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林妹妹”怪話連篇上熱搜 專家解析黛玉發瘋體緣何風靡互聯網

發布時間:2022-03-24 10:26:00來源: 北京晚報

  “林黛玉發瘋文學”近來在網上成為(wei) 熱搜。在微博,有1.3億(yi) 閱讀量和5.3萬(wan) 討論者;在抖音,男版林黛玉發瘋文學文案、林黛玉發瘋語錄、林黛玉發瘋式聊天等話題,更是激發了網友的創作與(yu) 模仿欲望。《紅樓夢》經典文學形象林黛玉穿越幾百年,參與(yu) 到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中,也因此成為(wei) 一個(ge) 引人關(guan) 注的網絡文化現象。

  網友

  源於(yu) “梗文化”的互聯網文學狂歡

  “橫豎就拿那麽(me) 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這聊天秒回是單給我一個(ge) 人兒(er) 的,還是別的姑娘都有?”“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纏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這幾天,有網友將“林妹妹發瘋文學”進行了歸納、集合,好似文學寶典一樣進行傳(chuan) 播。

  不過,眼見林妹妹上了熱搜,質疑者有之,“為(wei) 什麽(me) 要把你們(men) 發的瘋安在林黛玉身上”;反感者有之,“能不能不用發瘋這個(ge) 詞,令人不適”“辱林黛玉了”;氣憤者有之,“真正的經典卻可以被萬(wan) 人踩在腳下秀優(you) 越感,沒人維護”;歡樂(le) 者有之,“果然讓人發瘋笑死了”;實踐者有之,“我要嚐試用林黛玉發瘋文學與(yu) 朋友聊天”“林黛玉發瘋文學太好用了吧”。

  對於(yu) 這一現象,微博用戶“TopKlout克勞銳”點評道,這又是一次源於(yu) “梗文化”的互聯網文學狂歡,從(cong) “林黛玉發瘋文學”的字麵來看,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yu) “發瘋”二字,它與(yu) 林黛玉的“溫婉”、“嬌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效果帶來的獨特感和吸引性,極其容易在互聯網的輿論土壤裏發芽、瘋長和壯大。

  在“TopKlout克勞銳”看來,林黛玉式的“發瘋”行為(wei) ,並非是真正意義(yi) 上的“發瘋”,透過這種互聯網文學形式,是一種更加委婉、得體(ti) 的“調侃式”的自我情緒表達。它與(yu) 大家熟知的“YYDS”、“絕絕子”、“拿去吧你”、“凡爾賽”等等類似,在每一次新互聯網文學現象出現背後,都在不斷豐(feng) 富著人們(men) 在網絡世界裏的文化趣味,也在記錄和見證著網友在網絡世界裏的文化創造力。

  中國紅樓夢學會(hui) 常務理事、副秘書(shu) 長任曉輝認為(wei) ,網友對於(yu) 林黛玉語言的模仿,不會(hui) 成為(wei) 語言的常態化進行發展,它的出現和我們(men) 現在的生活方式有關(guan) 係,“現在有的地方處於(yu) 新冠疫情封控階段、管理管控階段,居家的網友多了,大家需要找些樂(le) 子,來提升生活樂(le) 趣”。

  語言學家

  叫“發瘋文學”誇張了

  這一現象也引發了語言學家的熱切關(guan) 注。《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說:“林黛玉發瘋文學?別把文學庸俗化!”他認為(wei) ,說“發瘋”稍顯誇張,不過,也不是什麽(me) 大問題,但說這是一種“文學”,有把文學庸俗化之嫌。

  黃安靖分析,從(cong) 語言學角度分析,所謂“林黛玉發瘋文學”屬於(yu) “仿擬”修辭,是一種“說話”方式,或者說,是一種“造句”方式。“仿擬”即按照已有的語言形式,臨(lin) 時造出新的語言形式。根據“仿擬”的不同對象,可以分為(wei) 仿詞、仿句、仿篇等等。

  黃安靖認為(wei) ,“林黛玉發瘋文學”仿擬的並不是一個(ge) 詞,也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句子,而是句子的組合,可視為(wei) “語篇”,所以可歸之於(yu) “仿篇”。“即根據大家熟知的、能叩擊‘人心’的林黛玉的說話的方式,說出一組新的句子(即語篇),以此來表達自己心裏獨特的感觸。正因為(wei) ‘仿擬’的結果是一組句子,是一個(ge) 語篇,即一段話,網友便當成了‘文學’。但稍作思考便能發現,文學的要素很多,它完全不具備。”

  黃安靖說,其實,“仿篇”在話語表達中一直存在,比如以前也曾引起網友廣泛關(guan) 注的“知音體(ti) ”“甄嬛體(ti) ”等等,都屬於(yu) 這種造句方式,都是利用大家熟知或者被社會(hui) “熱捧”話語資料,創造新的話語形式,表達獨特的心理感觸。

  在黃安靖看來,“仿擬”是一種很重要的造句方式,語言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也是推動語言發展的一種重要動因。“不管是知音體(ti) 、甄嬛體(ti) 還是黛玉體(ti) ,我認為(wei) 都是一種積極的話語方式,不必有什麽(me) 苛責。”

  紅學專(zhuan) 家

  細讀《紅樓夢》更好欣賞藝術經典

  對於(yu) 紅學界的專(zhuan) 業(ye) 人士而言,“林黛玉發瘋文學”的出現並未讓他們(men) 驚訝,正如中國紅樓夢學會(hui) 常務理事、副秘書(shu) 長任曉輝所言,經典文學形象林黛玉立體(ti) 、豐(feng) 富,她自帶熱搜體(ti) 質,哪一方麵拿出來討論都頗有話題感。

  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編審陶瑋也認為(wei) :“《紅樓夢》是一部內(nei) 涵豐(feng) 富的經典,每個(ge) 時代的讀者對《紅樓夢》都會(hui) 產(chan) 生具有時代特征的獨特理解,甚至對於(yu) 每一個(ge) 人而言,不同年齡階段讀《紅樓夢》又都會(hui) 有不一樣的注重麵和不一樣的體(ti) 會(hui) 。”她總結道,近來的黛玉體(ti) 、林懟懟體(ti) 、黛玉發瘋體(ti) 的流行,都反映了當今讀者對林黛玉形象中敏感、自我、直爽、語言鋒利的個(ge) 性特點的捕捉和發揮,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充分反映了《紅樓夢》作為(wei) 文學經典的影響力,說明當今讀者對林黛玉經典形象的關(guan) 注和喜愛。

  在陶瑋看來,大家抓住了林黛玉敏感、巧嘴,有些尖刻但又率真可愛的特點,正如書(shu) 中李嬤嬤說:“真真林姐兒(er) 一張嘴,比刀子還厲害!”薛寶釵說:“顰丫頭的一張嘴啊,叫人恨也不是,愛也不是。”她認為(wei) ,人們(men) 對林黛玉這種個(ge) 性的模仿和發揮,是很有意思的,其實是以黛玉的率真和爽快尖利的表達方式去吐槽或表達對現實生活的種種感受,帶來暢快的同時,也引發很多思考。

  “黛玉發瘋體(ti) 是很有趣的現象,滿足了當今情緒表達的需求,但我們(men) 不要隻關(guan) 注黛玉這一個(ge) 特點,而忽略對林黛玉這個(ge) 文學經典形象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陶瑋建議,借黛玉熱大家可以去讀一讀《紅樓夢》原著,讀一讀專(zhuan) 業(ye) 研究者對林黛玉形象的解讀,“那麽(me) 你會(hui) 了解到,林黛玉是一個(ge) 具有豐(feng) 富思想內(nei) 涵的文學經典形象,《紅樓夢》中的每一個(ge) 美人,都有一個(ge) 缺點,每個(ge) 人的性格都是多麵的、立體(ti) 的,這正是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精彩之處。”陶瑋認為(wei) ,書(shu) 中的林黛玉純真熱烈,才華過人,追求獨立自由,追求自我價(jia) 值的實現,是封建末世時代產(chan) 生的新思想和新形象,具有跨越曆史的永恒的藝術價(jia) 值。而且,細讀文本,除了巧嘴、敏感、尖銳,也會(hui) 看到林黛玉有平等待人、善良親(qin) 和的一麵。 本報記者 路豔霞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