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講述這樣的魯迅

發布時間:2022-04-01 15:12:00來源: 人民日報

 

  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閻晶明《這樣的魯迅》麵向廣大少年兒(er) 童而作,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yi) 。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與(yu) 思想史上的地位與(yu) 影響毋庸多言。百餘(yu) 年來,魯迅作品顯示了跨越時代的經典性。《這樣的魯迅》以獨特方式,讓偉(wei) 大、深邃的人物“走近”少年兒(er) 童。書(shu) 中將魯迅的人生之路與(yu) 創作之路相結合,以紹興(xing) 、南京、北京、上海四地為(wei) 線索,把魯迅的重要作品與(yu) 創作背景、創作契機、創作心態進行有機關(guan) 聯。譬如大家熟悉的《故鄉(xiang) 》,作者強調此文是魯迅於(yu) 1921年新年剛過、新春將至之時,在剛剛搬入的北京新居中所寫(xie) 。由此讀者對《故鄉(xiang) 》的書(shu) 寫(xie) 有了更貼近曆史語境的認知——故鄉(xiang) 與(yu) 新居,舊歲與(yu) 新春,曾經與(yu) 此時,來途與(yu) 前途,交織出《故鄉(xiang) 》文字背後的人生況味。

  本書(shu) 沒有簡單地進行材料羅列和背景考據,而是探討魯迅文本經過時間沉澱後展現出的更深層意義(yi) 。比如魯迅寫(xie) 作時堅持“選材要嚴(yan) ,開掘要深”,所以他常常既是一類文體(ti) 的開創者,又是這類文體(ti) 創作高峰的代表。在魯迅筆下,中國文學的傳(chuan) 統母題“故鄉(xiang) ”就有了新的書(shu) 寫(xie) 。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故鄉(xiang) 不再是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寄托美好回憶的桃花源,而變成了一個(ge) “回不去的地方”。作者以此認為(wei) 這是“中國現代小說在產(chan) 生之初就發生的轉折,蘊含著從(cong) 未有過的主題深度”。在談及《藤野先生》時,作者從(cong) “刻板平凡如藤野”與(yu) “深邃熱情如魯迅”之間“看似不可思議的短暫際遇”,延伸出作家太宰治以此際遇為(wei) 主題創作的小說《惜別》,展現了作者的史料功底。

  《這樣的魯迅》深入魯迅內(nei) 在的精神景象,生動描述他的文學才華和內(nei) 心激情,展現一個(ge) 犀利而又寬厚、冷峻而又溫暖、豁達而又堅定、熱情而又幽默的魯迅。他是痛苦的,更是清醒的;他體(ti) 驗著自己的苦痛,更關(guan) 心世人的艱辛;他擔憂娜拉出走以後無路可走,又擔心人們(men) 庸居於(yu) 自己的屋簷下不思進取;他有深邃的思想,又願意為(wei) 文學青年做瑣碎的編輯工作。作者尤其聚焦魯迅骨子裏“火的冰”特質。與(yu) 他對敵人口誅筆伐的冷傲截然兩(liang) 樣的,是他對青年人的包容。作者記錄下幾則魯迅和學生們(men) 之間的故事,從(cong) 他的待人接物中,讀者能夠感受到魯迅有“一顆溫潤而寬宥的心”。書(shu) 中有幾張珍貴的照片,是魯迅與(yu) 青年人交流時拍攝的。隻見他坐在學生們(men) 的中間,笑容和煦溫暖,那是對中國未來的深切之愛。這樣外表冷峻、內(nei) 心熱烈的魯迅更加真實,也更能激起讀者的敬仰。

  正如作者在開篇章節中所說的:“麵對今天的青少年讀者,我最想向大家講述的是這樣的魯迅:一位孜孜不倦的求索者,一位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考中,並為(wei) 之奮鬥的中國人。”對魯迅形象的認識和概括可以從(cong) 各個(ge) 方向進入,由於(yu) 年齡境遇不同,每個(ge) 人都會(hui) 得到不一樣的結論。但在魯迅身上,有一代又一代讀者公認的品格——求索光明、求索真理,這也是青少年應確立的人生目標。魯迅一生都在關(guan) 心青少年,一代代青少年也在閱讀中接近魯迅。本書(shu) 語言簡明曉暢、幽默風趣,貼近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在成稿前,作者曾專(zhuan) 門邀請中學生閱讀,並聽取他們(men) 的寶貴意見。

  當然,麵對魯迅這樣的偉(wei) 大人物及其人生,本書(shu) 隻能在有限的向度上進行解讀。讓青少年走近魯迅隻是第一步,讓青少年理解魯迅豐(feng) 富的精神世界並獲得前行力量,還需要更多探索、更深入的挖掘。(崔昕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