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養老將成為養老業增長點
【專(zhuan) 家訪談】
智慧養(yang) 老將成為(wei) 養(yang) 老業(ye) 增長點
——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社會(hui) 工作與(yu) 福利社會(hui) 學研究室副主任王晶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日前,我國出台《“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一係列有關(guan) 發展老齡事業(ye) 、推進智能化服務的舉(ju) 措。隨著科技進步,智慧養(yang) 老受到行業(ye) 和公眾(zhong) 的廣泛關(guan) 注與(yu) 認可。目前,智慧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發展狀況如何?怎樣進一步推進產(chan) 業(ye) 發展?對此,記者專(zhuan) 訪了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社會(hui) 工作與(yu) 福利社會(hui) 學研究室副主任王晶。
記者:智慧養(yang) 老將對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帶來哪些變革?
王晶:受社會(hui) 、經濟、技術條件等因素影響,互聯網與(yu) 養(yang) 老結合目前正處於(yu) 發展時期。互聯網對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的影響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從(cong) 政府的角度看,政府承擔養(yang) 老服務時,提供居家服務較為(wei) 困難,最主要的原因在於(yu) 居家服務信息不對稱,“老人找不到機構,機構找不到老人”,而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互聯網養(yang) 老服務平台的深度發展,也體(ti) 現了政府公共服務方式的轉型。互聯網養(yang) 老服務平台打破部門、層級及職能的邊界,提供了一種以公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精細化、個(ge) 性化、全方位覆蓋的公共服務。再次,從(cong) 企業(ye) 的角度看,“互聯網+物聯網”為(wei) 養(yang) 老企業(ye) 創造了新的商機。養(yang) 老服務不僅(jin) 能“堂吃”,也可以“外賣”。同時,通過房間加裝的傳(chuan) 感器與(yu) 護理人員手機共同形成的數據傳(chuan) 輸到後台,可對服務時間、地點、內(nei) 容等實現實時監測分析。
記者:《規劃》提出,推動“互聯網+養(yang) 老服務”發展。“互聯網+養(yang) 老服務”市場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
王晶:隨著城市獨居老人家庭結構的增多,老年人對社會(hui) 化養(yang) 老照料服務需求也在逐年提高。數據顯示,目前,社會(hui) 化的養(yang) 老服務需求已經超過了10%,助殘、上門家政、上門看病等服務的需求甚至超過了20%,但是互聯網能夠提供的服務總量均不足1%。目前,互聯網與(yu) 養(yang) 老服務存在兩(liang) 種結合模式:一種以“綜合養(yang) 老服務平台”為(wei) 基本特征,主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聚合型的養(yang) 老服務平台,通過信息化手段解決(jue) 老人的居家養(yang) 老問題。例如,一些公司開發了多款App應用和可穿戴設備,將老人、子女、服務商同公司平台串聯,最終形成一個(ge) “大健康+大生活”的互聯網養(yang) 老服務閉環。另一種為(wei) “垂直型”的互聯網養(yang) 老模式,通過智能手環、電腦終端等設備,遠程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提前預防疾病風險,並指導老年人健康飲食、運動。目前,兩(liang) 種服務模式都處於(yu) 起步階段,服務模式、服務內(nei) 容尚待完善,同時老年消費群體(ti) 對智慧養(yang) 老的需求也不成熟。未來隨著產(chan) 品和技術的逐漸成熟,智慧養(yang) 老將成為(wei) 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的一大增長點。
記者:推動智慧養(yang) 老領域發展,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王晶:未來“互聯網+”時代的養(yang) 老服務製度創新可以有幾個(ge) 著力點:一是加快互聯網技術在養(yang) 老企業(ye) 中的應用,強化服務機構的養(yang) 老服務信息采集能力,實現政府、社會(hui) 服務組織和企業(ye) 之間的數據集成,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二是支持現有平台企業(ye) 為(wei) 養(yang) 老服務行業(ye) 的智能化轉型提供服務,實現養(yang) 老服務需求和供給的有效對接。三是逐步加大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互聯網養(yang) 老服務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家庭網絡體(ti) 係、社區網絡體(ti) 係的能力建設。四是規範“互聯網+養(yang) 老”服務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智能養(yang) 老服務企業(ye) 的準入資質,規範醫療護理等具體(ti) 服務的實施標準。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