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西問丨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發布時間:2022-03-30 11:1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東(dong) 西問)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中新社上海3月29日電 題:鄭土有:中國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綿延生根?

  作者 李鵬 樊中華

  “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最普遍的本土民間信仰之一,從(cong) 大都市到縣城,乃至部分鄉(xiang) 鎮,城隍廟網狀般均勻分布,祭祀活動和參與(yu) 人數眾(zhong) 多。同時,城隍神的形象往往極具地方性,通常是當地頗受敬仰的父母官或本地英雄。令人驚奇的是,在新加坡、印尼、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ya) 等地,也不乏大量城隍廟存在,甚至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響。

  城隍文化的生命力何在?極具地方性的中國城隍信仰何以在海外生根、結果?這一民間傳(chuan) 統信仰對海內(nei) 外華人來說具有怎樣的“根”價(jia) 值?

  複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中國民俗學會(hui) 副會(hui) 長鄭土有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時指出,城隍文化是海外華人之間、海外華人與(yu) 中華故土之間產(chan) 生聯結的重要精神紐帶,並且以其包容性融入海外當地,是傳(chuan) 播中華文明和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橋梁。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城隍文化起源於(yu) 何時?為(wei) 何具有深厚的民間根基?

  鄭土有:“城隍”是對“城牆”與(yu) “護城河”兩(liang) 個(ge) 具象之物進行想象化後的產(chan) 物。論及其源起,我認為(wei) 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因為(wei) 在不少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的周圍,都發現有一條壕溝,以防禦敵人、野獸(shou) 的入侵。由此可推斷,新石器時代聚落周圍的壕溝與(yu) 石(泥)牆可能已並存,以保護居住其中人員的安全。在原始萬(wan) 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先民們(men) 將其神化,並定期祭拜,以對護佑表達感激之情。

  因此,可以說城隍神的雛形應是原始村落的保護神。目前在中國一些村寨的“寨神”即為(wei) 其遺存。中國的城市是在村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簡易的防禦建築被高大的城牆所代替,圍溝也成為(wei) 護城河,“寨神”升格為(wei) 保護城市居民的“城隍神”。

  在城隍神演變中,其功能一直是地方保護神。漢代出現了正直之人死後為(wei) 城隍神的觀念,唐代城隍神演變為(wei) 冥間地方官,城隍廟開始在全國各地零星出現。明代是城隍信仰發展的轉折點,朱元璋於(yu) 洪武元年發詔書(shu) ,所有建製為(wei) 縣級以上的城市都要建造城隍廟,後向下擴展到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鎮,構建起了和行政等級完全一致的城隍信仰建製。這種用民間信仰為(wei) 國家服務、“陰陽共治”的理念促成了城隍文化的大發展,這種模式延續至清朝。

  城隍文化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影響很大,以城隍廟為(wei) 中心,城隍信仰聚集了民眾(zhong) ,使城市快速形成和繁榮發展起來。城隍文化也是以城市為(wei) 主體(ti) 的獨特民間信仰。

  中新社記者:在世界眾(zhong) 多的民間信仰中,城隍信仰具有怎樣的特殊性?

  鄭土有:城隍文化的特點,一是如前所述,它是官方和民間相互作用而興(xing) 盛的,這是基於(yu) 官、民兩(liang) 者都有維護城市安全、追求生活安寧幸福的共同心願,其本質是統一的,從(cong) 而形成了合力。

  二是“城隍神”是一個(ge) 總稱,各地都會(hui) 聚焦在一個(ge) 具體(ti) 的形象上,通常是當地的第一任知縣或知府,或是對當地作出過較大貢獻的人,或是曆史上有名的國家功臣,或是正直善良的人等,本質上體(ti) 現民眾(zhong) 的英雄崇拜,以及對這些人的感恩。

  三是城隍廟布局以古代行政建製為(wei) 依據,體(ti) 現中國文化“陰陽”相互協調、共同治理的觀念。城隍神負責的是精神道德層麵的治理,例如城隍廟會(hui) 有大算盤懸於(yu) 山門上,意在“人算不如天算”,規訓人們(men) 不要做不道德的事情;城隍廟中的對聯,都是勸人為(wei) 善的主題;同時地方官上任伊始要先祭拜城隍神,也是對地方官日後行為(wei) 的約束與(yu) 威懾……由此,城隍廟可視為(wei) 是城市的道德教化場。

  因此可以說,城隍神的地方性和普遍性是合二為(wei) 一的,首先不同地方不同的城隍神所體(ti) 現的正直、忠誠、為(wei) 民辦事等精神和價(jia) 值觀念基本一致;此外城隍神懲惡揚善、護城保民、祛災除患、督官攝民的功能是一樣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城隍文化的形成幾乎沒有受到外來宗教的影響,是比較純粹的本土信仰。

  中新社記者:當城隍信仰隨著出海的華人傳(chuan) 播海外、落地生根時,它的“地方性”又怎樣體(ti) 現?

  鄭土有:城隍信仰隨著華人的腳步走向國外,“地方性”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方麵:一是華人會(hui) 將家鄉(xiang) 當地的城隍神通過“分香”儀(yi) 式帶到海外供奉,以祈求故鄉(xiang) 的神明護佑。所謂“分香”就是帶一些香爐裏的香灰,到海外重新塑神像造廟宇,據此成為(wei) 華人與(yu) 家鄉(xiang) 的情感聯結。

  例如在福建安溪城隍廟舉(ju) 辦的廟會(hui) 上,新加坡、馬來西亞(ya) 的華僑(qiao) 華人每年會(hui) 提前一個(ge) 月回到中國籌備祭拜,一次可供奉上千個(ge) 豬頭。之所以這麽(me) 隆重,正是因為(wei) 他們(men) 認為(wei) “分香”後認祖歸宗特別重要。

  更為(wei) 重要的一點是,城隍信仰被華人帶到海外後,更多了一重明顯的精神紐帶功能,城隍廟成為(wei) 某一區域華人的聯結紐帶和精神支柱,通過廟會(hui) 等活動,使彼此聯係得更緊密。

  城隍文化為(wei) 何會(hui) 在海外廣泛傳(chuan) 播?首先因為(wei) 城隍神“保護”的功能恰是那些漂洋過海,要在陌生之地立足的華人所特別看重的。此外在中華文化中,“親(qin) 緣”是凝聚人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地緣”,但在海外,往往是各地人士龐雜聚居,單憑親(qin) 緣和地緣關(guan) 係難以形成更大範圍的、穩定的互助群體(ti) ,這時擁有共同的本土信仰就十分重要。

  中新社記者:當前不少華人早已紮根海外,融入當地,城隍文化等民間信仰的意義(yi) 是否有所演進?

  鄭土有:當前,民間信仰之於(yu) 海外華人有兩(liang) 個(ge) 層麵的意義(yi) 。第一,民間信仰是海外華人與(yu) 中華民族聯結的重要紐帶,例如城隍信仰、媽祖信仰等,每年都會(hui) 有很多海外華人回到中國祭拜主廟。近年來我們(men) 國家也在這方麵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山西運城的關(guan) 帝廟,每年都會(hui) 通過活動吸引海外關(guan) 帝信仰的華人前來祭拜。

  第二,中國民間信仰隨華人出海在異域生根後,會(hui) 以華人為(wei) 中心,在當地更大的社交圈中產(chan) 生影響,並吸引其他族群的人加入。事實上,信仰關(guan) 乎價(jia) 值觀,民間信仰在傳(chuan) 播的同時,會(hui) 慢慢對其他族群產(chan) 生影響。

  這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民心相通”。相較於(yu) 宏觀意識形態的碰撞,這一在民間交往中形成的、以信仰認同為(wei) 基礎的交流會(hui) 成為(wei) 不同文明、文化之間彼此理解對話的渠道。

  事實上,城隍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海外,城隍信仰與(yu) 當地信仰也在不斷融合,在主體(ti) 神及主要儀(yi) 式之外,出現了一些新的內(nei) 容,從(cong) 而可以為(wei) 更多的當地人所接受。

  中新社記者:中華傳(chuan) 統民間信仰會(hui) 在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海外華人中日漸式微嗎?

  鄭土有:其實傳(chuan) 統民間信仰在海外的年輕華人群體(ti) 中反而比在國內(nei) 年輕人中間更加興(xing) 盛和受歡迎。這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wei) 百餘(yu) 年來,中國大陸秉持破除迷信、遵循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使傳(chuan) 統信仰出現了代際斷層,出海的傳(chuan) 統信仰反而在當地華人之中得到了保留和繼承,代代相傳(chuan) 。每年從(cong) 海外回國拜祭供奉城隍神等的群體(ti) 中,會(hui) 有很多青年人。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提倡對傳(chuan) 統文化加以重視和保護,特別是非遺保護的開展,對民間信仰文化做了很多考證和正名,這也喚起了近年來民間信仰的複興(xing) 。但縱觀當前中國大陸的民間信仰文化活動,同質化現象較嚴(yan) 重,不同的信仰文化尚沒有突出自身特色,這也是需要思考改進的。(完)

  受訪者簡介:

  鄭土有,男,1962年4月生,文藝學博士,現為(wei) 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中國民俗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家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庫成員、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鄭土有長期從(cong) 事民俗信仰、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研究工作。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