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來千噸小麥
【春耕時節,我們(men) 在行動⑤】
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
站在汾河河壩上放眼望去,一株株綠油油的麥苗正舒展著沉睡了一冬的懶腰。它們(men) 像風雪中走來的使者,點綴著春天。
“你看那一片麥苗,鬱鬱蔥蔥的,葉片更綠一些,一定是極晚播小麥。”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技推廣研究員曹建明手指著麥田,感慨地說,“這都是‘拾’來的莊稼啊!”
莊稼怎麽(me) 是“拾”來的呢?
2021年9月下旬開始,運城連續多日大範圍強降水,10月上旬汾河河津段發生嚴(yan) 重洪澇,汾河兩(liang) 岸農(nong) 田一片汪洋。
“那時地裏積水已經超過60厘米。”當時,曹建明放心不下地裏即將收割的玉米,一路飛奔到地裏。“積水這麽(me) 深,排水要排到什麽(me) 時候?玉米收不了,小麥就種不了。”曹建明心裏一緊,但隨即又鬆口氣,心裏默默盤算著“藏糧於(yu) 技”的技術估計要派上用場了。
曹建明想的“技”是極晚播小麥冬季全膜覆蓋技術,早在前幾年就進行過小麵積試驗示範,已成為(wei) 一項成熟技術,主要是利用地膜覆蓋的增溫效應,延長小麥在冬前和早春的生長時間,使極晚播小麥在冬季完成萌發、出苗甚至分蘖等。
極晚播小麥是指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這一階段播種的小麥。通常這一階段不能再播種小麥,尤其是進入12月上旬,土壤已接近封凍,極低的氣溫已不足以讓小麥種子萌發。
正如曹建明所料,雖然各村都在全力組織排水,但是直到11月下旬,河津市仍有2萬(wan) 餘(yu) 畝(mu) 小麥遲遲沒能播種。
“這個(ge) 時候還能不能播種?就算播種了,產(chan) 量如何?”農(nong) 民們(men) 對此心存疑慮,不少人打消了種麥子的念頭。
“種子免費,地膜免費,整地旋耕免費,播種作業(ye) 費用全免。”河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出台一係列補貼政策,抽調包括曹建明在內(nei) 的20餘(yu) 名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宣傳(chuan) 補貼政策、講授種植技術,讓更多的農(nong) 民嚐試極晚播小麥冬季全膜覆蓋技術。
“你沒見去年我們(men) 地裏有多熱鬧。”曹建明說,從(cong) 11月下旬開始鋪地膜,大家3人一組,一人在正前方拿著一卷地膜往前推,地膜左右兩(liang) 邊兩(liang) 人拿著鐵鍬壓土。有的家庭人手不夠,全村就發動起來,一起幫忙。到了12月18日,全市各村地膜全部鋪蓋完成。“地膜蓋上後,各村要派專(zhuan) 人進行巡回管控,防大風揭膜。”曹建明打開手機微信,有鄉(xiang) 鎮農(nong) 民技術人員、種植戶等組成的微信群。
地膜什麽(me) 時候揭最合適?過遲,會(hui) 燒苗,還會(hui) 造成小麥營養(yang) 生長過旺,揭膜後出現“凍害”;過早,不能充分發揮地膜增溫保墒作用,小麥在早春生長的時間相應縮短,達不到理想的增產(chan) 效果。
為(wei) 了取得最科學的數據,曹建明和同事在黃村、西梁各設立了一個(ge) 觀測點,對地溫、墒情及苗情動態進行監測,為(wei) 不同生長階段的極晚播小麥提供理論依據。看著透明的地膜下,一株株麥苗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曹建明心裏踏實多了:“這一季小麥算是抓住了!”
今年2月10日開始,隨著氣溫回升,河津市迎來多日的晴朗、無風天氣,河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指導農(nong) 民對地膜小麥進行揭膜及揭膜後的管理。揭開地膜的一株株麥苗,已經顯出青翠的身姿。
“今年我們(men) 嚐試了極晚播小麥冬季全膜覆蓋技術,按照目前的長勢,一畝(mu) 地保守估計能增產(chan) 100公斤,一萬(wan) 畝(mu) 地就是100萬(wan) 公斤。這千噸糧食可不就是‘拾’回來的嗎?”曹建明笑言。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