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西問丨趙崇華:為何要創立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國樂?

發布時間:2022-03-24 10:1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東(dong) 西問)趙崇華:為(wei) 何要創立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國樂(le) ?

  中新社成都3月23日電 題:趙崇華:為(wei) 何要創立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國樂(le) ?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王鵬

  中國音樂(le) 重情韻,西方音樂(le) 重理性;中國音樂(le) 極富變化、氣象萬(wan) 千,西方音樂(le) 形式嚴(yan) 謹、結構繁複;中國音樂(le) 有線性的寫(xie) 意之美,西方音樂(le) 有立體(ti) 的結構之美……

  長期以來,關(guan) 於(yu) 中西方音樂(le) 異同的探討不絕於(yu) 耳,“中體(ti) 西用”還是“西體(ti) 中用”的爭(zheng) 論亦受關(guan) 注。20世紀,中國音樂(le) 家王光祈曾提出要創立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民族之聲”——國樂(le) 。

  為(wei) 何要創立國樂(le) ?中國國樂(le) 為(wei) 什麽(me) 不能“強以西樂(le) 代庖”?國樂(le) 在當下的中國,又有怎樣新的涵義(yi) ?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院長趙崇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對此進行深度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西方音樂(le) 文化傳(chuan) 入中國可以追溯到何時?經過了怎樣的發展?

  趙崇華:回答這個(ge) 問題首先要厘清音樂(le) 與(yu) 音樂(le) 文化的區別,音樂(le) 通常指聲樂(le) 、器樂(le) 等視聽音樂(le) ,重點在個(ge) 人鑒賞層麵的音樂(le) ;而音樂(le) 文化則涵蓋音樂(le) 理論、音樂(le) 教育、音樂(le) 體(ti) 製、樂(le) 技等全方位的文化元素。

  從(cong) 中外音樂(le) 交流史來看,通常意義(yi) 的“西方音樂(le) ”傳(chuan) 入中國可追溯至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yu) 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門。樂(le) 舞是這一時期的音樂(le) 交流重點,音樂(le) 家李延年根據外來樂(le) 曲創作出“新聲二十八解”就是典型例子。

  經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樂(le) 工把龜茲(zi) 、鮮卑、疏勒、高昌等西域各民族音樂(le) 引入中原,並加以改造後在宮廷演出,胡板、胡笛、胡舞在長安風行一時,佛教音樂(le) 也傳(chuan) 入中國。尤其是唐朝時期,西音大量湧入,僅(jin) 佛教樂(le) 舞就達70多種,還有許多外來樂(le) 器在中國“落戶”。

  但西方音樂(le) 文化真正全麵、係統進入中國,則是在近代“西學東(dong) 漸”的浪潮下完成的。音樂(le) 理論、樂(le) 技、演奏、演唱、音樂(le) 教育等以各種形式傳(chuan) 入中國,並通過早期新式軍(jun) 歌、學堂樂(le) 歌的產(chan) 生與(yu) 發展進入普通老百姓的音樂(le) 生活中。與(yu) 此同時,李叔同、蕭友梅、王光祈等中國音樂(le) 家以西方音樂(le) 審美為(wei) 參照,探索屬於(yu) 中國音樂(le) 的現代性品質,為(wei) 中國音樂(le) 文化的現代發展貢獻智慧。

  在20世紀初“西樂(le) 東(dong) 漸”的過程中,存在中體(ti) 西用和西體(ti) 中用兩(liang) 種截然不同又相互影響的探索。保留中國音樂(le) 的人文精神、文化血脈以及融入世界現代文明,是中國音樂(le) 家百年來的追求。

  中體(ti) 西用的代表是劉天華。他將民族樂(le) 器的演奏性能進行現代化改造,使之能夠與(yu) 現代西方樂(le) 器演奏技術相“抗衡”。現在看來,這方麵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比如,在小提琴上演奏的樂(le) 曲,改編為(wei) 二胡曲後,演奏技術也完全可以勝任。此外他還將近代西方音樂(le) 的體(ti) 裁引入中國民樂(le) 。現在中國有大量使用西方作曲技術理論寫(xie) 作的民族音樂(le) 經典作品,如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二胡《音樂(le) 會(hui) 練習(xi) 曲》等。這條道路自20世紀初以來,一直是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創作發展的主要方向。

  西體(ti) 中用的代表人物是蕭友梅、黃自、冼星海等音樂(le) 家。這是一條試圖將中國人文精神注入西方交響樂(le) 隊、鋼琴、歌劇、芭蕾舞劇等經典西方音樂(le) 體(ti) 裁的道路。前輩們(men) 試圖建立類似於(yu) 以柴可夫斯基等為(wei) 代表的俄羅斯民族樂(le) 派的一個(ge) 中國樂(le) 派,以此直接將中國音樂(le) 納入以西方音樂(le) 體(ti) 裁為(wei) 主導的世界體(ti) 係。這條路是中國專(zhuan) 業(ye) 音樂(le) 創作的主流,《黃河大合唱》、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如果站在中國文明史的大視野下考察,“多元一體(ti) ”一直是中國音樂(le) 的主要特點。中華民族強烈的民族個(ge) 性和中華文明融入世界的堅定決(jue) 心,決(jue) 定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長期包容、碰撞將走向常態化。中國音樂(le) 還會(hui) 沿著上述兩(liang) 條道路繼續前進,當新的經典作品達到量的極致,自然會(hui) 出現質的變化,中國音樂(le) 新的發展範式會(hui) 再次確立。

  中新社記者:曆史上,中西方音樂(le) 有何異同?原因是什麽(me) ?

  趙崇華:王光祈曾創造性地將世界音樂(le) 劃分為(wei) 三大樂(le) 係:希臘樂(le) 係、波斯阿拉伯樂(le) 係和中國樂(le) 係。不同地理環境與(yu) 民族性格必然造就不同音樂(le) 審美,審美反映在音樂(le) 形態上,就可以形成不同樂(le) 製。

  中西方音樂(le) 的異同從(cong) 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種答案,但形成這些異同的原因,如王光祈所言是源於(yu) 音階差異。即中西音樂(le) 風格迥異的根源,在於(yu) 中國音樂(le) 的五聲音階體(ti) 係與(yu) 西方音樂(le) 的大小調音階體(ti) 係。

  中西方音樂(le) 在審美取向上的差別就更為(wei) 明顯。中國音樂(le) 的線性思維與(yu) 西方音樂(le) 的立體(ti) 化思維有著本質不同。就像蘇州園林和凡爾賽宮的區別一樣。移步換景、崇尚自然是東(dong) 方藝術一以貫之的追求,而西方藝術所呈現的邏輯性與(yu) 思辨性自文藝複興(xing) 以來不斷強化,成為(wei) 其顯著特征。

  西方音樂(le) 學學科是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確立的。而中國人對音樂(le) 的研究,早已在漫長的曆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ti) 係。與(yu) 現代接軌的同時,繼承和發展中國固有的音樂(le) 學術傳(chuan) 統是中國音樂(le) 學必須麵對的問題。簡單舉(ju) 例,中國音樂(le) 文獻學既要引入西方實證主義(yi) 方法與(yu) 圖書(shu) 館學分類係統,又絕離不開中國古典文獻學中的版本、目錄、校勘、輯佚、辨偽(wei) 等學術研究方法。

  同時,西方民族音樂(le) 學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對中國民族音樂(le) 研究有很高的借鑒價(jia) 值。1979年,中國文化部和中國音協聯合主持編輯過“五大集成”工作:《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le) 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le) 集成》《中國戲曲音樂(le) 集成》和《中國琴曲集成》。中國學者的民間音樂(le) 考察活動,不僅(jin) 為(wei) 傳(chuan) 統音樂(le) 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獻基礎,而且為(wei) 人類保存了很多即將消失的珍貴記憶。

  從(cong) 人類音樂(le) 整體(ti) 的視角看,不同民族音樂(le) 各有特色而無優(you) 劣之分。尊重各民族的音樂(le) 文化,不應以某一民族特性去衡量和評價(jia) 其他民族已成為(wei) 學界共識。在當今世界和社會(hui) ,多元文化共存,文化之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達到“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我們(men) 應有這樣的氣度與(yu) 眼光。

  中新社記者:為(wei) 什麽(me) 王光祈認為(wei) 國樂(le) “必須吾人自行創造”,而“不能強以西樂(le) 代庖”?理想的中國國樂(le) 應具備什麽(me) 特征?

  趙崇華:中國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很複雜的原因,但一定有些因素是必要的。研究中國音樂(le) 的民族性就是要將這些因素找出來。王光祈在20世紀初提出的國樂(le) 思想,是創立有中華民族之“民族性”、體(ti) 現國民精神的音樂(le) 。除了來自於(yu) 儒家傳(chuan) 統與(yu) 其音樂(le) 核心理念,還來自於(yu) 他在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中萌生的音樂(le) 理想。

  當今中國早已走出了百年來積貧積弱的困境,中國音樂(le) 發展所麵臨(lin) 的現實情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時代的國樂(le) 應當適應和表現這種變化,創作出充滿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表現出中國人的民族精神、符合中國人的傳(chuan) 統審美趣味的作品。

  沒有必要教條地規定什麽(me) 樣的音樂(le) 屬於(yu) 中國國樂(le) ,鋼琴演奏的《平湖秋月》是中國國樂(le) ,笛子協奏曲《愁空山》也是國樂(le) 。21世紀的今天,有56個(ge) 民族的中國,正立足於(yu) 中華民族音樂(le) 及文化傳(chuan) 統的基礎,建構起民族音樂(le) 的體(ti) 係。隻要是表現中華民族精神,符合傳(chuan) 統審美特性,體(ti) 現中國氣派和中國精神的音樂(le) ,都屬於(yu) 中國國樂(le) 。(完)

  受訪者簡介:

  趙崇華,四川音樂(le) 學院藝術學理論與(yu) 管理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zhuan) 業(ye)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hui) 常務理事,四川省音樂(le) 文學學會(hui) 秘書(shu) 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