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成萬畝糧田
【春耕時節,我們(men) 在行動⑤】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劉已粲
零碎土地還能拚成糧田?沒錯!春光融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農(nong) 民陳允樂(le) 站在地頭,一望無際的萬(wan) 畝(mu) 耕地,滿綴著麥苗的綠意,一片生機勃勃。
施肥,是今年春耕的首要工作——“呼啦啦!”手握著遙控器,陳允樂(le) 輕點幾下,一架氣派的無人機騰空而起,所到之處,肥料均勻撒下。
“用不了一天,我們(men) 農(nong) 場800多畝(mu) 耕地的施肥就能完成。”陳允樂(le) 眼中流露自豪,指著遠方對記者說,“耕地連片,無人機方便飛,大型農(nong) 機也好開,不再擔心侵占別家的地。”
一旁的農(nong) 戶李勇華連連點頭:“我家裏有8畝(mu) 地,以前分散在各處,起早貪黑地幹,收成也不太高,現在把地流轉給允樂(le) ,我可解脫了。”
李勇華說的是新莊鎮正在推動的萬(wan) 畝(mu) 優(you) 質糧食基地建設。這裏以前大多是小規模種植,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特別是隨著鄉(xiang) 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一些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日益凸顯。
如何盤活“沉睡”的土地?2021年1月,新莊鎮按照國家政策,在前期摸排情況的基礎上,確立了“依法、自願、有償(chang) ”“暫行收回、臨(lin) 時發包、大戶耕種、到期退還”等原則,鼓勵村民入股、托管、流轉土地,“拚”散地為(wei) 整地,化小田為(wei) 大田,提高耕地質量。
“每畝(mu) 地每年流轉費用為(wei) 1000元,年底各家農(nong) 場根據種植收益分紅,農(nong) 忙時下地幹活按日結算工資,不種地了也可以到鎮上的機械加工廠打工……”聽著這些政策,李勇華下定決(jue) 心流轉自家的地,樂(le) 得清閑。年輕些的陳允樂(le) 則決(jue) 定繼續紮根土地,競標家庭農(nong) 場,幹一番事業(ye) 。
整合零碎土地資源,新莊鎮“大手筆”推進撂荒地複耕複種,“繡花功夫”推動農(nong) 村土地集中連片流轉……“通過競標,我們(men) 這22個(ge) 大戶被選了出來,22個(ge) 家庭農(nong) 場也隨即成立。”陳允樂(le) 說。
“想不到萬(wan) 畝(mu) 糧食基地真就建成了。”李勇華樂(le) 不可支,“集約連片後,小地塊之間的田埂壟溝整平了,水渠和小路複墾了,我家的地竟多出半畝(mu) !”
土地整合還能給村集體(ti) 帶來“溢出效益”。經過測算,萬(wan) 畝(mu) 糧食基地土地連片成方後的溢出率約為(wei) 7%,溢出帶來的村集體(ti) 收入,再投入耕作中,能進一步降低種植成本。
前不久,陳允樂(le) 購買(mai) 了一台市場價(jia) 格為(wei) 12萬(wan) 元的播種機,政府補貼高達3萬(wan) 多元。談起未來,陳允樂(le) 信心十足:“以後農(nong) 場還要購入更多機器,提高機械化程度,咱也向著智慧化農(nong) 場靠近。”
除了科學耕作理念外,如今,農(nong) 戶心裏更增添了生態保護理念。在政府的組織和專(zhuan) 家的指導下,減少農(nong) 藥使用、種植挺水植物、規劃生物棲息地……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工作正成為(wei) 耕作和生活的新常態。
“土地整合隻是第一步。”新莊鎮人大主席王先巍介紹,“主要灌水渠道,村裏的瀝青路、水泥路都是新鋪就的。你看那邊,正在建設的就是糧食產(chan) 業(ye) 園,今年年底建成後,糧食基地的生產(chan) 、倉(cang) 儲(chu) 、物流、管理將在這,一站式完成。”
抬頭再望,無人機還在飛行,陳允樂(le) 蹲下身來,輕撫麥苗,憧憬說:“我們(men) 新莊耕地普遍是稻麥輪作,待到夏日小麥收割,溝渠送水,栽下禾苗,萬(wan) 畝(mu) 連片水田,又是另一番美麗(li) 景象。”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7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