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枸杞挑“大梁”
【我們(men) 的新時代】
講述人:寧夏農(nong) 科院枸杞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龍
“保溫杯裏泡枸杞”是不少人的養(yang) 生必備。可別小瞧這不起眼的小果子,裏麵的文章可大著呢。
這不,我們(men) 通過枸杞全基因組測序,建立枸杞分子輔助育種和基因編輯技術平台,占領了世界枸杞基礎研究的製高點。
別看現在“洋氣”了,過去的枸杞選育可是“土”得掉渣:一把剪刀一把鍬,剪掉枝條埋到地裏再擴繁,一次一次不斷“試錯”。好不容易育出新品種,一種就是幾十年。
品種不行,產(chan) 業(ye) 就成不了氣候。那些年,眼看著農(nong) 民種了挖、挖了種,沒少折騰。我帶著團隊跑遍國內(nei) 野生荒灘和沙漠戈壁,光枸杞種質材料就收集了2600多份,活體(ti) 植株保存2萬(wan) 多株,建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枸杞種質資源庫。憑著這些“家底”,我們(men) 定向培育出枸杞新品種50多個(ge) 。
新品種有了,推廣起來卻一波三折。當年,我背著500株“寧枸7號”的苗子下田推廣。幾天下來,還是在“田把式”麵前吃了閉門羹:“種了一輩子枸杞,我還能不知道哪個(ge) 品種好?”沒辦法,隻得找我老家種地的大哥幫忙。我千叮萬(wan) 囑,500株苗種兩(liang) 畝(mu) 地。我哥當麵說放心放心,可轉身種的時候,就隻種了兩(liang) 分地。盡管是密植,但結果的時候還是很爭(zheng) 氣:兩(liang) 分地產(chan) 量不輸於(yu) 別人家兩(liang) 畝(mu) 地!四鄰八舍紛紛圍到地頭打聽這是啥品種。一株苗子硬是從(cong) 一塊錢漲到了十幾塊,還搶不上。
在幹旱缺水的西海固種枸杞,還得有些“土”辦法。我教農(nong) 民用廢舊飲料瓶灌滿水,連一根毛線,埋在枸杞樹下,一大瓶水養(yang) 活一棵樹。枸杞綴滿枝頭的時候,農(nong) 戶別提多高興(xing) 了。
科學化、規模化種植,火了產(chan) 業(ye) ,富了農(nong) 民。如今,寧夏枸杞種植麵積近45萬(wan) 畝(mu) 。到2025年,枸杞產(chan) 業(ye) 綜合產(chan) 值要達到500億(yi) 元,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挑“大梁”。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