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城市留住記憶(產經觀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①)

發布時間:2022-03-16 15:2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更新改造後的江蘇南京小西湖曆史風貌區。
  侯博文攝

更新改造後的北京崇雍大街。
  方 向攝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更好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高品質生活的空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城市建設始終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今天起本版推出“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係列報道,分別從(cong) 做好曆史文化街區修複、補足市政設施短板、推進無障礙改造、擴大生態空間等角度,展現各地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的生動實踐。

  ——編 者

  “瞧,飛行裏程超過99.8%的用戶。”徐萌打開手機上的航旅APP,一條條出差航線密集交錯,伸展向祖國的大江南北。

  過去一年,這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規劃師,飛行裏程達5.3萬(wan) 餘(yu) 公裏。江蘇淮安的石板老街、福建泉州的紅磚古厝、西藏拉薩的八廓街,既是他出差的足跡,也是中國保護曆史文化街區的腳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guan) 係,注重延續城市曆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曆史文化記憶,讓人們(men) 記得住曆史、記得住鄉(xiang) 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城鄉(xiang) 規劃建設中做好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

  徐萌和同事們(men) 在做的,正是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改造,讓更多城市曆史文化記憶活起來、傳(chuan) 下去。

  延續曆史風貌

  設計做減法,細節做加法

  “我有心回宋營見母一麵,怎奈我身在番遠隔天邊……”午後陽光正好,北京東(dong) 城區崇雍大街的一棵槐樹旁,六七位京劇票友拉著京胡,彈著月琴,敲著板鼓、大鑼,一段《四郎探母》贏得陣陣喝彩。

  北接地壇、南連天壇,全長5.2公裏的崇雍大街,由雍和宮大街、東(dong) 四南北大街等多條街道組成,串起7片曆史文化街區。由北向南,青磚灰瓦的古樸四合院、鎏金掛簷板裝飾的中式鋪麵房、拱門磚雕的屋宇,漸次過渡到簡約精致的現代建築。漫步在大街上,不僅(jin) 能看到唱京劇的戲迷,還有坐在矮板凳上下棋的棋友,京味十足。

  兩(liang) 三年前,這裏店外經營吵嚷占道、私搭亂(luan) 建影響風貌、市政設施零散分布。“如今的街道寬敞清爽了許多,老建築也修繕了,能找回兒(er) 時的記憶。”附近居民興(xing) 奮地說。

  改造提升的背後,是徐萌和幾十名同事上千個(ge) 日夜的巧思和付出。

  “保護傳(chuan) 承曆史文化遺產(chan) ,要尊重其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曆史風貌。”明確保護更新的原則後,徐萌和同事廣泛搜集曆史資料,甚至翻出一套60多年前的老北京照片,發現大街的特色就是多元並存、北古南新,從(cong) 古樸四合院向近現代建築群過渡。“但是經過多年發展,這些建築原有的風貌輪廓被廣告牌匾、違章搭建等‘遮擋’住了。”

  先做“減法”。項目團隊替建築“卸妝”,拆除多餘(yu) 的外包門罩和片磚,恢複風貌多樣性;為(wei) 線杆“瘦身”,將大街上230多根杆件精減至77根;讓電箱“隱身”,或挪到街巷裏側(ce) 、砌上灰磚,或布上綠植,既美觀又節約了寶貴的公共空間。

  再做“加法”。過去在一些老城更新改造中,多采用“貼”仿古片磚的方法。在雍和宮大街,項目團隊下了“繡花”功夫,采用傳(chuan) 統營造工藝,通過老磚糙砌等方式對老建築進行修繕。前後近兩(liang) 年,改造共回收利用了55萬(wan) 塊舊磚、13萬(wan) 片舊瓦,舊材料回收利用率超80%。

  在尊重曆史風貌的前提下,街區修複並非“一刀切”。項目團隊為(wei) 居民和商戶提供了48種門窗菜單選擇,例如燈籠錦、龜背錦等窗欞樣式,隨牆門、如意門等院門種類,做到和而不同,從(cong) “我給你設計”到“一起來設計”,形成個(ge) 性化方案。

  “項目團隊專(zhuan) 門請書(shu) 法家幫我設計了牌匾,和老北京特色很搭。好多顧客都說,我們(men) 店比以前更幹淨、更有特色了。”紅框綠欞的傳(chuan) 統式樣窗戶、萬(wan) 字紋案的鎏金掛簷板、搭配懸掛的6盞紅色燈籠,開了30多年的北新橋鹵煮老店呈現“舊顏”卻更加亮眼,老板葉景銳很滿意。

  “老百姓對於(yu) 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其實特別強。治亂(luan) 疏解並不等同於(yu) 整齊劃一,過去改造主要是拆違,單方麵告知哪些不能做。現在通過平等溝通,提供更多的方案選擇,告訴他們(men) 能幹什麽(me) ,可以激發百姓參與(yu) 保護的主動性、積極性。”徐萌感慨。

  37歲的徐萌,從(cong) 小和姥姥生活在名人故居林立的天津五大道街區,對曆史文化保護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他見證了近10年來城市曆史文化保護的日益興(xing) 盛。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共劃定曆史文化街區超過1200片,確定曆史建築約5.75萬(wan) 處;與(yu) 2016年底相比,曆史文化街區的數量翻番,曆史建築增長近5倍。

  “每幹完一個(ge) 項目,看到一條條古街巷更好地傳(chuan) 下去,那種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徐萌說。

  改善人居環境

  尊重各方權益,見人見物見生活

  在與(yu) 北京遙遙相望的江蘇南京老城南,小西湖曆史風貌區的保護與(yu) 再生已經持續了7年。在這裏,明清建築用地占比約40%,由於(yu) 年代久遠,一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落後。

  “排水是最頭疼的,一到暴雨季節就淹水,隻能穿著拖鞋走”“燃氣就前街有,炒菜還得用煤氣罐”……老巷道路空間狹窄,難以鋪設滿足生活需求的各類市政管線。空中纜線亂(luan) 似蜘蛛網、地上井蓋多如百衲衣,這是小西湖片區居民的煩惱,也是不少曆史地段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

  建築師們(men) 在保持傳(chuan) 統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盡量滿足街區老住戶對現代化生活的需求,走出了一條“新舊共存、包容共進”的路子。

  參與(yu) 小西湖片區改造的項目團隊,先將所有市政管線規劃進有限空間。

  “最寬的巷子,寬度也不過三四米,按照常規管線間距要求,難以解決(jue) 雨汙分流、埋設各類管線的需求。”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李新建介紹,在保障建築安全性的前提下,項目團隊係統梳理了片區內(nei) 的各類管線鋪設形式、占位間距等,打造“微型綜合管廊”,將雨汙分流、燃氣、消防噴淋和室內(nei) 消防栓給水、信息和智能化纜線等10餘(yu) 種管線“一廊打盡”。

  零距離施工盡量不擾民,則是團隊要完成的另一個(ge) 挑戰。

  南京曆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董事長範寧介紹,為(wei) 了減少對居民的影響,施工盡量換成了小型機械,並且分段實施,每次開挖20米左右。前期的改造實實在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等後期施工時就有居民主動表示“哪個(ge) 不讓挖,我去做工作”。

  2021年初,70多歲的居民陳鴻榮搬回老院子,驚喜地看到了古色古香、溫馨敞亮的新家。

  “以前院子裏人均居住麵積才10平方米,5戶人家共用一個(ge) 廚房,特別擠。如今有了單獨的廚房和衛生間,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陳鴻榮說,院子搭出閣樓增加了儲(chu) 物空間,開鑿窗戶增加了室內(nei) 光亮,還利用已搬遷房屋引進社區活動室等,老居民、舊院落、新空間和諧共生。

  “裏子”改善了,“麵子”也扮靚了。

  透過鏤空院牆,100多年的石榴樹、60多年的枇杷樹等花草綠植盡收眼底,居民劉光紀家的院落成了小西湖片區的網紅打卡地。“原本項目方隻是和我商量能否改造院牆,讓遊客能從(cong) 外頭看看。既然他們(men) 能尊重我的想法,獨樂(le) 樂(le) 不如眾(zhong) 樂(le) 樂(le) ,幹脆把門打開,大家一起賞景。”劉光紀笑嗬嗬地說。

  “如果說城市曆史文化是大海,居民就是參與(yu) 其中的水珠,每一粒水珠都是無價(jia) 之寶。”在東(dong) 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韓冬青看來,充分尊重各方權益,不願意搬走的居民也可以通過租賃、共享的方式參與(yu) 片區改造,反而促成了和而不同的街區風貌和環境活力,形成了城市曆史文化保護的最大同心圓。

  傳(chuan) 承城市文脈

  加強活化利用,讓百姓在生活中觸摸曆史

  “泉州是個(ge) 處處見曆史的城市,很值得去走一走。”被問及喜愛的城市,徐萌經常給自己參與(yu) 曆史文化保護的泉州“打廣告”,“尤其是傳(chuan) 統節日期間,街巷兩(liang) 旁綴滿閩南花燈,節日氛圍很濃。”

  假日期間,位於(yu) 泉州西街的府裏閩南城市複合空間很熱鬧。一樓,滴水獸(shou) 陶瓷、古厝冰箱貼等閩南文創產(chan) 品琳琅滿目;二樓,竹椅供喝茶聊天;三樓天台則可以賞景拍照。“泉州申遺成功,吸引更多遊客慕名而來,今年春節營業(ye) 額破了紀錄。”店長黃躍昆說。

  向南約800米的金魚巷,從(cong) 外地回鄉(xiang) 創業(ye) 的80後岱俊琦正忙著打造非遺空間:“泉州的蟳埔文化、香料臻品、梨園戲曲等都很有特色,通過街巷輕體(ti) 驗,能夠讓更多遊客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

  活化利用是促進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途徑。近10年,不少老街巷通過培育新功能、新業(ye) 態,煥發新活力。在江蘇揚州仁豐(feng) 裏曆史文化街區,鼓勵街巷兩(liang) 側(ce) 開設公共食堂、24小時城市書(shu) 房等小型服務設施,為(wei) 社區發展增添活力;在廣東(dong) 廣州恩寧路曆史文化街區,通過構建“政府主導、企業(ye) 運作、多方參與(yu) 、利益共享”機製,引入多種業(ye) 態,項目整體(ti) 完成後預計可為(wei) 地區新增就業(ye) 崗位1300個(ge) ……通過合理利用、豐(feng) 富業(ye) 態、活化功能,曆史文化街區和現代生活實現了有機融合。

  但是,曆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也麵臨(lin) 不少困境。不少曆史建築的產(chan) 權構成極其複雜,200多平方米的房子甚至有幾十名產(chan) 權人,對於(yu) 活化利用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前期的溝通成本很高。此外,現有的工程技術標準多是針對新建建築,不太適應曆史建築活化利用的需要。

  “如果按照現行標準施工,可能不利於(yu) 曆史建築保護;如果不執行這些標準,修繕後又難以通過驗收。”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探設計研究院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孫永生認為(wei) ,應當探索適應性的新材料、新技術,並且製定適應曆史建築特點和使用需求的具體(ti) 方案,讓保護和利用有效結合。

  徐萌曾經調研過多家城市更新行業(ye) 的企業(ye) ,普遍反映曆史建築修繕改造的前期資金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長,但國有產(chan) 權房屋的租賃期限往往較短,投資回報率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保護更新的積極性。“如何讓技術標準更靈活變通,鼓勵各方主體(ti) 在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發揮積極作用,是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多有關(guan) 部門在積極推動探索的問題。”

  最近,徐萌在北京、淮安和拉薩3個(ge) 城市間跑得更勤了,每個(ge) 保護項目每天都有新火花、新進展,讓他停不下,也不想停下。“有位著名作家說過,一個(ge) 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yu) 在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守護我們(men) 的曆史文脈,就是我們(men) 這群人的最大幸福吧。”他說。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6日 18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