(wei) 鄉(xiang) 土發聲、助鄉(xiang) 村振興(xing) 。如今,這個(ge) 聯盟已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博士近百人,大家“抱團”探索,為(wei) 了心中的鄉(xiang) 土各展所長。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增強脫貧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給了我們(men) 更大信心與(yu) 動力。我們(men) 深信,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久久為(wei) 功,以“造血”和傳(chuan) 承的方式,實現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讓廣袤鄉(xiang) 村越來越美好。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蕾、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