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哇!2021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布時間:2022-04-02 10:4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31日電(記者 王詩堯)3月31日,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正式揭曉。

  包括↓↓↓(按時代早晚排列)

  01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

  青藏高原東(dong) 南麓、稻城縣城2公裏外,金沙江二級支流傍河旁,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埋藏著秘密。

  遺址發掘的幾處探方,最深約兩(liang) 米多,探方剖麵地層呈現黃紅交錯,黃色代表冷期、紅色代表暖期,每個(ge) 地層均代表上萬(wan) 年時光。

  多個(ge) 人類活動剖麵、阿舍利手斧、薄刃斧……2021年9月,國家文物局通報皮洛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成果。

  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徹底解決(jue) 了中國、東(dong) 亞(ya) 有沒有真正阿舍利技術體(ti) 係的爭(zheng) 議,“東(dong) 方早期人類文化落後於(yu) 西方”的學術論調純屬偏見。

  02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

  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yu) 南陽市黃山村,距中國產(chan) 玉名山——獨山約3公裏。

  通過多年考古工作,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不僅(jin) 出土了大量的重要遺存,相關(guan) 的科技考古成果亦非常突出,已在測年、植物、人骨DNA、玉石器岩性分析等方麵取得重要成果,層層疊疊保存很好的史前文化遺存,堪稱“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觀。

  考古專(zhuan) 家認為(wei) ,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一處年代跨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製作性質的中心性大遺址,是目前南陽盆地中已發現的麵積最大,遺跡規格最高,內(nei) 涵豐(feng) 富的遺址,反映了當時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社會(hui) 複雜化和文明進程,是探討南陽盆地、江漢平原文明起源和文化發展的關(guan) 鍵遺址,也是中華文明研究的關(guan) 鍵遺址,為(wei)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03 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

  雞叫城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yu)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鎮雞叫城村,為(wei) 湖南目前已知四座史前城址之一,是澧陽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

  從(cong) 油子嶺文化時期環壕聚落演變為(wei) 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大型城址,是長江中遊史前文明進程的一個(ge) 縮影。三重環壕的聚落結構,在長江流域尚屬首次發現,對研究史前聚落形態具有重要價(jia) 值。

  三重環壕、大型木構建築、海量稻穀殼、水稻田的發現,重建了這一區域稻作農(nong) 業(ye) 與(yu) 社會(hui) 進化的完整過程。雞叫城遺址的發掘為(wei) 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04 山東(dong) 滕州崗上遺址

  滕州地處泰山山脈西南麓延伸地帶,崗上遺址位於(yu) 滕州市陳崗村東(dong) 部,漷河穿流而過,遺址麵積約80萬(wan) 平方米。就在遺址西部發現大汶口文化城址。

  山東(dong) 滕州崗上遺址是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麵積最大的史前城址,隨著高等級墓葬及玉器的出土,其區域中心地位尤為(wei) 凸顯。

  崗上遺址考古新發現豐(feng) 富了對魯南地區乃至整個(ge) 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階段中心性聚落內(nei) 涵的認識,對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

  05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

  發現於(yu) 20世紀20年代末的三星堆遺址是四川盆地目前發現的夏商時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性遺址。

  中國考古工作者在1986年對1、2號祭祀坑進行的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千餘(yu) 件青銅神像、青銅人像等珍貴文物,讓三星堆遺址真正為(wei) 世人知曉。

  三星堆遺址從(cong) 新石器時代延續到春秋早期,當時,成都平原同時有三星堆文化和寶墩文化並存,同屬古蜀文明的第一期。到了商代晚期,金沙文化作為(wei) 與(yu) 三星堆、寶墩一脈相承的古蜀文化而出現。

  06 湖北雲(yun) 夢鄭家湖墓地

  鄭家湖墓地位於(yu) 湖北省雲(yun) 夢縣城關(guan) 鎮,分布於(yu) 楚王城城址的東(dong) 南郊,西距龍崗墓地約1000米、睡虎地墓地約3000米。

  2021年發掘主要收獲有: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除遣策類木牘外,最為(wei) 珍貴的是戰國末期墓葬M274所出木觚(一種多棱體(ti) 木牘),正反兩(liang) 麵各7行,每行書(shu) 寫(xie) 50餘(yu) 字,全文約700字,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第一長文觚”。

  出土了一批罕見的葬具繪畫,年代分別為(wei) 戰國末-秦代和秦漢之際,題材均為(wei) 首見,填補了秦漢繪畫的材質與(yu) 類型的曆史空白,為(wei) 研究秦人的葬俗葬儀(yi) 、宗教思想、藝術造型提供了重要材料;還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漆木器,保存完好,區域特色鮮明,為(wei) 研究秦漢漆器生產(chan) 流通、工藝美術提供重要材料。

  07 陝西西安江村大墓

  江村大墓位於(yu) 西安市東(dong) 郊白鹿原上,北距世傳(chuan) 為(wei) 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約2000米,東(dong) 距竇皇後陵800米。2006年以來,考古人員對江村大墓區域進行多次調查、勘探和試掘,發現江村大墓的形製為(wei) “亞(ya) ”字形,地麵無封土。

  墓室邊長72米,四周環繞115座外藏坑,外圍以“石圍界”和門闕形成陵園。另采用多種技術對“鳳凰嘴”進行探測,證實此處僅(jin) 有10多通明、清時期的石碑,未發現任何陵墓遺存。

  此次考古工作否定了“鳳凰嘴”為(wei) 霸陵的傳(chuan) 統認識,確認江村大墓即為(wei) 漢文帝霸陵。雙重陵園、帝陵居中、象征地下官署機構的外藏坑圍繞陵墓分布均為(wei) 西漢帝陵首次出現,反映了以皇帝為(wei) 中心的帝陵規劃思想,折射出西漢帝國由初期地方分權、君臣共治到中期中央集權、皇帝獨尊的政治變化趨勢。

  08 甘肅武威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群

  甘肅武威吐穀渾墓葬群是一處唐代墓群。其中位於(yu)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鎮岔山村的喜王慕容智墓是目前發現唯一保存完整的吐穀渾王族墓。慕容智為(wei) 最後一任吐穀渾王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第三子。

  吐穀渾人的祖先為(wei) 遼東(dong) 鮮卑慕容氏,後其分支西遷至今青海、甘肅、四川等省份交界地帶,逐漸發展成一個(ge) 獨立國家,最終歸順唐朝。

  墓葬中出土有紡織品、漆木器等各類隨葬品共800餘(yu) 件,其中木質胡床、六曲屏風、以鐵甲胄為(wei) 主的成套武備、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品等,皆為(wei) 國內(nei) 同時期同類文物首次或罕見的發現。該墓葬中還出土有目前國內(nei) 發現最早的白葡萄酒。

  09 新疆尉犁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

  位於(yu) 新疆尉犁縣荒漠中的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屬於(yu) 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是古絲(si) 綢之路上重要的軍(jun) 事防禦和情報通訊設施。

  經過考古發掘,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被確定為(wei) 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的一處基層軍(jun) 事管理機構。

  曆時10年,新疆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已基本完成。遺址中出土的750多件紙文書(shu) 、120多件木簡,是近年中國國內(nei) 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shu) 資料,成為(wei) 還原唐代戍邊將士生活的鮮活素材。

  10 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

  鳳陽明中都城始建於(yu)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曾動用百萬(wan) 人口修建6年。都城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其宮城比北京故宮紫禁城還要大12萬(wan) 平方米,達到84萬(wan) 平方米,具有很高的曆史研究價(jia) 值。

  明中都遺址位於(yu)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境內(nei) ,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鄉(xiang) 建造的皇城建築群。

  考古人員發現,這座皇城不僅(jin) 擁有明代皇城最多的七座外金水橋,還出土了礎麵邊長超過2.5米的巨型石礎,充分體(ti) 現出明代皇城的恢宏氣勢。考古人員重點發掘了塗山門和宮殿區,厘清了宮城內(nei) 前朝區宮殿基址及部分附屬建築的布局。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