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畫動起來融起來活起來
讓古畫動起來融起來活起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解讀國風國潮)
動起來、融起來、活起來,隻是開始;靜下來、沉下來、傳(chuan) 承創新下去,任重道遠。不僅(jin) 要麵向當代受眾(zhong) ,講出新的時代內(nei) 涵,還要麵向世界,在更高維度上彰顯中華文化與(yu) 古為(wei) 新的接續創造
音舞詩畫節目《憶江南》成為(wei) 2022年央視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帶觀眾(zhong) 進入名畫《富春山居圖》中暢遊,林巒渾秀,煙波浩渺,畫中人物放聲吟唱,漁樵耕讀悠然自得。
舞劇《隻此青綠》“火”到一票難求。它將傳(chuan) 世經典《千裏江山圖》搬上舞台,讓“我見青山多嫵媚”有了生動具體(ti) 的意象。觀眾(zhong) 隨著舞台演繹,穿越到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世界,探究一卷山河,何以青綠千載。
北京冬奧會(hui) 之際,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長卷《冰嬉圖》“動”了起來。三維動畫“複原”了《冰嬉圖》中160組人物和“運動員”們(men) 的冰上動作,由它觸發的一係列文創作品為(wei) 北京冬奧留下生動印記……
收藏於(yu) 博物館中的珍稀古畫,離當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離。然而近年來,“高冷”古畫在創意、技術與(yu) 藝術的合力之下大放異彩,不僅(jin) 以更加親(qin) 切活潑的麵貌走近大眾(zhong) 文化生活,而且接連出圈,引發現象級傳(chuan) 播。破解古畫在今天的流量密碼,將給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帶來有益啟示。
動起來,換一種古畫的“打開方式”
手握長卷,徐徐展開,仿佛置身其間,一步一景,可觀可遊。這原本就是中國古代繪畫特有的“打開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畫中山水的“臥遊”之說。今天,科技的賦能讓“人在畫中遊”有了無與(yu) 倫(lun) 比的實現可能。
登錄網站“故宮名畫記”,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數字影像令人大飽眼福,無限放縮功能讓細節纖毫畢見。借助數字繪景和3D複現技術,一幅《秋林讀書(shu) 圖》可以從(cong) 平麵變得立體(ti) ,上一秒剛跨過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視角便已經躍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數字副本讓珍稀古畫的“露麵”機會(hui) 越來越多,在3D、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術等的廣泛應用下,“畫遊係列”成為(wei) 當下沉浸式藝術展的熱門主題。你可以從(cong) 船上視角跟隨音樂(le) 進入北宋繁華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圖》的人聲鼎沸和車水馬龍;也可以隨著屏幕上光影顆粒的緩緩移動,親(qin) 見《千裏江山圖》繪製的細節過程,欣賞青綠山水在晝夜不同時段下的景色變幻。
圍繞古畫的這些“動起來”,雖不能取代對原作的欣賞,但無疑打開了普通人接近傳(chuan) 統瑰寶的通道。有人說:古畫動了,世界靜了。古畫所蘊含的文化富礦一經打開,悠遠的曆史場景、曆經歲月沉澱的色彩、飽蘸感情的筆觸、嫻熟精湛的技藝,一下子把人拉回到“從(cong) 前慢”的時代。還有人說:古畫動了,身體(ti) 裏的DNA也跟著動了。古人的丹青創作和今人的形式創新兩(liang) 相碰撞,喚醒了觀眾(zhong) 內(nei) 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古畫動起來,不僅(jin) 是對觀眾(zhong) 的“循循善誘”,也向創作者敞開了寶貴的審美資源和文化資源。從(cong) 特色鮮明的國風插畫,到以《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為(wei) 代表的動畫電影,都能看到傳(chuan) 統藝術的滋養(yang) 和對古畫素材“數據庫”的大膽取用。3D動畫形式的廣泛運用,更為(wei) 古畫圖像在現代設計領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來,實現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超鏈接”
打開青年國風樂(le) 團“自得琴社”的視頻,看到的是一幅靜中有動的古代畫卷:淡黃色的背景有如一卷展開的宣紙,幾位演奏者發髻高綰,身著古代服飾,古琴、笛簫、大鼓、中阮,信手彈撥吹奏,悠揚樂(le) 聲從(cong) 古畫中流淌出來。這一係列“古畫音樂(le) ”的視頻在互聯網上收獲數以億(yi) 計的播放量。“古畫+國風音樂(le) ”的形式是後來才摸索出來的。最初,演奏者多是穿著白色衣衫、坐在白色布景前演奏,效果不佳;後來他們(men) 邀請專(zhuan) 業(ye) 團隊“複原”古風妝容與(yu) 服飾,並對背景做了調整,才呈現出今天這種似曾相識的“古畫感”。
不獨“自得琴社”,“古畫感”成為(wei) 許多熱門國風舞蹈、詩詞節目、文物類綜藝的風格選擇。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視覺集成,古畫不著一言、氣象萬(wan) 千,能夠集納服飾、妝容、音樂(le) 、舞蹈、詩詞等內(nei) 容於(yu) 一體(ti) ,成為(wei) 演繹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動場景。在時下的國風國潮中,以“畫境”統攝傳(chuan) 統要素和當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現文化的古韻與(yu) 新貌,已經成為(wei) 一種創作趨勢。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宮夜宴》就伴隨著嬌憨可愛的唐代女樂(le) 官的舞姿,徐徐展現《簪花仕女圖》《搗練圖》《備騎出行圖》等畫麵,舞與(yu) 畫呈現有趣“互文”。
這種融合不僅(jin) 是藝術形式上音、舞、詩、畫的結合,也是傳(chuan) 統舞台藝術與(yu) 電視藝術、視頻形式的結合,是文藝與(yu) 數字科技的結合,是媒介形式上的優(you) 勢互補。放眼當下的傳(chuan) 統文化熱,新技術新媒介的融合運用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年輕人身著漢服遊逛曆史文化街的時候,會(hui) 適時舉(ju) 起手機進行直播;短視頻網站上,網友自發生產(chan) 著海量的國風內(nei) 容;動漫遊戲嫁接古畫背景、民樂(le) 配樂(le) 和非遺技藝體(ti) 驗,也很受用戶歡迎……直播、短視頻、影視綜藝、文創、文旅,人們(men) 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超鏈接”,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轉化也通過更為(wei) 綜合的媒介形態不斷“升維”。
活起來,用新講法激發新創造
在係列短片《此畫怎講》之前,有許多“講”畫的方式,但這一次,畫作上的人物自己開口了。以古畫《果親(qin) 王允禮像》為(wei) 主題的一集,巧借直播形式,通過“果親(qin) 王”對身邊文房擺設、身上服飾妝容的介紹,把畫作元素風趣解讀出來,甚至由一盆墨蘭(lan) 花裏的靈芝,說到蘭(lan) 芝競秀、君子之交的傳(chuan) 統文化寓意,由畫像的麵容立體(ti) 、層次分明,引出清代“海西畫派”將中國傳(chuan) 統畫法和西方陰影透視相結合的知識點。短短5分鍾,不僅(jin) 講了畫,而且畫裏有“話”,對當下的古風寫(xie) 真熱、直播熱做出生動回應。
“古畫會(hui) 說話”和之前的“國寶會(hui) 說話”類似,意在以親(qin) 切的麵貌、活潑的語態,拉近古畫與(yu) 當代人的距離,讓更多人感受傳(chuan) 統與(yu) 當下的息息相通。講述傳(chuan) 統的方式變了,回應傳(chuan) 統的方式一定也會(hui) 變化。傳(chuan) 統“活”在當下、文化傳(chuan) 承有“我”,漸漸成為(wei) 一種創作共識。越來越多的人從(cong) 傳(chuan) 統中汲取自信和底氣,熱情參與(yu) 文藝眾(zhong) 創,推動國風國潮的創意奔湧。
近幾年以“文物會(hui) 說話”“文物活起來”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現象,讓人們(men) 看到創意引領、技術驅動下的創作活力,看到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和傳(chuan) 播相向而行,看到大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些正在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到一個(ge) 新的高度。
當然,動起來、融起來、活起來,隻是開始;靜下來、沉下來、傳(chuan) 承創新下去,任重道遠。有關(guan) 古畫的故事還有很多,有關(guan) 古畫的講法還有很多,像古畫這樣積澱著中華民族審美旨趣、精神內(nei) 涵和價(jia) 值追求的文藝樣式還有很多。傳(chuan) 統浩浩蕩蕩,創造生生不息。傳(chuan) 統文化的新表達,不僅(jin) 要講出趣味,也要講出深度;不僅(jin) 要講出美來,還要講出美背後的精神、理想與(yu) 追求;不僅(jin) 要麵向當代受眾(zhong) ,講出新的時代內(nei) 涵,還要麵向世界,在更高維度上彰顯中華文化與(yu) 古為(wei) 新的接續創造。
當代建築師從(cong) 《富春山居圖》汲取靈感,在黃公望落筆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綿延起伏的富春山館。傳(chuan) 世畫作中近山遠山的回環呼應,在“建築版”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ti) 現。它從(cong) 畫中而來,又變成了一卷體(ti) 現當代創造的畫卷。傳(chuan) 統文化經由這樣的轉化,繼續存在於(yu) 當代世界,繼續豐(feng) 富著人們(men) 的美好生活。筆筆生發、綿延不斷,這既是傳(chuan) 統中國畫的水墨精神,未嚐不映照著我們(men) 時代的文化創造創新——代代接力,賡續向前。(胡妍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