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詩詞中的清明

發布時間:2022-04-06 15:1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古人認為(wei) ,萬(wan) 物在此時生長,清潔而明淨。古詩詞中留下了大量與(yu) 清明有關(guan) 的佳篇名句,帶領人們(men) 走進時光深處,感受千百年前清明時節的自然景觀與(yu) 世俗民情。

  依舊俗,清明前幾日需禁火,至清明才換新火,是為(wei) 寒食。在曆史發展中,寒食與(yu) 清明逐漸融合,尤其是中晚唐之後,清明與(yu) 寒食常同時在詩中出現,如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有“烏(wu) 啼鵲噪昏喬(qiao) 木,清明寒食誰家哭”之句,將清明與(yu) 寒食並列。

  清明時節,梨花風起,草長鶯飛,許多詩人都不吝筆墨地描繪這個(ge) 美好時節,如“花落草齊聲,鶯飛蝶雙戲”(孟浩然《清明即事》),如“二月和風到碧城,萬(wan) 條千縷綠相迎”(晏幾道《浣溪沙》)。柳永曾作《木蘭(lan) 花慢》記述北宋汴京(今開封)清明遊春的盛景,“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豔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qing) 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wan) 家競奏新聲。”踏青的人們(men) 在絢爛桐花間流連,經過微雨清洗的桃杏芬芳嬌豔,遊人們(men) 盡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風送來悠揚的弦樂(le) 聲。

  清明正值萬(wan) 物生發之際,象征著自然界的循環更替。中國人選擇在這個(ge) 草木逐漸繁茂的時節祭奠先人、慎終追遠,體(ti) 現了對生命的思考與(yu) 追尋、對家族與(yu) 曆史的重視。曼妙春光孕育著新生,彌合了思念親(qin) 人的愁緒,王安石回鄉(xiang) 祭掃父親(qin) 墓時,見楊柳千萬(wan) 條,忍不住思緒起伏,寫(xie) 下了“更傾(qing) 寒食淚,欲漲冶城潮”(《壬辰寒食》)的詩句。詩中用比喻與(yu) 誇張的修辭表達了強烈的哀思,令人動容。

  清明詩詞中最著名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淩亂(luan) 細雨紛紛而下,清明的雨是“做冷欺花,將煙困柳”,詩人受此情景所感,不免心生惆悵。清明時節最宜飲酒,若是“無花無酒過清明”,則“興(xing) 味蕭然似野僧”,詩人欲借酒消愁,向牧童問路,牧童指向杏花深處。詩至此處戛然而止,而餘(yu) 韻嫋嫋,耐人尋味。這個(ge) 在清明雨中尋酒家的身影,與(yu) 無數向郊野踏青的遊人一樣,緩緩走入詩詞,成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日落狐狸眠塚(zhong) 上,夜歸兒(er) 女笑燈前。”(高翥《清明日對酒》)踏青知四時流轉,掃墓知人生不永,在與(yu) 自然的親(qin) 近、與(yu) 先祖的對話中,人們(men) 更感悟到生命之可貴。

  及至今日,踏青與(yu) 祭掃仍是主要的清明節俗。中華民族重傳(chuan) 承,始終記得自己來自何處,有著怎樣的血脈。在流轉千年的清明儀(yi) 式中,人們(men) 懂得珍惜生命,珍惜時光,滿懷希望走向未來。

  司 聃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