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小孩子寫大文學 “陳伯吹獎”再出發

發布時間:2022-03-30 11:0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9日電 據《中國新聞》報報道,中國現代兒(er) 童文學泰鬥陳伯吹設立的“兒(er) 童文學園丁獎”曆經40餘(yu) 年發展,如今已成為(wei) 麵向全球的“陳伯吹國際兒(er) 童文學獎”。近日,第34屆陳伯吹國際兒(er) 童文學獎征集正式啟動,征集評選負責人徐美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了新一屆“陳獎”的變與(yu) 不變——不變的,是“陳獎”初心不改,始終秉持陳伯吹所倡導的“為(wei) 小孩子寫(xie) 大文學”理念;變的,是對於(yu) “大文學”的發掘和支持方式,如評選作品的範圍擴展到更多華語寫(xie) 作地區,表彰對象也由過去聚焦於(yu) 創作、出版,延伸至研究、傳(chuan) 播和推廣領域。徐美玲認為(wei) ,創作、推廣、研究組成一個(ge) 完整的生態係統,有助於(yu) 促進兒(er) 童文學的繁榮和發展。

  41年來首設“新人獎” 歡迎各行各業(ye) 的人來講故事

  1981年,陳伯吹將多年的積蓄5.5萬(wan) 元人民幣捐獻出來,設立“兒(er) 童文學園丁獎”,以鼓勵國內(nei) 兒(er) 童文學創作。老上海人都知道,這在當時是一筆可以在市中心買(mai) 一棟別墅的巨款。

  陳伯吹之子、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曾聽父親(qin) 說,原本是想用這筆錢辦一所學校,但“考慮再三,還是覺得發展兒(er) 童文學更重要”。

  之後的1988年、2014年,“兒(er) 童文學園丁獎”先後改名為(wei) “陳伯吹兒(er) 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er) 童文學獎”。這是新中國首個(ge) 以知名作家名字命名的兒(er) 童文學獎項,也是我國連續運作時間最長的文學獎項之一。設立於(yu) 1986年的宋慶齡兒(er) 童文學獎和設立於(yu) 1990年的冰心兒(er) 童文學獎,都比“陳獎”更加“年輕”。

  2021年12月,第33屆“陳獎”在上海頒獎。今年開春,第34屆“陳獎”開啟了新一輪的評選征集。

  主辦方介紹,今年在原有的“年度圖書(shu) 獎”(注:分為(wei) 文字獎和繪本獎兩(liang) 類,各評出5部作品)及“特殊貢獻獎”(1位作者)基礎上,新設立“華語新人獎”。

  “一種是青年人的首次作品,一種是成熟作家首次嚐試兒(er) 童文學,這兩(liang) 種都屬於(yu) 新人獎的參評範圍。”本屆征集評選負責人、原愛閱公益基金會(hui) 教育發展委員會(hui) 主席、童書(shu) 及兒(er) 童閱讀研究專(zhuan) 家徐美玲向本報記者介紹,從(cong) 其他書(shu) 寫(xie) 領域“轉型”到兒(er) 童文學的作家有很多,比如紐約知名廣告設計師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李奧尼50多歲帶孫子坐火車的時候無聊撕了幾塊紙片作為(wei) 角色編起了故事,後來就成了知名繪本《小藍和小黃》,後來更是帶來一係列傑出作品”。

  “意大利作家、《玫瑰之名》的作者艾柯(Umberto Eco)說過:‘我認為(wei) 在某種意義(yi) 上每部小說都是我的自傳(chuan) 。當你虛構一個(ge) 人物的時候,你就會(hui) 賦予他或她自己的個(ge) 人回憶。’所以,我們(men) 歡迎任何跨領域的新創作者,比如建築師、音樂(le) 家、工程師、醫生、司機等任何有故事且想要表達的人參與(yu) 創作,希望他們(men) 自身不同的經曆和背景,能更好地豐(feng) 富兒(er) 童文學的大花園。”徐美玲說。

  “文字獎”擴展到海外華語文學圈 用童書(shu) 搭建文化溝通之橋

  “陳獎”的繪本獎是國際性獎項,文字獎則麵向國內(nei) 作品。今年,主辦方擴大了文字獎的征集範圍,港澳台地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ya) 等國家的華語兒(er) 童文學作品均可參選。

  童書(shu) 、兒(er) 童文學無疑是增強彼此理解的重要紐帶。徐美玲舉(ju) 例說:“2020年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時候,IBBY(國際兒(er) 童讀物聯盟)主席張明舟發起‘全球抗疫童書(shu) 互譯共讀’行動,向世界傳(chuan) 播中國兒(er) 童在疫情下的生活。該項目獲得廣泛關(guan) 注,11本中國原創抗疫童書(shu) 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版本,並上線放在78個(ge) 國家的4.5萬(wan) 個(ge) 圖書(shu) 館中,有些會(hui) 員國還提交了自己國家的原創繪本。”

  中日韓三國發起的“祈願和平”繪本計劃則是區域合作的成功典型。該計劃曾組織創作者在南京研討,該計劃推出的繪本,如中國畫家姚紅創作的繪本《迷戲》,不僅(jin) 幫助孩子們(men) 了解二戰曆史,也將愛與(yu) 和平的種子埋在了孩子們(men) 的心裏。

  “處於(yu) 同一華語文化圈的各個(ge) 地區,共享一套互通但也存在差異的文化體(ti) 係,更加容易互相理解。而使用中文寫(xie) 作的童書(shu) 無需翻譯就能閱讀和理解,有利於(yu) 促進華語文化圈內(nei) 的交流、互動。”徐美玲認為(wei) ,“優(you) 秀童書(shu) 作品裏包含著一致的價(jia) 值觀念,比如誠實、友愛、關(guan) 愛他人、努力……大家痛著相同的痛,愛著相同的愛。在這樣的基礎上,好的作品會(hui) 超越國界。”

  小孩子讀“大文學” 擴展認識自我與(yu) 感知世界的方式

  20世紀50年代,陳伯吹在《談兒(er) 童文學創作上的幾個(ge) 問題》一文中提出著名的“童心論”:“一個(ge) 有成就的作家,願意和兒(er) 童站在一起,善於(yu) 從(cong) 兒(er) 童的角度出發,以兒(er) 童的耳朵去聽,以兒(er) 童的眼睛去看,特別是以兒(er) 童的心靈去體(ti) 會(hui) ,就必然會(hui) 寫(xie) 出兒(er) 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

  在另一篇文章《論童話》中,陳伯吹提醒創作者不要寫(xie) 那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帶有“教育上的狹隘功利主義(yi) 傾(qing) 向”的童話。他對於(yu) 這種宣教式童話有一個(ge) 形象的比喻:“伸著指頭訓斥式的道德教訓,這正像給一棵青蔥蔥、活生生的小鬆樹釘上了一個(ge) 指路標。”

  從(cong) 親(qin) 自創作到發掘創作者,陳伯吹一生都在踐行“為(wei) 小孩子寫(xie) 大文學”的理念。他筆下那隻連一隻蝴蝶都捕不到、卻總把“我一伸爪子就逮住了十三個(ge) 耗子”掛在嘴邊的“一隻想飛的貓”,現在依然是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講的“睡前故事”。故事裏那隻常常闖禍、一事無成還嘴硬的貓,明明渾身缺點卻又莫名可愛,孩子看了樂(le) 不可支,大人看了也覺得似曾相識。

  “好的作品會(hui) 兼顧思想性、文學性或藝術性以及兒(er) 童的接受能力。”徐美玲說,“陳獎”堅持倡導“為(wei) 小孩子寫(xie) 大文學”,而“大文學”不僅(jin) 僅(jin) 指啟發孩子思考人性或者愛上文學藝術等“遠大目標”,也應有包容性,關(guan) 照不同群體(ti) 中的個(ge) 體(ti) 。“比如,一個(ge) 害羞的人如果能在書(shu) 中看到其他類似的人如何發展自我,他便能以此為(wei) 榜樣,從(cong) 而幫助到他自己。”

  “大文學”有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徐美玲希望參與(yu) 本屆“陳獎”評選的創作者可以充分施展創意,“提供創新的文本,可以擴展讀者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我想,這也符合‘為(wei) 小孩子寫(xie) 大文學’的宗旨”。

  【個(ge) 人簡介】

  陳伯吹(1906-1997),原名陳汝塤,上海市寶山區(原江蘇省寶山縣)人,中國現代兒(er) 童文學奠基人,知名兒(er) 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教育家。1952年2月加入民盟,同年12月任新中國第一家少年兒(er) 童出版社(上海)副社長;1954年調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擔任編審,負責編輯中小學教科書(shu) ,同時任北京師範大學兒(er) 童文學教授;1957年5月成為(wei) 中國作家協會(hui) 的專(zhuan) 業(ye) 兒(er) 童文學作家和兒(er) 童文學研究家。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1924年創作了第一部兒(er) 童文學作品《模範同學》(1927年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時易名為(wei) 《學校生活記》),先後創作出版《一隻想飛的貓》《飛虎隊與(yu) 野豬林》《摘顆星星下來》《童話城的節日》《海堤上遇見一群水孩子》《好駱駝尋寶記》等童話、小說和散文作品。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