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安徽明中都城遺址首揭前朝宮殿麵紗
中新社合肥3月19日電 題:600多年安徽明中都城遺址首揭前朝宮殿麵紗
中新社記者 張強
“2021年通過考古發掘,我們(men) 首次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宮殿的真實麵貌,並從(cong) 實物上印證了明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中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曆史地位,為(wei) 中古以來都城布局、宮殿建築的演變研究填補了關(guan) 鍵環節的材料。”安徽明中都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王誌19日介紹說。
當日,“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2021年考古新發現專(zhuan) 家研討會(hui) ”通過線上視頻會(hui) 議方式舉(ju) 行。
明中都城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家鄉(xiang) 安徽省鳳陽縣、淮河南岸興(xing) 建的都城,其占地麵積約為(wei) 50平方千米,分為(wei) 內(nei) 、中、外三道城,總麵積比北京故宮還大。
洪武二年(1369年)詔建,六年後以“勞費”為(wei) 由罷建時已初具都城規模,三重城垣、宮殿、壇廟、中央官署、軍(jun) 事設施,與(yu) 完整的路網、水係及建城時的窯址、石料廠等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2014年至2021年,以建設中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wei) 契機,考古人員對明中都城遺址進行了連續係統的考古發掘,累計揭露麵積超9600平方米,取得一係列重要成果。
王誌說,關(guan) 於(yu) 明中都城宮殿,史書(shu) 記載極為(wei) 簡略,僅(jin) 有“臨(lin) 濠宮殿”“鳳陽宮殿”等隻言片語,宮殿名稱、建築布局和結構均未明確。
202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yu) 故宮博物院合作,發掘前朝宮殿遺址和塗山門遺址。此輪發掘,較為(wei) 完整地揭露出塗山門的城台、馬道及其旁側(ce) 城牆的地上、地下結構,首次揭露出前朝宮殿的真實麵貌。
王誌介紹,目前已發掘探明前朝區宮殿總體(ti) 呈“工”字形,由前殿、後殿和穿堂組成,均位於(yu) 夯土台基之上。通過台基夯土內(nei) 的磉墩分布,複原出前殿與(yu) 後殿的建築開間均為(wei) 麵闊九間、進深四間,前後殿之間有闊三間、深七間的穿堂。
同時,後殿西側(ce) 接有連廊和附屬建築,該部分建築組合與(yu) 史料、曆史地圖中的明代故宮謹身殿西側(ce) 建築組合非常相似。發掘在後殿北側(ce) 還發現一條東(dong) 西向宮牆和三座宮門,為(wei) 後宮宮院的前垣牆。
此外,前殿中部偏後處發現一座黃土中心台,土質純黃,所處位置正是金鑾殿中放置龍椅之處,也是整個(ge) 明中都宮城的幾何中心,且其建造早於(yu) 宮殿與(yu) 城牆,或許為(wei) 風水學說中“點龍穴”的手法體(ti) 現,是築城選址理念研究的重要材料。通過局部解剖和針對性勘探,發掘還初步探明了宮殿營建的次序和土作的工藝特點。
王誌說,明中都宮殿建築用料奢華,石材碩大且多雕刻精美,有“中國數千年來最華麗(li) 的都城”之稱。在前殿清理出一巨型礎石,體(ti) 量為(wei) 迄今所見宮殿建築礎石之最。
記者近日探訪明中都看到,古城曆經600餘(yu) 年風雨戰亂(luan) ,已殘垣斷壁,隻留有巍峨的城牆屹立在鳳陽縣新舊城區間。從(cong) 現存的遺址規模、石刻構建可以感受到明中都昔日的磅礴氣勢。
1982年,明中都被確定為(wei)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yu) 2017年成為(wei) 安徽首個(ge) 中國國家大遺址公園。《鳳陽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保護條例》202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