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進景區:讓農文旅融合更“融活”

發布時間:2022-03-16 15:51:00來源: 貴定縣融媒體中心

  伴隨著2022年多彩貴州春季賞花行係列活動的啟動契機,貴定縣“金海雪山”景區加入了“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展示區域就在“金海雪山”景區鄉(xiang) 愁園。

  “我畫的是我們(men) 貴定縣的小花苗,主要想表達對先輩們(men) 的懷念。”貴州蠟染展區,嚴(yan) 畫娘正在畫貴定縣的小花苗,她邊畫邊向筆者介紹繪畫內(nei) 容。

  苗族婦女蠟繪,圖樣都來自生活所想和所見,一般小打樣,隻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對稱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折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蠟染在苗族中有悠久的曆史,據傳(chuan) ,苗族在唐代就掌握了漢族地區的“點蠟幔”蠟染技術,到宋代已成為(wei) 享有盛名的民族工藝。

  據了解,貴定蠟染的圖案結構精細別致,色彩調和鮮美,圖案花紋的變化多姿,也是名不虛傳(chuan) 。

  蠟染老師彭駿峰說:“整個(ge) 服裝或者蠟片會(hui) 出現這種藍底百花,藍白相間的圖案,這是我們(men) 苗族的一個(ge) 傳(chuan) 統文化,整個(ge) 呈現大俗大雅,既是傳(chuan) 統的,又是時尚的。”

  蠟染等少數民族工藝品蘊藏著精湛技藝和傳(chuan) 統文化,讓民族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消費需求相結合,是整個(ge) 少數民族用品行業(ye) 為(wei) 之發力的方向。

  與(yu) 此同時,當大家正全心欣賞美景之時,不遠處傳(chuan) 出了陣陣歌聲,是一群奶奶們(men) 圍坐在一起邊紡花邊哼唱,好不快樂(le) 。

  “一根樹,十八椏,又打滾來又翻杈,又結蓧麵又結瓜。”這個(ge) 流傳(chuan) 於(yu)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謎語相信很多人都不熟悉,而紡花,對於(yu) 如今的很多年輕人來講,恐怕也顯得更為(wei) 陌生。

  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種工業(ye) 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紡花這項勞動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men) 的視野。

  在景區內(nei) 看到這項逐漸要消失的民間手藝,還是會(hui) 讓不少人回憶起那個(ge) 年代,想起母親(qin) 做的純棉的棉襖、棉褲,尤其是穿在身上時候的柔軟與(yu) 暖和、舒適。

  另一邊的非遺文化長廊內(nei) ,是50餘(yu) 幅貴定縣新巴鎮的剪紙展覽。展覽中,一幅幅剪紙作品構思巧妙,技藝精湛,既能找到傳(chuan) 統剪紙裏一些經典的符號與(yu) 表現手法,又能看到許多創新的手段和呈現方式,這些剪紙內(nei) 容細數了中華民族百年來的奮鬥曆史,引得觀眾(zhong) 連連稱奇拍照留影,也讓大家對剪紙這項非遺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走著走著,筆者來到了書(shu) 畫展廳,在展廳內(nei) 可以看到,此次展出的書(shu) 畫內(nei) 容涵蓋草、隸、篆書(shu) 法及花鳥山水、油畫、水彩畫作品等,題材豐(feng) 富,形式多樣,內(nei) 容積極向上。

  參展作品取自貴定本土題材,畫家們(men) 用自己的畫筆勾勒出貴定縣的山山水水和風土人情,飽含著各位書(shu) 畫家愛國、愛家鄉(xiang) 的樸素情感,每一件作品都從(cong) 不同角度反映了貴定縣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美好生活的喜人景象、豐(feng) 富多彩的風土人情和優(you) 美的自然風光。參展作品前吸引了很多喜愛書(shu) 畫的愛好者駐足欣賞。

  遊客王垚說:“我從(cong) 福泉來,看了書(shu) 畫展,很羨慕,大師的作品寫(xie) 得非常好,很有意境。”

  非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矚目,既是人們(men) 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傳(chuan) 統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各項非遺展示體(ti) 驗活動的開展,讓非遺變得更加觸手可及。

  在“金海雪山”景區的貴定非遺文化展館內(nei) ,濃厚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雲(yun) 霧貢茶、苗族服飾……

  一幅幅非遺活動展演圖片和一件件精美的非遺文化展品,吸引了大家駐足觀賞,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獨特魅力。

  貴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袁婧娜介紹:“我們(men) 借助多彩貴州賞花行活動,在這裏設立了貴定非遺文化展館,展館內(nei) 長衫龍、布依族醫藥益肝草製作技藝是兩(liang) 個(ge)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一樓有獨立展廳,還有四個(ge) 是苗族長鼓舞、雲(yun) 霧貢茶手工製作技藝、布依館、苗族館,這6個(ge) 小展廳組成的非遺展館,布置非遺展館,能讓更多的遊客直觀的看到文字、實物,了解貴定的民族文化。”

  近年來,貴定縣為(wei) 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宣傳(chuan) ,深化保護工藝作者、傳(chuan) 承人及公眾(zhong)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理解和認知,積極推動非遺進景區、進專(zhuan) 櫃、進課堂,著力提振文化自信,培育文明鄉(xiang) 風,實現了扶貧就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文化振興(xing) 的多贏和共贏。

  非遺文化進景區,用好“中華布依第一寨”“中國稻雕藝術之鄉(xiang) ”等民族文化名片,在各景區植入苗族、布依族等特色民族文化元素,通過非遺產(chan) 品展示,常態化開展駐演,實現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協同並進,為(wei) 旅遊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以參觀非遺項目、參與(yu) 非遺體(ti) 驗等方式,將非遺與(yu) 旅遊景區進行融合,有效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內(nei) 涵。

  伴隨著貴定縣旅遊業(ye) 的發展,散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將極大地充實貴定縣旅遊市場,豐(feng) 富遊客的旅遊文化生活,為(wei) 旅遊注入新的活力。

  下一步,貴定縣將精心組織,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各項工作,繼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的不斷融合發展,讓“非遺”在旅遊中得到更好的展示機會(hui) ,也讓非遺項目進一步提升貴定縣旅遊的文化含量。(曹婷婷 孟禮琴 李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