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社區成為家門口的“養老院”

發布時間:2022-03-17 14: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經濟界麵】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個(ge) 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個(ge) 百分點。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加快的趨勢讓養(yang) 老成為(wei) 人們(men) 最關(guan) 切的話題之一。

  “老有所養(yang) ”是所有人樸實和殷切的期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養(yang) 老”一詞被提及多達10餘(yu) 次,其中明確提出要“加大社區養(yang) 老、托幼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在規劃、用地、用房等方麵給予更多支持”。兩(liang) 會(hui) 上,關(guan) 於(yu) 社區養(yang) 老、居家養(yang) 老的提案議案“頻頻發聲”,一係列完善居家和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建議提供了新的思路。社區養(yang) 老的模式在未來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與(yu) 此相關(guan) 的人才、資金、監管等一係列問題和矛盾也成為(wei) 新的挑戰。

   1.養(yang) 老不離家 服務進家門

  “這兩(liang) 年,我幾乎每天都到社區的養(yang) 老服務中心來,這裏的配餐不錯,我都長胖了。在這裏還可以鍛煉、看報,和老姐妹們(men) 一起聊聊天、唱唱歌。”家住江西九江市龍山社區的王嬌秀老人是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了。在這裏,很多和她一樣的老年人找到了喜愛的休閑方式,棋牌、書(shu) 法、電影、跳舞……中心儼(yan) 然成了他們(men) 的“第二個(ge) 家”。

  據龍山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除了日間照料中心為(wei) 老年人提供的養(yang) 老空間外,他們(men) 還提供居家上門服務,包括助餐、助浴、助醫、助急,以及家庭適老化改造。還有不少醫護工作者、社會(hui) 工作者,為(wei) 老人提供醫療護理和心理谘詢。

  當你老了,你準備如何養(yang) 老?是在家還是去養(yang) 老院?

  隨著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家庭不得不麵臨(lin) 這個(ge) 選擇題。在傳(chuan) 統觀念下,大多數老人並不願意離開子女家人,而養(yang) 老院的老人也難免因為(wei) 脫離原來的生活軌跡而感到孤獨。然而,生活、工作、養(yang) 育孩子等多重壓力也讓年輕人力不從(cong) 心,照料老人的精力、時間、專(zhuan) 業(ye) 能力都成為(wei) 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社區養(yang) 老成為(wei) 另一種選擇,將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機構的服務引入社區,讓老人們(men) 在熟悉的環境中,實現居家或在家門口養(yang) 老的心願。

  近年來,社區養(yang) 老漸漸成為(wei) 養(yang) 老方式的重要選擇,也是政策鼓勵的發展方向。1月21日印發的《“十四五”城鄉(xiang) 社區服務體(ti) 係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及“強化社區養(yang) 老服務功能”。根據民政部數據,“十三五”期間,我國先後在203個(ge) 地區投入50億(yi) 元,開展居家和社區養(yang) 老服務改革試點,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養(yang) 老模式。在北京,2021年,社區養(yang) 老服務驛站數已達814家,數量較去年增長7倍。

  在實踐中,各地探索出不少符合實際需求的養(yang) 老服務模式。目前來看,社區養(yang) 老主要包括上門服務和社區托付等形式。如日間托管照料服務,主要為(wei) 白天子女需要工作、無人照料的老人們(men) 提供個(ge) 人照料、膳食供應、保健康複等,並提供休閑娛樂(le) 和社交的空間,晚上老人仍然回家居住。再如家庭養(yang) 老床位,則是將養(yang) 老床位安在老人家中,將養(yang) 老機構專(zhuan) 業(ye) 化的養(yang) 老服務延伸到家庭,為(wei) 老人提供適老化改造、專(zhuan) 業(ye) 護理、遠程監測等服務。這樣既使老年人獲得由社區提供的便捷、專(zhuan) 業(ye) 化服務,也符合老人的生活習(xi) 慣、心理意願、經濟狀況,更讓老人及家人安心、易接受。

   2.市場供需仍存不少“痛點”“堵點”

  “這個(ge)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老人們(men) 平均年齡都在75歲以上,多數行動不便,能參與(yu) 的活動有限,他們(men) 更需要的是陪伴。”河南鄭州市祥和社區的學生誌願者小欣說道。他們(men) 在每周的誌願服務中,不僅(jin) 幫助養(yang) 老服務中心打掃衛生,還經常和老人們(men) 聊天解悶、下棋,幫老人按摩,讓老人們(men) 感受到溫暖和愛心。在小欣看來,老人們(men) 需要的不僅(jin) 是家政服務和護理,還有心靈的陪伴和慰藉,但目前很多社區為(wei) 老年人提供的服務還較為(wei) 單一。

  從(cong) 全國看,社區養(yang) 老的模式尚未大範圍普及。在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看來,社區養(yang) 老服務發展仍存在不少“痛點”,主要表現在人才短缺、成本過高、資金不足、供給和需求不匹配、規範化管理不足等方麵。

  從(cong) 需求端看,老年人尚未形成為(wei) 服務“買(mai) 單”意識,其消費習(xi) 慣也更傾(qing) 向於(yu) 選擇助餐等低消費或基本消費服務,消費動力和消費能力不足。“從(cong) 全國各地開展的調研情況看,目前老年人對社區養(yang) 老這種模式還不了解、不習(xi) 慣,一些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使用率還比較低。”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發展與(yu) 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付媛媛說,“老人們(men) 在社區養(yang) 老的服務價(jia) 格、服務素質、服務可及性等方麵有多重考慮,將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需求真正落實到使用上還存在一些障礙。如何激發老年人對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需求是目前亟待解決(jue) 的難題。”

  從(cong) 供給端看,用人、用房和資金保障是困擾社區養(yang) 老機構的主要問題。

  北京的一家社區養(yang) 老驛站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把水電、供暖、人力成本、活動費都算上,運營一家養(yang) 老驛站一年至少需要20萬(wan) 元。理想狀態下,驛站的日客流量要達到七八十人,才能“養(yang) 活”一家驛站。

  而租金也是成本中的“大頭”。盡管各地政府給予了一定租金補貼,但養(yang) 老機構仍然壓力很大。“社區養(yang) 老機構多為(wei) 租用物業(ye) ,房租一般占到總成本的30%以上,交通便利區域的物業(ye) 租金更高。”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執行研究員張盈華表示。

  合格的養(yang) 老護理員短缺是養(yang) 老機構麵臨(lin) 的另一大困難。工作人員少,導致服務水平差,專(zhuan) 業(ye) 服務能力不強,難以滿足居家老年人多樣化、個(ge) 性化的養(yang) 老需求。“如何提高養(yang) 老護理員職業(ye) 地位、加強勞動權益保護、提高待遇報酬是關(guan) 鍵。”張盈華認為(wei) 。

  由於(yu) 目前大部分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還處在探索階段,基層社區的養(yang) 老設施配套還不完善,如何加強服務監管,建立健全養(yang) 老服務機構服務標準和評價(jia) 體(ti) 係,也是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3.多措並舉(ju) 讓養(yang) 老變“享老”

  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將從(cong) 增量提質、普惠就近、從(cong) 嚴(yan) 監管三方麵提高養(yang) 老服務的有效供給——增量提質,就是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將給予重點支持,把財稅、信貸、土地、人才等政策落實到位,大幅增加養(yang) 老優(you) 質資源的供給。普惠就近,就是政府通過更大力度政策支持幫助服務機構降成本,服務機構向消費者降價(jia) 格,全麵落實社區養(yang) 老的配建要求,引導養(yang) 老服務向社區延伸、向家庭延伸。從(cong) 嚴(yan) 監管,就是加強部門的協同監管,進一步完善標準規範,全麵提高養(yang) 老托育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一係列利好政策支持完善社區養(yang) 老服務模式,鼓勵社會(hui) 資本進入養(yang) 老領域,參與(yu) 建設養(yang) 老服務設施。“當前,社區養(yang) 老模式的市場化運作環境尚未形成,各地運行的居家和社區養(yang) 老服務仍以政府推動為(wei) 主,政府通過無償(chang) 供地、發放服務券、購買(mai) 服務等多種方式為(wei) 養(yang) 老服務提供支持。“在養(yang) 老服務運行過程中,可考慮拓寬資金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機製,逐步形成政府、企業(ye) 、非營利機構和家庭四方投資的格局。”付媛媛表示。

  因高齡而失能的老人,家庭長期照護的壓力較大,而專(zhuan) 業(ye) 的長期護理服務人員也較為(wei) 缺乏。對此,長期護理保險製度補上了這塊短板。“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建立,有助於(yu) 提高對失能老人的保障水平,從(cong) 需求端拉動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發展。”付媛媛表示。當前,15個(ge) 城市試點已經探索了不少經驗。數據顯示,2020年,長期護理保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有4845個(ge) ,護理服務人員數19.1萬(wan) 人。

  對於(yu) 社區養(yang) 老機構用房難問題,張盈華認為(wei) ,可以設立社區養(yang) 老機構“租房補貼”,合理確定補貼資金占租金總成本的比例;協調好財政資金,將社區養(yang) 老機構租房補貼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基本養(yang) 老服務的政策中,並向農(nong) 村和財力薄弱地區予以傾(qing) 斜。

  對於(yu) 人才短缺的問題,張盈華建議,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支持養(yang) 老護理人員培訓,增加養(yang) 老服務的人才儲(chu) 備,合理利用失業(ye) 保險基金和就業(ye) 促進資金擴大補貼範圍等方式降低社區養(yang) 老機構用人成本。政府購買(mai) 養(yang) 老服務時,要按職業(ye) 技能製定差別價(jia) 格,激發養(yang) 老服務人員提升技能的主動性,引導養(yang) 老服務人員提高專(zhuan) 業(ye) 性。

  優(you) 化與(yu) 完善社區配套建設也是提高社區養(yang) 老服務的重要一環。貝殼研究院發布的《2021社區居家養(yang) 老現狀與(yu) 未來趨勢報告》顯示,當前社區軟硬件建設不適應老齡化發展趨勢,存在老年人活動需求與(yu) 社區活動場所配套不足的矛盾,社區老齡服務項目普及度不高。對此,專(zhuan) 家表示,應增加老年社區生活圈範圍內(nei) 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社區內(nei) 外部公共空間或設施的無障礙改造,對照明設施、監控與(yu) 求助設備、出入口坡道扶手、出行道路等進行必要的優(you) 化,為(wei) 老年人營造便捷安全的出行環境。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