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世界文化遺產雞場街:讓老街找回“老味道”

發布時間:2022-03-25 10:5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馬六甲3月24日電 題:世界文化遺產(chan) 雞場街:讓老街找回“老味道”

  作者 陳悅 張瑋琦

  穿行在雞場街的大街小巷,世界文化遺產(chan) 馬來西亞(ya) 馬六甲雞場街工委會(hui) 常務副主席顏天祿不時停下腳步,審視著一棟棟老房子,思索要如何修複房簷上的剪瓷雕或複原靈動的燕尾脊,讓這些華人老屋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色彩更加鮮明。“作為(wei) 走出疫情影響的第一步,我們(men) 要讓老房子恢複‘老味道’。”顏天祿說。

  馬來西亞(ya) 即將於(yu) 4月1日重開國門,雞場街也將在時隔兩(liang) 年後,重新迎來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顏天祿看來,雞場街需要以更鮮明的文化元素,增進自身的文化內(nei) 涵和文化底蘊,以此走出疫情帶來的影響。他說,雞場街能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在於(yu) 它多元文化並存的特色,各族裔文化在雞場街上都應該更加“色彩鮮明”。“對華人而言,雞場街素稱‘小泉州’,我們(men) 希望要讓其中的閩南文化元素更加濃鬱。”

  工委會(hui) 辦公室內(nei) 兩(liang) 個(ge) 正在準備上色、高逾半米的娘惹燈籠就是顏天祿希望在雞場街重現的重要文化元素。顏天祿告訴記者,早期的雞場街,很多大宅門前都懸掛著娘惹燈籠,燈籠色彩鮮豔,繪有八仙過海圖案,十分醒目。在馬來西亞(ya) 建國中發揮巨大作用的陳禎祿,其在雞場街的老宅逢年過節時都會(hui) 懸掛出娘惹燈籠。

  但顏天祿告訴記者,如今雞場街各個(ge) 住宅、商戶門前,娘惹燈籠越來越少,就連會(hui) 做娘惹燈籠的工匠都幾乎沒有了,“我們(men) 不能讓這一傳(chuan) 統在這一代消失”。他決(jue) 定在工委會(hui) 門外重製並日常懸掛起娘惹燈籠,希望借此帶動這一馬來西亞(ya) 華人傳(chuan) 統習(xi) 俗全麵重返雞場街。不過,顏天祿並不準備在娘惹燈籠上繼續繪製傳(chuan) 統的八仙過海圖案,而是繪上他從(cong) 史籍中搜羅而來的鄭和下西洋媽祖保佑圖。他說,雞場街本就是鄭和官廠舊址,鄭和又是馬中友好的重要代表,“雞場街工委會(hui) 的娘惹燈籠,當然應該以鄭和為(wei) 主題”。

  在中國閩南古厝中常見、修飾屋簷的剪瓷雕,在雞場街老屋中也曾處處可見,但有的已經損壞脫落,有的嚴(yan) 重褪色。顏天祿專(zhuan) 門請來中國籍師傅,希望能通過他們(men) ,讓剪瓷雕在雞場街重放光彩,也促進這門傳(chuan) 統裝飾文化在雞場街的傳(chuan) 承。

  此前,隨著馬來西亞(ya) 防疫政策放寬,雞場街旅遊已經逐漸恢複元氣。馬六甲老街商會(hui) 主席蔡永泉告訴記者,整體(ti) 而言,雞場街商戶的營業(ye) 收入和客流量已經恢複到疫情前五成左右。由於(yu) 疫情前,雞場街就有三四成的客流來自國際遊客,隨著馬來西亞(ya) 重開國門,相信雞場街旅遊將迎來進一步複蘇。

  顏天祿相信,雞場街要走出疫情,需要“內(nei) 外兼修”:國門重開為(wei) 雞場街創造了複蘇的外部環境;找回“老味道”則讓雞場街更具內(nei) 涵。不僅(jin) 如此,在顏天祿看來,找回“老味道”、傳(chuan) 承“老味道”,是自己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我們(men) 這一代人總要為(wei) 下一代人留下些東(dong) 西”。(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