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老有所醫解難題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人到老年,最關(guan) 心的可能就是身心健康了。目前,我國有75%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很多老年人“長壽不健康”。老年人老有所醫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很多家庭也都麵臨(lin) 過這樣的困難,有的老年人想跟著子女一起生活,但因為(wei) 醫藥費報銷不方便,而不得不放棄。還有的老年人需要醫療、康複、護理,但又苦於(yu) 行動不便,也會(hui) 帶來不小的負擔。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醫,健康養(yang) 老?我們(men) 來看看下麵這些辦法。
來自青海西寧的周女士近些年每年都要到成都來住一段時間,幫忙照看孫子,每次來成都都要從(cong) 西寧老家帶上大包小包的各種藥。
周女士也一直想跟著兒(er) 子在成都定居,但因為(wei) 身體(ti) 不好,需要定期到醫院就診和拿藥,她一直有顧慮。
像周女士這樣因為(wei) 在異地養(yang) 老看病不方便而發愁的老年人並非少數。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跨省流動人口約有1億(yi) 2484萬(wan) 人,其中,隨子女遷居到異地的老年人數量龐大。這些老年人很多都患有基礎病、慢性病,需要定期到醫院門診就醫。然而此前,相關(guan) 政策隻對住院費用的跨省直接報銷有明確規定,在門診費用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報銷上,一直缺乏政策支持。
變化從(cong) 2018年開始。這一年,國家醫保局指導有意願的地區開展區域試點,探索解決(jue) 就醫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的問題。
隨著長三角地區、京津冀、西南片區等先後啟動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區域試點,2020年,相關(guan) 部門進一步明確政策,擴大試點覆蓋範圍。
到2021年12月,與(yu) 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一樣,跨省異地就醫的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經實現全國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的統籌地區全覆蓋。
在聯網的4.56萬(wan) 家定點醫療機構和8.27萬(wan) 家定點零售藥店都可以進行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
現在,如果符合參保地規定的異地就醫備案條件,可以在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查詢並選擇異地聯網定點醫藥機構就醫,享受跨省就醫直接結算的便利。
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破解了老人看病的長途奔波之苦。而對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裏,要奔波於(yu) 醫院和住所之間,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廣東(dong) 佛山的何女士今年63歲,三年前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失去語言和認知能力,生活也無法自理。因為(wei) 兩(liang) 個(ge) 兒(er) 子都在外地,平時何女士隻能靠70多歲的老伴照顧。對他們(men) 來說,最困難的事就是要定期去醫院就診和做康複治療。
和何女士一樣,許多失智失能老人行動很困難。怎樣讓這些老人既方便又能得到專(zhuan) 業(ye) 的醫療護理,也是國家和各地政府一直在探索和推動的工作。
從(cong) 2019年4月起,均安鎮陸續對兩(liang) 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改造,留出一部分空間和養(yang) 老服務相結合。這個(ge) 衛生服務站的一樓仍保留原來的社區醫療服務功能,二樓則被改造為(wei) 失智失能老人可以入住的養(yang) 老中心,有50個(ge) 床位。這裏的醫護人員每天會(hui) 為(wei) 養(yang) 老中心查房、巡診,如果發現老人身體(ti) 出現問題,就會(hui) 及時看診。
因為(wei) 醫養(yang) 結合服務中心利用閑置的用房和原有的醫療資源,再加上政府提供部分補貼,入住這裏的老年人需要支付的費用也大大降低。根據護理等級不同,每位老人每月需要支付養(yang) 老服務費,包括夥(huo) 食、住宿、照護等約3000—3500元。另外,如果產(chan) 生醫療費用,可以享受和在醫院就診同樣的醫保報銷政策。
現在何女士也入住到了這裏。
像這樣在基層醫療機構裏辦養(yang) 老院,又稱“醫辦養(yang) ”,是醫養(yang) 結合的方式之一。這種方式,一方麵利用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和設備為(wei) 老人提供專(zhuan) 業(ye) 醫療護理,另外再招聘些護工對老人進行日常照護,實現了醫養(yang) 結合。
將基層醫療資源和養(yang) 老機構結合,這也正是國家在倡導和推動的“醫養(yang) 結合”解決(jue) 養(yang) 老問題的政策。
2015年,國家相關(guan) 部門出台了《關(guan) 於(yu) 推進醫療衛生與(yu) 養(yang) 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全麵部署推進醫養(yang) 結合工作;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推進醫養(yang) 結合,加快老齡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發展。
2019年,相關(guan) 部門連續出台文件,簡化醫養(yang) 結合工作的審批流程,並明確了相應的扶持補助政策。
各地也出台了更為(wei) 細致的政策,進一步推動“醫養(yang) 結合”的落實。
現在,均安鎮計劃把另外兩(liang) 個(ge) 社區醫療服務站點也改造為(wei) 醫養(yang) 結合服務中心,再增加100多張床位,以滿足更多老人的需求。
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數量和資源畢竟有限,隻能讓有醫療康複護理需求的老人入住。大多數老人仍然是選擇入住養(yang) 老機構或者居家養(yang) 老,那麽(me) 這些老人如何通過醫養(yang) 結合來滿足他們(men) 的需求呢?
均安鎮的這家養(yang) 老院和當地的衛生服務站進行合作,由養(yang) 老院提供場所,讓衛生服務站入駐到養(yang) 老院裏。
和這家養(yang) 老院一樣,現在在全國許多地方,一些有條件的養(yang) 老機構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核合格後,自己開辦診所、衛生室,或者和當地基層醫療機構合作,為(wei) 它們(men) 提供場地,讓基層醫療機構入駐到養(yang) 老院,通過這種方式實現醫養(yang) 結合。這種在養(yang) 老院裏納入醫療服務的方式被稱作“養(yang) 辦醫”。
而對於(yu) 更多居家養(yang) 老的老人,很多地方則依托基層衛生服務站和社區醫院開展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由基層醫護人員為(wei) 老年人提供上門的醫療巡診、看診。
這是在上海普陀區,一大早,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薛韻華就接到了轄區內(nei) 老人周蘭(lan) 芳需要上門護理的申請,很快她便來到了老人的家裏。
利用基層醫療資源為(wei) 老人提供各種靈活的服務,是醫養(yang) 結合中非常有效的方式。不過,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和醫療水平畢竟有限,如果老人身體(ti) 出現嚴(yan) 重問題,就需要轉診到專(zhuan) 業(ye) 醫院。如何與(yu) 專(zhuan) 業(ye) 醫院更好地對接,也就是打通整個(ge) 醫養(yang) 服務的鏈條,這也是推進醫養(yang) 結合工作的重點之一。
醫療聯合體(ti) 是我國正在推行的一種新型醫療服務體(ti) 係,也是醫養(yang) 結合的又一種實踐方式。從(cong) 2018年開始,在當地政府推動下,均安鎮的兩(liang) 家公立醫療機構和各衛生服務點、兩(liang) 家養(yang) 老院、兩(liang) 家醫養(yang) 結合中心共同合作,組成了醫療聯合體(ti) 。
如果老人的病情較重,醫聯體(ti) 可以隨時派醫生到合作機構進行診療,或者把老人轉運至醫院治療。
大膽探索和實踐、細致規劃和落實,這是保證養(yang) 老工作成效的關(guan) 鍵。未來,構建更靈活、多樣化的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年2月發布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中提出,除了要實現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還將擴大老年人慢性病用藥報銷範圍,將更多慢性病用藥納入集中帶量采購,降低老年人用藥負擔。而在醫養(yang) 結合方麵,提出要豐(feng) 富醫養(yang) 結合服務模式,增加醫養(yang) 結合服務供給,提升醫養(yang) 結合服務質量。隨著多樣化、多層次製度的建立和完善,老有所醫一定會(hui) 有更多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會(hui) 有更多依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