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讓音樂種子在小山村生根發芽
3月22日,河北省阜平縣馬蘭(lan) 村飄起雪花,灰蒙蒙的天,一如村民們(men) 悲傷(shang) 的心情。
大夥(huo) 兒(er) 不能相信,他們(men) 摯愛的鄧小嵐老師就這麽(me) 突然地走了!
3月19日下午,馬蘭(lan) 小樂(le) 隊創建人鄧小嵐,在村裏籌備馬蘭(lan) 音樂(le) 節時,突發腦血栓,搶救無效,於(yu) 21日深夜在北京去世,生命定格在79歲。
在鐵貫山腳下的月亮舞台,馬蘭(lan)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誌勝看著眼前一切,恍如隔世。鄧老師和孩子們(men) 在台上歡快唱歌的一幕幕,在腦子裏不停閃現。他掩麵而泣:“鄧老師把所有牽掛和關(guan) 愛留給了馬蘭(lan) ,她永遠是我們(men) 最親(qin) 的親(qin) 人!”
鄧小嵐是原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之女,戰火紛飛的年代,鄧小嵐被寄養(yang) 在馬蘭(lan) 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整整3年。對她來說,馬蘭(lan) 村是她的第二故鄉(xiang) ,在生前最後18年裏,她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這個(ge) 小山村,去年剛剛建成的月亮舞台是最好的見證。
早在2003年清明節,馬蘭(lan) 小學20多名小學生參加烈士掃墓活動。活動結束後,鄧小嵐想跟孩子們(men) 一起唱支歌。然而,隻有一兩(liang) 個(ge) 孩子會(hui) 唱歌,還都跑調……
“沒有音樂(le) 的童年是蒼白的,我想讓他們(men) 的童年變成彩色的。”退休後,鄧小嵐紮根馬蘭(lan) ,建起“音樂(le) 教室”、組建“馬蘭(lan) 小樂(le) 隊”。從(cong) 此,一雙雙小手彈奏著樂(le) 器,讓世界名曲回蕩在大山深處。
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能有表演機會(hui) ,鄧小嵐在鐵貫山下、胭脂河畔建起月亮舞台。就在月亮舞台接近竣工的時候,馬蘭(lan) 的歌聲,從(cong) 山林間的小小舞台,傳(chuan) 向更遠的地方——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現場。
今年2月,以“馬蘭(lan) 小樂(le) 隊”為(wei) 前身,44名阜平山裏娃組成的“馬蘭(lan) 花兒(er) 童聲合唱團”兩(liang) 度登台,在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和閉幕式唱響《奧林匹克頌詞》,用質樸的歌聲感動了世界。
“馬蘭(lan) 花兒(er) 童聲合唱團”成員、8歲的張豔琪聽到鄧老師去世的消息後泣不成聲。她說:“跟鄧老師學唱歌的日子特別開心,能當鄧老師的學生我感到很自豪,我會(hui) 永遠記著鄧老師。”
合唱團的學生家長自發在網上進行追思和吊唁,用自己的方式懷念鄧老師。
張豔琪的父親(qin) 張秀廣在朋友圈寫(xie) 下了這樣一段話:“以後的路上,我們(men) 再也看不到那位騎著電車,為(wei) 孩子們(men) 成長跑上跑下的老人了,我們(men) 要感謝她老人家付出的一切,鄧老師一路走好。”
3月22日,馬蘭(lan) 村村民席金海從(cong) 手機上看到了鄧小嵐去世的消息。“這心裏可難受哩。我的三個(ge) 姑娘都跟著鄧老師學過音樂(le) ,山裏孩子不一定成為(wei) 音樂(le) 家,但音樂(le) 能讓孩子們(men) 開眼。”
席金海的小女兒(er) 席慶茹是馬蘭(lan) 花兒(er) 童聲合唱團成員之一,一直跟著鄧小嵐學習(xi) 音樂(le) 。從(cong) 電子琴到小提琴,給份樂(le) 譜,席慶茹都能拉一段。“後來我發現,孩子要是愛好這個(ge) 東(dong) 西,就不會(hui) 影響學習(xi) 。”席金海說,更重要的是,他發現有了音樂(le) 做伴兒(er) ,小孩子似乎更快樂(le) 。
這些年,鄧小嵐的付出與(yu) 堅持,馬蘭(lan) 村每一個(ge) 人都看在眼裏。
18年來,她每個(ge) 月兩(liang) 次來馬蘭(lan) ,風雨無阻,來回奔波20多萬(wan) 公裏,相當於(yu) 繞地球五周。
慢慢地,音樂(le) 的種子在小山村裏生根發芽,馬蘭(lan) 村出現了這樣的畫麵:女孩用白粉筆在課桌上畫出鋼琴鍵,比著指頭練習(xi) ;山村的小路上,男孩子背著吉他結伴而行……
最動人的是,大人們(men) 在地裏勞作,孩子們(men) 在一旁練琴。一個(ge) 彎著腰,一個(ge) 低著頭;一個(ge) 在播種,另一個(ge) 也在“播種”。
2013年發起“馬蘭(lan) 兒(er) 童音樂(le) 節”,2015年為(wei) 山裏娃打造三層“音樂(le) 城堡”,鄧小嵐為(wei) 馬蘭(lan) 村輔導過的200多名學生,很多已經上高中、讀大學,其中有10餘(yu) 人在大學裏讀藝術專(zhuan) 業(ye) 或畢業(ye) 後從(cong) 事藝術教育。
馬蘭(lan) 小學校長陳業(ye) 田回憶說:“鄧老師來一次住十天半個(ge) 月,每天下午到學校上課。小學下午都是社團課,喜歡音樂(le) 的孩子就去找她學,周六日去她的住處學。”
陳業(ye) 田說,學校下午的社團課無非就是學校大合唱,自備的樂(le) 器也大多是小鼓、鑼,“但鄧老師帶來的不一樣,是長笛、豎笛、手風琴、小提琴、吉他等樂(le) 器。鄧老師每次都說,一個(ge) 孩子的童年哪能沒有音樂(le) ”。
“音樂(le) 讓孩子們(men) 體(ti) 會(hui) 到美好,他們(men) 變得更樂(le) 觀、更自信了。”阜平縣城南莊夏莊學區中心校校長劉凱是“馬蘭(lan) 花兒(er) 童聲合唱團”帶隊老師,他經常和鄧小嵐一起帶孩子們(men) 排練。說起鄧老師,他幾度哽咽:“過年鄧老師還和我們(men) 一起包餃子呢,總覺得這事兒(er) 不是真的。”
這兩(liang) 天,劉凱不時拿出手機,翻看照片,裏麵記錄著他和孩子們(men) 與(yu) 鄧小嵐老師一起生活、一起排練的點點滴滴。他感傷(shang) 地說:“鄧老師為(wei) 馬蘭(lan) 村付出了太多,鄧老師走了,但‘馬蘭(lan) 花’不會(hui) 凋謝,我們(men) 要把鄧老師的愛延續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li) 的馬蘭(lan) ,別忘記唱一首心中的歌謠,讓孩子們(men) 知道,愛在人間……”
鄧老師走了,歌聲卻永遠留在了村裏,留在了人們(men) 心中。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5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