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早期《詩經》的形成與編纂

發布時間:2022-03-21 14: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徐建委(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從(cong) 戰國秦漢時代的文獻來觀察,先秦時代存在兩(liang) 個(ge) 詩歌文化傳(chuan) 統:音樂(le) 文化傳(chuan) 統和文本文化傳(chuan) 統。二者相互交叉,原是一個(ge) 整體(ti) ,但很早就有了比較明顯的分際。音樂(le) 文化中的兩(liang) 周歌詩,至西晉荀勖修改雅樂(le) 而最終消亡。文本文化中的詩,在春秋時代的外交場所中被引用,已經開始了經典化過程。西漢以後的《詩經》明顯屬於(yu) 文本文化傳(chuan) 統。

  近年來學者們(men) 以口頭和書(shu) 寫(xie) 這兩(liang) 個(ge) 概念工具討論早期詩歌傳(chuan) 統時,產(chan) 生很多爭(zheng) 議,一個(ge) 易被忽略的原因是:這兩(liang) 個(ge) 概念的指向實有很大的不同,它們(men) 不能對等使用。當我們(men) 使用“口頭傳(chuan) 統”或“口頭詩學”這一概念時,指涉的是音樂(le) 和文本相混合的活態文化傳(chuan) 統,文本化的《詩經》隻是其中的一個(ge) 分支,或一種類型。當我們(men) 使用“書(shu) 寫(xie) ”時,它的所指主要是文本文化中的《詩經》。簡單地說,口頭傳(chuan) 統討論的是早期的詩,而書(shu) 寫(xie) 傳(chuan) 統討論的則是《詩經》。兩(liang) 個(ge) 概念工具所針對的研究對象存在文化層級的差異。

  在宗廟祭祀、射禮、燕禮、鄉(xiang) 飲酒禮等禮儀(yi) 的實際操演過程中,歌詩音樂(le) 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歌詞。西漢時代“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於(yu) 眾(zhong) 庶,聞王褒有俊材,請與(yu) 相見,使褒作《中和》《樂(le) 職》《宣布詩》,選好事者令依《鹿鳴》之聲習(xi) 而歌之”(《漢書(shu) ·王褒傳(chuan) 》),《宋書(shu) ·樂(le) 誌》記載“魏雅樂(le) 四曲:一曰《鹿鳴》,後改曰《於(yu) 赫》,詠武帝。二曰《騶虞》,後改曰《巍巍》,詠文帝。三曰《伐檀》,後省除。四曰《文王》,後改曰《洋洋》,詠明帝”,這些都是禮儀(yi) 中的歌詩,後人可以保留古曲而賦新詞。《大戴禮記·投壺》篇曰:“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鳴》《狸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按照《詩經》,《鵲巢》《采蘩》《采蘋》《騶虞》屬於(yu) 二《南》,《伐檀》屬於(yu) 《魏風》,都不屬於(yu) 《雅》。《投壺》篇所言的“雅”,應為(wei) 雅樂(le) ,二十六篇中,隻有這八篇有詞可歌,其他十八篇應是無歌詞的樂(le) 曲。雅樂(le) 與(yu) 《詩經》已經有了功能的區分。若將文獻記載中的雅樂(le) 和《詩經》的篇目相混淆,就容易造成困擾。禮樂(le) 文化之外,娛樂(le) 性的歌詩甚至更為(wei) 流行,這就是所謂的“鄭衛之音”類型。因此,早期文獻中,並非所有的詩都可納入《詩經》的文本傳(chuan) 統中來討論。戴震《書(shu) 〈鄭風〉後》一文就明確區分了文本化的《詩》和作為(wei) 音樂(le) 文化形態存在的“聲”,認為(wei) 不能夠將二者混同。

  《詩經》文本傳(chuan) 統中的詩,出現於(yu) 西周初年。西周晚期的怨誹雅詩,即所謂“變雅”,其文本內(nei) 容已經比音樂(le) 部分重要得多。在春秋中晚期至孔子時代,歌詩文本逐漸被經典化,《詩經》已經在慢慢形成中。音樂(le) 文化中的詩,並未因此而消失,各種禮儀(yi) 和日常生活中的樂(le) 歌依然被演出,清華簡《耆夜》所記錄的應該就是演出中的歌詩。可以說周代詩歌的音樂(le) 傳(chuan) 統和文本傳(chuan) 統的分化,至遲在春秋末年已經完成。自此以後,周代的歌詩便以兩(liang) 種相互交叉但又涇渭分明的文化形式存在。

  《詩經》形成的曆史中,最關(guan) 鍵的人物是孔子。孔子之於(yu) 《詩經》,其最大的影響應該是重編了《詩經》的文本。《論語·子罕》篇載孔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le) 正,《雅》《頌》各得其所。”孔子的正樂(le) 也是《詩經》文本的重編。《左傳(chuan) 》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所載季劄所論之《詩》,很可能就是孔子的《詩》。季劄論《詩》是一段很有名的記載,《詩經》研究者將其作為(wei) 孔子之前,《詩經》已初步編成的證據。但從(cong) 文中季劄的預言判斷,這個(ge) 故事應該出現於(yu) 公元前4世紀初,此時孔子已去世了近一百年。季劄論《詩》的卷帙次序,屬於(yu) 戰國初年孔門誦讀的文本,應為(wei) 孔子所編的《詩》。其卷帙次序如下:《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豳風》《秦風》《魏風》《唐風》《陳風》《檜風》《曹風》《小雅》《大雅》《頌》。

  今本《毛詩》與(yu) 戰國初年的文本不同,《豳風》編於(yu) 《國風》之末,與(yu) 《小雅》相接。《毛詩正義(yi) 》稱周公地位尊崇,故將與(yu) 其相關(guan) 的《豳風》置於(yu) 諸侯風詩和天子雅詩之間。這一重編具體(ti) 在何時並不可考。但《孟子》中的論述卻給我們(men) 提供了這種編纂思想出現的下限。《孟子·離婁下》載:“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與(yu) 之一脈相承的,是《毛詩序》中關(guan) 於(yu) 《詩》與(yu) 王道盛衰關(guan) 係的論述。《豳風》位置的變動,體(ti) 現的正是這種曆史主義(yi) 的詩學觀念,本質上是以《春秋》解《詩》。那麽(me) 這種詮釋路徑應出現在《春秋》之後,《孟子》之前。

  戰國秦漢之際,《詩經》的不同的傳(chuan) 本之間,還存在許多細部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詩篇的編次。從(cong) 《漢石經》來看,三家《詩》與(yu) 《毛詩》在二《雅》內(nei) 部的篇次頗有不同。漢唐間學者所注意到的《小雅》無“厲王詩”疑問也屬編次問題。鄭玄稱《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小宛》四首詩屬刺厲王之作,本在《六月》之前,漢代初年,毛公移其篇第,《毛詩》中遂無刺厲王詩。據《漢書(shu) ·穀永傳(chuan) 》及顏師古注引《魯詩》,知三家《詩》中《十月之交》四篇確屬刺厲王之作,在《六月》之前。《十月之交》有日月交迭而食的句子,一月之內(nei) 連續出現的日食和月食,且能夠同時被觀測到的幾率並不高,依據當代天文知識,可以判斷此詩中日月食交迭出現的天象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詩中所述又與(yu) 《國語·周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的記載一致。故《十月之交》為(wei) 幽王時期的詩幾無疑義(yi) 。如此看來,反倒是三家《詩》改動了《小雅》詩次,使得《小雅》中有厲王時代的詩。

  這是否說明《毛詩》保留了戰國時代《詩經》文本的原始編次呢?《毛詩序》與(yu) 《毛詩》經文之間的差異則否定了這種可能。《六月序》綜述《小雅》前22首詩的順序與(yu) 《毛詩》的編次不同。《六月序》中,《華黍》之下先後為(wei) 《由庚》《南有嘉魚》《崇丘》《南山有台》《由儀(yi) 》,而《毛詩》則是《南有嘉魚》《南山有台》《由庚》《崇丘》《由儀(yi) 》。據鄭玄《毛詩箋》,《詩序》與(yu) 《毛詩》本為(wei) 兩(liang) 編,漢初毛公將其合並,置序於(yu) 每篇之首。鄭玄明確說《毛詩》《華黍》以下非孔子之舊,當為(wei) 毛公改動,而《六月序》則未經毛公改動,故《序》《傳(chuan) 》詩次之不同得以浮現。這些不同的詩篇編纂順序中,都暗含了對《詩經》的整體(ti) 性理解。三家《詩》對《小雅》詩篇次序的調整就反映了三家對雅詩“曆史的完整性”的追求。《毛詩序》雅詩的次序,則與(yu) 周代的禮樂(le) 演出相近。

  除了《序》《傳(chuan) 》的不同外,《毛傳(chuan) 》字詞訓詁的先後次序與(yu) 經文篇目順序也不一致,《國風》中的很多詞匯,需要在《小雅》或《大雅》的《毛傳(chuan) 》裏尋找解釋。這部分訓詁的失序,說明《雅》《頌》的訓詁很可能早於(yu) 十五《國風》。這恐怕與(yu) 二《雅》的經典化較早有關(guan) 。《左傳(chuan) 》所載春秋時代人引《詩》本以二《雅》為(wei) 主。《爾雅·釋詁》一篇所錄古字,與(yu) 二《雅》相關(guan) 者200條左右,與(yu) 《周頌》相關(guan) 者50條左右,而與(yu) 十五《國風》相關(guan) 者不足90條。故最早對《詩》作注,應該開始於(yu) 《雅》和《頌》。

  今本《風》《雅》《頌》次序已見於(yu) 季劄論《詩》,故三百篇的文本大局也當由孔子論定。其後的學者又依據《春秋》精神,建立了《孟子》《毛詩序》中的曆史主義(yi) 解釋方法,移置《豳風》於(yu) 《風》《雅》之間。這大概是《詩經》文本至戰國初年所發生的最具革命意義(yi) 的兩(liang) 次編纂。

  至漢初,《毛詩》的經文、傳(chuan) 文和序文,依然各自保存了一些古老的訓詁、編纂和詮釋的信息。這是大、小毛公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也提醒我們(men) ,不能完全把《毛詩詁訓傳(chuan) 》當成西漢初年的文獻來看待。此後,《毛詩》的古文寫(xie) 法經隸定而失傳(chuan) 。漢唐間又經過數次經文的正字,至唐《開成石經》,除個(ge) 別避諱字外,《毛詩》經文字形最終確立。後唐長興(xing) 三年(932),以《唐石經》為(wei) 本的九經三傳(chuan) 開雕,這一版本即後世諸經的祖本。故知宋刻以來的九經三傳(chuan) 非漢代的經傳(chuan) ,以宋刻本係統為(wei) 基礎來勘對古籍之時,古籍與(yu) 出土文獻之間的文字異同,需要特別謹慎。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1日 13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