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節氣文化之美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開始關(guan) 注中國傳(chuan) 統節氣文化。歌舞融入山水、穿越古今時空、融合流行元素……多檔節目各顯神通,令人目不暇接。這些節目用觀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深挖節氣文化內(nei) 涵,為(wei) 觀眾(zhong) 奉上了一道又一道充實有趣的文化盛宴,讓現代人重新感受到古老的節氣文化之美。
融入自然,喚醒節氣儀(yi) 式感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nong) 耕社會(hui) 中生產(chan) 生活的時間指南,與(yu) 自然界的物候變化息息相關(guan) 。讓現代人重拾節氣文化,意味著需要讓日曆上標注節氣的蠅頭小字與(yu) 大自然和人們(men) 當下的生活重新建立聯係。
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係列晚會(hui) 春分篇序幕《春分無限》,講述了片刻不離手機的現代青年意外走入自然春色的奇妙經曆。整台晚會(hui) 遵循節氣從(cong) 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的創作原則,拋卻華麗(li) 的燈光特效,以天然實景拍攝和簡約低碳的舞美,盡最大可能展現節氣文化的天然之美、中華文化的留白之美。柔韌曼妙的《春茶意暖》、正氣浩然的《劍器近》講述了春分“陰陽相衡”的和諧,《盼春織》的杭羅文化、《晴春蝶戲》的越劇文化、《聽見江南》的青瓷文化、《千手觀音》的春祭文化呈現了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實景群舞《海絲(si) 新語》、歌曲《相信》表現了經濟社會(hui) 的蓬勃發展……
晚會(hui) 采取宋代簡約雅致的視覺風格,在內(nei) 容上囊括了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體(ti) 現了中國文化中敬畏自然、與(yu) 時偕行的特色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晚會(hui) 獲得同時段第一的收視成績,登上多個(ge) 社交平台熱搜,引發不少觀眾(zhong) 的共鳴。“真的忽略節氣之美很久了。想起小時候爺爺春分時帶我去放風箏。”有觀眾(zhong) 在社交平台寫(xie) 下這樣的感觸。
創新手段,深挖節氣文化內(nei) 涵
“二十四節氣”作為(wei) 中國人古老的智慧,具有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對於(yu) 電視節目而言,向青少年普及節氣文化必須采取更巧妙、更有趣的敘述手段。
一些電視節目結合流行元素,吸引年輕人關(guan) 注節氣文化。如山東(dong) 衛視的《二十四節氣風物誌》融合當下流行的國風歌曲和戲曲唱腔元素,聯合“網紅”416女團成員朱鹮,用趣味性十足的“遊學記”形式,展現畫春牛、豎雞子、放紙鳶等春分習(xi) 俗。嬌俏靈動的少女、憨態可掬的貓咪、充滿奇幻色彩的腳本,讓短視頻呈現出豐(feng) 富內(nei) 涵。
而河南衛視打造的“中國節氣”係列節目,用貼近時代生活、充滿趣味和新意的講故事的形式,為(wei) 觀眾(zhong) 講解節氣文化的內(nei) 涵和寓意。節目采取簡單的短片形式,每期時長約10至15分鍾。開篇的《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風格明快,格調詼諧。故事中,最早記錄“二十四節氣”的西漢淮南王劉安穿越到現代社會(hui) ,與(yu) 小男孩劉一旦相遇,還幫助他完成了一場“艾火令雞子飛”的科學實驗。短片用充滿趣味性的情節,將節氣文化蘊藏其中,讓觀眾(zhong) 在莞爾一笑的同時,收獲春分“雷乃發聲,四陽漸盛,萬(wan) 物複蘇,五穀生長”的時節之美。節目在多個(ge) 網絡平台播出,擴大了在青少年觀眾(zhong) 中的影響力。
浙江衛視“中國好時節”係列晚會(hui) 春分篇的主創人員說:“我們(men) 發揚傳(chuan) 統文化,不能忘記節氣。希望從(cong) 春分開始,在春、夏、秋、冬各自有一場晚會(hui) ,將節氣深耕到觀眾(zhong) 心中,把節氣過成節。”用電視節目做引,讓觀眾(zhong) 再次看到歐陽修筆下“四時之景不同”,再次發出“而樂(le) 亦無窮也”的美好感慨,真切體(ti) 會(hui)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可謂一種全新的中國式浪漫。(記者 黃敬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