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西問】川音趙崇華:中國國樂為什麽不能“強以西樂代庖”?

發布時間:2022-03-23 10: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中國音樂(le) 重情韻,西方音樂(le) 重理性;中國音樂(le) 極富變化氣象萬(wan) 千,西方音樂(le) 形式嚴(yan) 謹結構繁複……長期以來,關(guan) 於(yu) 中西方音樂(le) 異同的探討不絕於(yu) 耳,中體(ti) 西用還是西體(ti) 中用的爭(zheng) 論亦受關(guan) 注。上世紀,中國音樂(le) 家王光祈曾提出要創立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民族之聲”——國樂(le) 。

  為(wei) 何要創立國樂(le) ?中國國樂(le) 為(wei) 什麽(me) 不能“強以西樂(le) 代庖”?國樂(le) 在當下的中國,又有怎樣新的涵義(yi) ?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院長趙崇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對此進行深度解讀。

  【同期】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院長趙崇華

  我想要搞清楚兩(liang) 組概念,一個(ge) 是音樂(le) 與(yu) 音樂(le) 文化,一個(ge) 是古代西方和現代西方。音樂(le) 與(yu) 音樂(le) 文化是有區別的,音樂(le) 通常指聲樂(le) 、器樂(le) 、樂(le) 律等等視聽音樂(le) ;而音樂(le) 文化則涵蓋音樂(le) 理論、音樂(le) 教育、演奏、演唱、審美等等全方位的文化元素。古代西方與(yu) 現代西方的語境也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古代西方”指地理的概念更重一些,主要是指中原以西的地區,“現代西方”從(cong) 地理來講,主要指西歐、南歐、北歐、美國、加拿大等資本市場經濟地區的西方國家和宗教上的基督教地區國家,其文化概念越來越明確。

  【解說】趙崇華表示,從(cong) 中外音樂(le) 交流史來看,通常意義(yi) 的“西方音樂(le) ”傳(chuan) 入中國可追溯至漢代絲(si) 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與(yu) 西部文化交流的大門。樂(le) 舞是這一時期的音樂(le) 交流重點,音樂(le) 家李延年根據外來樂(le) 曲創作出“新聲二十八解”就是典型例子。

  【同期】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院長趙崇華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有“萬(wan) 國來朝”的盛景。唐代人以博大的胸懷歡迎外來文化,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此時,中西樂(le) 舞交流更加頻繁,西音大量湧入,僅(jin) 佛教樂(le) 舞就達到70多種,還有許多外來樂(le) 器在中國落戶。

  【解說】趙崇華認為(wei) ,王光祈曾創造性地將世界音樂(le) 劃分為(wei) 三大樂(le) 係:希臘樂(le) 係、波斯阿拉伯樂(le) 係和中國樂(le) 係。不同地理環境與(yu) 不同民族性格必然造就不同音樂(le) 審美,審美反映在音樂(le) 形態上,就可以形成不同樂(le) 製。

  【同期】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院長趙崇華

  東(dong) 西音樂(le) 的異同從(cong) 不同的角度可以有許多答案。但形成的原因,如王光祈先生所言是源於(yu) 音階差異,即中國音樂(le) 的五聲音階體(ti) 係和西方音樂(le) 的大小調音階體(ti) 係,是中西音樂(le) 風格迥異的根源。

  【解說】據了解,王光祈曾認為(wei) 國樂(le) “必須吾人自行創造”,而“不能強以西樂(le) 代庖”,趙崇華理解為(wei) ,一個(ge) 民族在思想、文化、藝術等領域,所表現出的個(ge) 性,往往有著很強的一致性,這就是所謂的民族性。

  【同期】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院長趙崇華

  中國文人精神的形成有複雜的原因,但有些因素是必要的。研究中國音樂(le) 的民族性就是要將這些因素找出來,充分運用到今天的音樂(le) 創作中,打造反映新時代的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音樂(le) 作品。

  【解說】趙崇華說王光祈曾提出“國樂(le) ”思想,一個(ge) 國家、民族的音樂(le) 發展,固然離不開向外部的學習(xi) ,但必須立足於(yu) 本國民族音樂(le) 。“多元一體(ti) ”一直是中國音樂(le) 的主要特點。

  【同期】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院長趙崇華

  當今中國早已走出了百年以來積弱積貧的困境,成為(wei) 主導世界舞台的核心力量之一。中國音樂(le) 的發展所麵臨(lin) 的現實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時代的國樂(le) 應當適應反映這種變化,創作出充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表現中國民族精神、符合中國人傳(chuan) 統審美趣味這樣的中國國樂(le)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